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刺激分子B7-H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
本文关键词:共刺激分子B7-H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脑胶质瘤 B7-H3 c-met 恶性胸水 单克隆抗体
【摘要】:B7-H3是共刺激分子B7家族的重要成员,近年来关于其在肿瘤细胞上的异常表达以及在肿瘤微环境中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B7-H3蛋白在人体正常组织不表达,在肺癌、尿路移形细胞癌、肾癌、神经母细胞瘤以及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被认为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直接相关。研究发现,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和卵巢癌等肿瘤细胞株中抑制B7-H3的表达导致肿瘤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下降,推测B7-H3可以调控肿瘤本身的发生和转移。而在肝癌中,B7-H3的过表达显著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粘附迁移能力。此外,一株针对B7-H3的单克隆抗体8H9已经用于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一期检测中。尽管如此,B7-H3调控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脑胶质瘤是中枢脑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人颅内肿瘤的45%-60%。病人术后生存率低,易复发,放化疗效果差,这些都与脑胶质侵袭性生长的特性密切相关。肿瘤细胞的侵袭受到多种表达在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和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调控。最近的研究发现,B7-H3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株中高表达,且B7-H3的基因沉默减弱了脑胶质瘤细胞株的侵袭性,在动物实验中也发现,B7-H3基因表达的降低会明显减少肿瘤细胞对周边组织的侵袭,从而表明B7-H3可能成为治疗脑胶质瘤的靶向分子。但由于受体未知,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清晰,所以,探索B7-H3的未知受体或者与之相作用的分子是B7-H3功能研究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鉴此,本研究将以脑胶质瘤为研究对象,分析B7-H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观察B7-H3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与B7-H3相互作用的分子及其调控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此外,本研究前期工作通过用表达B7-H3的恶性胸水细胞免疫小鼠获得抗体,从中选取一株表达最高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共沉淀和质谱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鉴定结果为特异识别B7-H3单克隆抗体。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B7-H3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本论文分为两部分:一、共刺激分子B7-H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目的】:分析B7-H3在脑胶质瘤中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在脑胶质瘤细胞上表达的与B7-H3相互作用的分子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脑胶质瘤标本的B7-H3和c-met的表达;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脑胶质瘤标本、细胞株的B7-H3和c-met m RNA的表达;采用si-RNA干扰的方法下调U87的B7-H3的表达;通过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CBA试剂盒通过流式的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分泌;采用蛋白印迹实验探索B7-H3影响侵袭的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变化;采用基因转染的技术建立过表达B7-H3-HA的U87细胞株;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鉴定与B7-H3相互作用的分子;免疫荧光技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B7-H3和c-met在U87细胞上共表达现象。【结果】:(1)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脑胶质瘤组织(200例)的B7-H3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相关,并与病人生存率呈负相关;(2)抑制脑胶质瘤细胞株U87上B7-H3的表达下调了细胞的侵袭能力,并且引起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以及IL-6和IL-8分泌的下降;(3)相关信号分子AKT,STAT3和JAK2的磷酸化水平都呈不同程度的下调;(4)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发现与B7-H3相互作用的分子为c-met(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而B7-H3的下调可引起原癌基因c-met磷酸化水平的下降。进而共聚焦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B7-H3与c-met在脑胶质瘤细胞株和肿瘤组织中呈共表达。临床标本分析也发现B7-H3与c-met的m RNA和蛋白水平在组织标本中呈正相关。【结论】:脑胶质瘤中B7-H3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以及病人术后生存率相关,抑制B7-H3分子的表达下调了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这有可能是通过抑制了肿瘤细胞中MMP2的表达以及IL-6和IL-8的分泌,并且涉及到AKT/STAT3/JAK2等信号通路。