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激素变化与肿瘤侵袭的相关性
本文关键词: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激素变化与肿瘤侵袭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对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的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垂体腺瘤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后致病激素变化趋势与肿瘤侵袭的相关性,为患者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行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并经病理确诊的病例,选取满足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患者(有明显内分泌改变症状或有明显激素水平升高)93例。其中男性40例,年龄21-69岁,女性53例,年龄21-54岁。生长激素(GH)型腺瘤41例,泌乳素(PRL)型腺瘤29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型15例;混合型8例。依据MRI影像结果评价患者肿瘤大小、侵袭等级;采用化学发光法法检测手术前后的激素水平。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侵袭分级、GH, PRL, ACTH激素水平等数据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1.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分型:根据肿瘤患者血清中GH, PRL, ACTH等激素水平变化,并参考术后病理结果,将样本分为GH型,PRL型,ACTH型和复合型(GH与PRL高表达或PRL与ACTH高表达)。2.垂体腺瘤的侵袭分级:依据MRI影像结果,参考Wilson改良的Hardy分类法、Knosp海绵窦侵袭分级标准,制定肿瘤侵袭得分,通过得分判断肿瘤侵袭性。3. GH, PRL, ACTH等激素水平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术前1-3天和术后1-2天血清中GH、PRL、ACTH、TSH等激素的表达水平。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和等级资料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结果:1.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血清GH水平下降与GH型垂体瘤侵袭程度密切相关48例血清GH升高的垂体腺瘤患者中,女性患者为21例,占43.8%,男性患者27例,占56.2%。患者发病年龄及手术前后GH血清水平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术前血清GH水平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P0.01);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手术后GH水平显著下降(P0.0001),充分证明了手术的显著疗效。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和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结果说明肿瘤侵袭程度越高,术后GH下降率越低,GH下降率与GH型腺瘤侵袭度呈负相关(P0.01),而与GH型腺瘤的大小无关(P0.05)2.经蝶窦显微术后PRL下降率与PRL型垂体瘤侵袭程度呈密切相关37例血清PRL升高的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女性患者占70.3%,男性患者占29.7%,女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手术前后PRL水平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01)。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手术后PRL水平显著下降(P0.0001),充分证明了手术的显著疗效。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血清PRL水平与肿瘤直径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术后PRL下降率与肿瘤直径呈负相关(P0.0001),并且肿瘤侵袭程度越高,手术治愈率越低(P0.05),PRL下降率与肿瘤侵袭度和肿瘤直径均呈负相关(P0.001)。3.经蝶窦显微术后ACTH水平下降率与ACTH型垂体瘤侵袭度密切相关16例血清ACTH升高的垂体腺瘤患者中,女性患者为9例,占56.2%;男性患者7例,占43.8%;男女患者手术前后ACTH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血清ACTH浓度与肿瘤直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术后血清ACTH水平显著下降(P0.05);手术治愈率与肿瘤侵袭程度成负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1.GH型垂体腺瘤大小可影响血清GH水平,而PRL、ACTH型垂体腺瘤大小与术前相应激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2.PRL型垂体腺瘤中发病率和PRL水平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患者发病率高于男性,而男性患者PRL水平显著高于女性。该类患者术后PRL下降率与肿瘤大小和侵袭度均呈负相关。3.不同生物学分型的功能性垂体腺瘤,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后激素水平治愈率和缓解率均与肿瘤侵袭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肿瘤对海绵窦、蝶窦的影像学侵袭等级越高,治愈率和缓解率越低。
【关键词】:垂体腺瘤 GH PRL ACTH 肿瘤侵袭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6.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主要符号表11-12
- 前言12-14
- 材料与方法14-22
- 一、病例材z114-15
- 二、方法15-22
- 1 病例纳入与分组15-16
- 2 术前影像学评价16-19
- 3 神经内镜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19-20
- 4 术后影像学评价20
- 5 激素的血清学检测20-21
- 6 主要仪器21
- 7 统计学处理21-22
- 结果22-31
- 一、神经内镜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评价22-24
- 二、垂体腺瘤患者术前、术后激素水平变化24-27
- 三、垂体腺瘤术后激素水平变化与肿瘤侵袭相关性分析27-31
- 讨论31-39
- 一、垂体腺瘤的临床研究进展31-36
- 二. 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认识36-39
- 1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含义及特点36-37
- 2 肿瘤侵袭性对手术效果的影响37-39
- 结论39-40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40-41
- 参考文献41-46
- 致谢46-47
- 附件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建义,王泽时,吴良村,郭勇;恐吓影响小鼠恶性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2 蔡宇,陈尧;切断肿瘤侵袭与转移的要道[J];中国处方药;2002年01期
3 ;攻克恶性肿瘤“973”项目启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姜永莉;刘兆鹏;;天然多酚衍生物抗肿瘤侵袭与转移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1年01期
5 贺新新;陆文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1年04期
6 刘勇;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规律及其药物防治策略[J];江西科学;1998年04期
7 徐峰,甄永苏;抗肿瘤侵袭和转移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1年10期
8 常海平;;纤溶酶原激活系统与肿瘤侵袭的关系[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傅俊江课题组发现肿瘤侵袭和转移相关的新通路[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Mareel M;董化一;;肿瘤侵袭机制探讨[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维刚;;体内侵袭模型及其在抗肿瘤侵袭药物研究中的应用[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姜永莉;刘郁婧;刘兆鹏;;Brartemicin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侵袭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孙慧;战忠利;李雯;吴洁;宁连胜;王庆生;;乳腺癌微血管与肿瘤侵袭过程关系的实验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唐德才;朱叶琼;;活血化瘀药对肿瘤侵袭、转移影响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秋燕;张超雄;孙安娜;曹雪涛;;新型小G蛋白RJL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免疫逃逸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哲褒;;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的分层治疗策略[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吴哲褒;于春江;;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的治疗策略[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曹亚军;宋前流;李学军;;XJ-6-A抑制肿瘤侵袭与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秀兰;中老年人为何易受肿瘤侵袭[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2 徐峰;不遗余力战癌魔[N];医药经济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春水;应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研制抗肿瘤侵袭与转移单链抗体及烯二炔抗肿瘤抗生素单克隆抗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2 李顺强;重组融合蛋白及联合基因转染阻断肿瘤侵袭与转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3 胡文庆;基于胃癌细胞及其肿瘤微环境中关键分子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4 刘流;热疗对舌癌细胞侵袭力抑制及相关机理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刘艳艳;CD133及ALDH在肿瘤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劭博;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激素变化与肿瘤侵袭的相关性[D];山东大学;2016年
2 姜永莉;抗肿瘤侵袭海藻糖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郁婧;Brartemicin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侵袭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刘慧英;MMP-9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以及影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对造血干细胞粘附性的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5 袁云霞;N1-取代咖啡酰吡咯烷衍生物-LY52抗肿瘤侵袭与转移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87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787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