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附120例病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0 21:39

  本文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附120例病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胃肠道间质瘤 辅助治疗 甲磺酸伊马替尼 预后 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系统回顾分析病例资料,对胃肠道间质瘤术后辅助治疗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为其理论和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自2004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住院或门诊收治的根治性手术后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中、高危GIST患者为128人,通过门诊病历记录和电话随访成功人数为120人并记录相关资料。分析本组GIST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直径大小、核分裂像、初次手术后危险度分级、治疗时间等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限乘法计算。对影响生存率的单因素采用Log-rank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向前逐步法-似然比)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处理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统计结果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自2004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住院或门诊收治的根治性手术后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中、高危GIST患者为128人,通过门诊病历记录和电话随访成功人数为120人,随访率为93.8%。1.2性别:120例根治性手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中、高危GIST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63例。男女比例:1:1.11,女性略多于男性。1.3年龄:年龄从26岁到78岁,中位年龄:58岁,平均年龄60.58±10.31岁。≤60岁的患者为77例,其中21例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20例死亡;60岁的患者43例患者,其中16人复发或转移,13人死亡。1.4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有腹痛、腹胀、肿物、呕血、黑便等。1.5发病部位:原发部位在于胃部的患者75例,其中16例转移或复发,15人死亡;原发部位在于空回肠的患者16例,其中1例转移或复发,1人死亡;原发部位在于十二指肠的患者5例,其中1例转移或复发,1人死亡;原发部位在于结直肠的患者2例,其中2例转移或复发,2人死亡;原发部位在其他部位的患者22例,其中13例转移或复发,11人死亡。2病理情况2.1肿瘤直径大小首次确诊GIST时,术后病理标本中肿瘤的最大直径:≤5cm:32例,占27.7%,其中6例患者复发或转移,6例死亡;介于5cm-10cm:55例,占45.8%,其中15例患者复发或转移,13例死亡;≥10cm:37例,占26.5%,其中16例患者转移或复发,14例死亡。2.2核分裂像经病理诊断小于5/50HPF:33例,占27.5%,其中11例患者复发或转移,10例死亡;介于5-10/50HPF:64例占53.3%,其中18例患者复发或转移,15例死亡;大于10/50HPF:23例占19.2%,其中8例患者复发或转移,8例死亡。2.3免疫组化CD117:120例阳性,阳性率为:100%,CD34:93例阳性,阳性率为77.5%,81例检测S-100,4例阳性,阳性率为:4.9%,44例检测DOG-1,44例阳性,阳性率为:100%。3 NIH分级(2008版)42例中危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8例患者死亡;78例高危组患者中29例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25例患者死亡。4手术治疗方式单纯原发病灶切除的病例为107例,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为30例,27例死亡;行联合脏器切除的病例为13例,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为7例,死亡6例。5预后随访无瘤生存期10-121月,中位无瘤生存期:42.5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是97.0%、80.0%、67.0%。生存时间从15-12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1.0%、68.0%。6生存分析6.1单因素分析肿瘤原发部位、肿瘤直径、NIH分级3个因素是术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28.072、9.414、3.893 P=0.000、0.009、0.048)。6.2多因素分析肿瘤原发于胃部是影响术后甲磺酸伊马替辅助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7服药时间中危组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病例中服药小于1年的人数为20人,其中8例复发,8例死亡;服药大于1年的患者22例,0例复发,0例死亡。高危组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病例中服药小于1年的人数为25人,其中13例复发,13例死亡;服药大于1年的患者53例,16例复发,12例死亡。高危组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病例小于2年的人数为27例,15例复发,13例死亡;服药大于2年的患者51例,14例复发,12例死亡。结论:通过对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自2004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住院或门诊收治的根治性手术后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中、高危GIST患者病例资料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发病年龄26岁到78岁,中位年龄:58岁,平均年龄60.58±10.31岁,男性57例,女性63例。肿瘤原发部位见于胃75例(62.5%)、空回肠16例(13.3%)、十二指肠5例(4.2%)、结直肠2例(1.7%)、其他部位22例(18.3%)。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胀、肿物、呕血、黑便等。2无瘤生存期10-121月,中位无瘤生存期:42.5个月。1、3、5年无瘤生存期分别是97.0%、83.0%、71.0%。生存时间从15-12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1.0%、68.0%。3性别、年龄、核分裂像、是否行联合脏器切除4个因素不是影响术后甲磺酸伊马替辅助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肿瘤原发部位、肿瘤直径、NIH分级等3个因素是影响术后甲磺酸伊马替辅助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4肿瘤原发于胃部是影响术后甲磺酸伊马替辅助治疗的效果独立因素。5中、高危GIST患者术后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时间1年以上时预后较低于1年好。高危GIST患者术后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时间2年以上时预后较低于2年好。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辅助治疗 甲磺酸伊马替尼 预后 相关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英文摘要8-13
  • 英文缩写13-14
  • 前言14-15
  • 材料与方法15-16
  • 结果16-19
  • 附图19-26
  • 附表26-30
  • 讨论30-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9
  • 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现状与进展39-50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51
  • 个人简历5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石兵;梅浙川;武鹏宇;陈东风;;胃肠道间质瘤诊治进展[J];重庆医学;2011年21期

2 黄炽明;杜嘉林;刘全芳;姚远;赵刚;彭林;;胃肠间质瘤152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1年15期

3 牙韩清;黄顺荣;秦千子;冯泽荣;麦威;;胃肠间质瘤41例的治疗分析[J];广西医学;2008年10期

4 李杨;石承先;张忠民;;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0年08期

5 林文华;孙立波;;胃肠道间质肿瘤与消化道出血[J];吉林医学;2007年05期

6 李鼎;蒋松琪;江晓晖;;胃肠道间质瘤35例诊治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2年04期

7 雷忠;;胃肠间质瘤30例临床诊治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10期

8 曾南萍;曾玲;张和林;祝中荣;易斐;吴艳红;;改良低张法胃肠声学造影在胃肠间质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2年2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虎;术前辅助伊马替尼联合手术治疗进展期GIST的疗效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高华;5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3 吕传鹤;胃肠道间质瘤51例临床诊治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4 冯涛;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5 董洁晶;胃肠道间质瘤中ki-67、PCNA和MCM2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陈军;CA72-4、CA125、CA199、CEA在胃癌、结直肠癌、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探讨[D];吉林大学;2012年

7 程丽;80例胃间质瘤的内镜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8 胡其欣;舒尼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赵海俊;1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10 雷建波;54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26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826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2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