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女性乳腺癌筛查行为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08:11

  本文关键词: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女性乳腺癌筛查行为干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乳腺癌 筛查 干预 健康信念模式


【摘要】:目的:通过对社区女性乳腺癌筛查行为干预及干预效果评价,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在社区女性乳腺X线检查行为改变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南京市鼓楼区4个社区,根据避免沾染的原则分为2个干预组和2个对照组,并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乳腺癌危险因素及筛查方法的认知、健康信念、筛查行为四方面的基线调查:干预组(n=214)实施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乳腺癌早发现系统化干预,对照组(n=204)只进行女性自我保健一般内容健康教育,现场干预结束后对其认知和健康信念进行再次测量;六个月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了解筛查行为实施情况。相关数据资料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结果:1.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女性对乳腺癌风险因素及筛查方法的知晓率为32.8%,曾接受过乳腺自我检查(Breast self examinition, BSE)、乳腺临床检查(Clinical breast examinition, CBE)和乳腺x线检查(Mammogram, MMG)的女性分别占57.1%、82.3%、12.2%,对于乳腺癌易感性的知觉介于“不可能”和“不确定之间”。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既往CBE行为、既往MMG行为和认知水平较高是BSE行为的保护因素,定期体检和既往BSE行为是影响女性接受CBE的保护因素,MMG行为受医生建议、既往BSE和健康信念的影响。2.干预后干预组人群各单项知识的知晓率均普遍提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知觉到易感性”、“知觉到严重性”、“知觉到益处”“知觉到障碍”和“自我效能”的感知均有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参数“知觉到严重性”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个参数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自我检查参与率为85.0%,乳腺x线检查实施率为73.8%,与基线时相比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E参与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知觉到益处”、“知觉到障碍”和“自我效能”三个参数在基线时(OR=1.393,OR=2.742,OR=1.474)和干预后(OR=1.610,OR=1.551, OR=1.941)与MMG行为呈正向相关,经人口学特征调整后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知觉到易感性”在基线时与MMG行为的关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MMG行为呈正向相关(OR=1.591),经人口学特征调整后仍有意义(P0.01)。“知觉到严重性”在干预前后与MMG行为的关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基线时MMG行为受参数“知觉到障碍”(OR=2.750)和“自我效能”(OR=1.333)影响,干预后MMG行为受“知觉到易感性”(OR=1.383)、“知觉到障碍”(OR=1.267)、“自我效能”(OR=1.631)三个参数的影响。结论: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女性对乳腺癌风险因素及筛查方法的认知不足,缺乏对自身易感性的知觉,筛查参与率有待提高;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系统化干预可以提高干预人群的认知水平和健康信念,增强其主动采取筛查行为的自觉性,提高乳腺自我检查和乳腺X线检查的参与率:健康信念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女性的乳腺X线检查主动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乳腺癌 筛查 干预 健康信念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主要缩略词10-11
  • 一、前言11-13
  • 二、对象与方法13-20
  • 2.1 理论框架13-14
  • 2.2 研究设计14
  • 2.3 研究对象14-15
  • 2.4 研究工具15-16
  • 2.5 干预方法和内容16-18
  • 2.6 质量控制18-19
  • 2.7 统计分析19-20
  • 三、结果20-38
  • 3.1 实施过程概况20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20-21
  • 3.3 基线分析21-31
  • 3.3.1 乳腺癌危险因素及筛查方法的认知21-24
  • 3.3.2 乳腺X线检查健康信念24-26
  • 3.3.3 乳腺癌筛查行为26-31
  • 3.4 干预效果评价31-38
  • 3.4.1 对乳腺癌危险因素及筛查方法的认知部分的评价31-32
  • 3.4.2 对乳腺X线检查健康信念的评价32-33
  • 3.4.3 对乳腺癌筛查行为实施情况的评价33-34
  • 3.4.4 健康信念模式与乳腺X线检查行为的关系34-38
  • 四、讨论38-45
  • 五、小结45-46
  • 参考文献46-51
  • 综述51-58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59
  • 作者简介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秀瑜;健康信念模式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22期

2 李小寒;;健康信念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6年29期

3 周更苏;;霍克巴姆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年01期

4 彭荣翠;;健康教育中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7年12期

5 辛红菊;葛永梅;李红艳;卢秋玲;李彤;;老年病患者焦虑心理与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J];河北医学;2008年05期

6 黄珍凤;;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糖尿病足高危因素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24期

7 吴嫣;陈利群;;健康信念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J];全科护理;2010年33期

8 陈玉琼;张晓晖;;健康信念模式对糖尿病患者依从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03期

9 李世宏;李红彦;宋英华;;健康信念模式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洪鑫芳;贺媛;曾强;杨丽;;健康信念模式在减重行为中的运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莉;黄铮;;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浅探[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章小波;;运用健康信念模式理论分析高校教师危害健康行为[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黄仕明;袁莉;李江旭;王秋梅;;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对老年COPD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A];第15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张妮娜;卢逢娣;阚凯;陆丽华;杜荣慧;朱纬;;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信念模式与自护行为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孙昭卿;林梅;张清;;健康信念模式下干预对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翁薇娜;;健康信念模式在改善气管切开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A];2009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霍小梅;;健康信念模式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依从行为的效果研究[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张海燕;;应用健康信念模式促进健康教育效果[A];中华护理学会健康教育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集[C];2000年

9 叶桂荣;;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移植受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陈兰英;;健康信念模式在预防老年糖尿病足中的应用[A];2012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省护理学会分会场安徽省护理学会护理专业化发展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何权瀛;到底什么是“以病人为中心”[N];健康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玉莲;健康信念模式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彤彤;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女性乳腺癌筛查行为干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杨秀琳;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对中老年人进行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4 王莹;健康信念模式在改善中重度COPD患者健康状况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5 汪露;健康信念模式改进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管理效果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赵晋;健康信念模式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7 全丹花;健康信念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张胜林;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统计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杨旭;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医护人员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10 段艳芹;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预防效果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52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752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0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