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鳞状细胞癌中c-myc、ephrinB2及TM4S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本文关键词:宫颈鳞状细胞癌中c-myc、ephrinB2及TM4S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宫颈癌 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 c-myc TM4SF1 ephrinB2
【摘要】:研究目的:c-myc、ephrinB2及TM4SF1高表达于许多人类肿瘤组织中,在肿瘤血管的重塑以及癌细胞的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本研究旨在阐明c-myc、ephrinB2及TM4SF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的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三者在宫颈癌中表达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判定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c-myc、ephrinB2及TM4SF1在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根据实验数据资料类型进行x2检验,两者之间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宫颈鳞状细胞癌及正常宫颈组织中均可见c-myc、ephrinB2及TM4SF1蛋白的表达。正常宫颈组织中,c-myc主要定位于宫颈基底细胞的细胞核中,TM4SF1几乎均表达于棘细胞层细胞膜及胞浆中,ephrinB2主要定位于宫颈上皮组织棘细胞层和基底细胞层细胞膜及胞浆中,且后两者在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胞浆中均可见表达。2.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c-myc主要定位于癌细胞的胞核中,在胞浆中可见弱阳性表达;c-myc蛋白的阳性率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明显升高,且低分化组表达强阳性部位更趋向于癌巢边缘(P0.05),与患者年龄段及临床FIGO分期无明显相关性,而c-myc强阳性表达部位明显趋于癌巢侵袭前沿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表达部位无明显差异者(P0.05)。3.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TM4SF1及ephrinB2主要定位于癌细胞的胞浆及胞膜中;TM4SF1的表达强度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及淋巴结转移而增强;ephrinB2的表达强度随着宫颈癌分化程度降低及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增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c-myc与TM4SF1及ephrinB2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TM4SF1与ephrinB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论:1.宫颈癌组织中c-myc、TM4SF1及ephrinB2呈显著的高表达。2. c-myc蛋白的阳性率及表达部位与肿瘤分化程度、侵袭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c-myc的阳性表达和表达部位在宫颈癌的发生以及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3. ephrinB2的表达强度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相关,TM4SF1的表达强度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及患者年龄分段呈正相关。4. TM4SF1与ephrinB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提示TM4SF1及ephrinB2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关键词】:宫颈癌 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 c-myc TM4SF1 ephrinB2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33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3
- 第2章 综述13-19
- 2.1 c-myc基因的结构与功能13-14
- 2.2 c-myc与肿瘤14-17
- 2.2.1 c-myc与肝癌15
- 2.2.2 c-myc与乳腺癌15-16
- 2.2.3 c-myc与宫颈癌16-17
- 2.3 c-myc与干细胞17-18
- 2.4 展望18-19
- 第3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19-23
- 3.1 材料19-21
- 3.1.1 实验对象19
- 3.1.2 主要试剂19-20
-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20-21
- 3.2 内容与方法21-23
- 3.2.1 切片制作21
- 3.2.2 HE染色21
- 3.2.3 对照21
- 3.2.4. 免疫组织化S-P法染色21-22
- 3.2.5 结果判定22
- 3.2.6 统计方法22-23
- 第4章 结果23-32
- 4.1 c-myc在正常宫颈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3-26
- 4.2 ephrinB2在正常宫颈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6-28
- 4.3 TM4SF1在正常宫颈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8-30
- 4.4 宫颈鳞状细胞癌中c-myc、ephrinB2与TM4SF1表达的相关性30-32
- 第5章 讨论32-37
- 5.1 c-myc与宫颈癌32-33
- 5.2 ephrinB2与宫颈癌33-34
- 5.3 TM4SF1与宫颈癌34-36
- 5.4 c-myc、ephrinB2与TM4SF1在宫颈癌中表达的相关性36
- 5.5 展望36-37
- 第6章 小结37-38
- 参考文献38-46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录;顺氯铵铂治疗晚期或复发的宫颈鳞状细胞癌[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2年04期
2 何莲芝,黄文斌,陶志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马海霞;王全红;李素红;王跃华;;宫颈鳞状细胞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高危HPV感染的对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9年04期
4 吴婷婷;关婷;;宫颈鳞状细胞癌化疗前后骨桥蛋白变化及与化疗效果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1年12期
5 徐彤;曹野;韩秀娟;;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术前、术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14期
6 李秀芬,赵松,付英梅;抑癌基因P_(16)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J];黑龙江医学;1997年12期
7 张继红;任立群;王彩芹;姜晶;宓淑芳;王红;历春;李西宁;温春阳;;MUC1、MUC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年07期
8 娄阁,钱素娟,隋丽华,高庆玉,马宝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0年03期
9 周益美;洪晓华;;13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术前、术后护理[J];中外医疗;2010年19期
10 张丹;唐良萏;;鳞状细胞相关抗原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真;岳瑛;;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A];东北三省第四届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娄阁;钱素娟;隋丽华;高庆玉;马宝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温黎;付静;吕维;李新功;;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王晖;罗春芳;张北华;;COX-2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王晖;罗春芳;张北华;;COX—2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汪雯雯;阿比丹吐尔汗江;王恬;栗妍;刘丽江;王世宣;;SNIP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7 平金良;;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和演进中Maspin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8 隋丽华;娄阁;钱素娟;高庆玉;马宝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蛋白的表达[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李宁;孙洋;余琦;;HIF-1α及E2F6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龚沂;;XIAP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及动脉介入化疗对其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大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晋红中;人类乳头瘤病毒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2 安菊生;中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3 胡金龙;中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相关microRNAs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莹莹;YKL-40和CD105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16年
2 刘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c-myc、ephrinB2及TM4S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16年
3 马海霞;食管鳞状细胞癌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9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比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4 李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郭万峰;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与放射敏感性间的相关性[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6 赵静妮;NEDD9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兰州大学;2015年
7 金丹;宫颈鳞状细胞癌中NQO1蛋白过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D];延边大学;2014年
8 杨静;KDR、TSP-1与宫颈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0年
9 朴今万;基因芯片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HPV DNA基因类型[D];延边大学;2006年
10 李雪婷;宫颈鳞状细胞癌中高危型HPV感染及其相关基因C-myc的研究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48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84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