本研究首次证实,B7-H3可与c-met相互作用,并在肿瘤细胞和组织上共表达,提示B7-H3对脑胶质瘤细胞侵袭的作用可能通过与c-met途径介导。这为进一步研究B7-H3的生物学功能和脑胶质瘤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原创性的理论依据。二、鼠抗人B7-H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生物学功能的鉴定【目的】:通过表达B7-H3的恶性胸水免疫细胞免疫BALB/c小鼠获得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抗体识别抗原的方法进行免疫共沉淀,并通过质谱测序的方法鉴定对应的抗原,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用表达B7-H3的恶性胸水免疫细胞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用本试验的骨髓瘤细胞(AG8)和小鼠脾脏细胞融合方法选择性培养,用PBMC作为阴性筛选细胞株,用胸水免疫细胞为阳性筛选细胞株,通过流式细胞术对杂交瘤进行筛选。后通过抗原抗体结合的方法,用免疫功共沉淀和质谱测序的技术方法鉴定抗原分子。纯化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成功获得78株特异性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以其中一株筛选表达最高的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命名为Y4F11,因其与胸水免疫细胞和U937的结合最高,用银染和质谱测序的方法检测到细胞经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后结合的抗原分子均为B7-H3。【结论】:成功鉴定Y4F11所对应的抗原分子为B7-H3,为我们进一步研究B7-H3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建立一种抗体鉴定抗原的方法和实验体系,为我们继续发现更多的细胞表面活化分子和研究它们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脑胶质瘤 B7-H3 c-met 恶性胸水 单克隆抗体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9.41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atract7-12
- 研究背景12-26
- 1 B7-H3的结构和表达谱12-16
- 2 B7-H3的生物学功能16-19
- 3 B7-H3与脑胶质瘤19-20
- 4 总结20-21
- 参考文献21-26
- 第一部分 共刺激分子B7-H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26-45
- 材料与方法27-31
- 结果31-40
- 讨论40-42
- 参考文献42-45
- 第二部分 鼠抗人B7-H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生物学功能的鉴定45-62
- 材料与方法45-53
- 结果53-60
- 讨论60
- 参考文献60-62
- 总结与展望62-63
- 展望62-63
- 硕士学位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63-64
- 本课题的受资助情况64-65
- 缩写词表65-67
- 致谢67-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林;脑胶质瘤的治疗 前言[J];山东医药;2001年07期
2 韩立虎,叶应湖,王国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李煜;脑胶质瘤误诊10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2年14期
4 王瑞民,田嘉禾,刘雁翎,陈英茂;目测分级法鉴别脑胶质瘤复发或残存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5 赵希鹏;脑胶质瘤病一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2003年09期
6 陈灿中;5例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J];云南医药;2004年04期
7 张华楸,舒凯,叶飞,郭东升,牛洪泉,雷霆,李龄;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8 ;《脑胶质瘤》出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9期
9 迟鸿冰;边海泉;;脑胶质瘤超声表现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10 廉晓宇;牛广宇;;脑胶质瘤治疗展望[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学海;石梅;肖锋;;分次伽马刀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傅相平;李安民;;脑胶质瘤瘤区化疗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殷增进;;脑胶质瘤伽马刀治疗临床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汪志明;陈淑珍;王林;;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胶质瘤24例报道[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沈宏;郑学胜;祝向东;傅伟明;胡未伟;黄欣;朱永坚;李立;龚江标;;脑胶质瘤病理特征与预后[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卢刚;吴旭;;脑胶质瘤放、化疗前后血脑屏障的组织学研究[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祝鸣兰;方卫琴;;~(125)Ⅰ粒子治疗脑胶质瘤15例的护理[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熊晓鹏;胡超苏;;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临床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蒋恒;杨伟志;高黎;雷明芳;石慧珍;徐国镇;;脑胶质瘤分次照射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姚瑜;叶红星;汤旭群;花玮;史之峰;高晓宁;汪洋;汪寅;吴劲松;秦智勇;毛颖;周良辅;;脑胶质瘤个体化综合治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争春 朱广平 记者 陈磊;不用开刀就能“精确定位”脑胶质瘤[N];科技日报;2013年
2 邹争春 朱广平;脑胶质瘤诊断有望从“有创”到“无创”[N];中国医药报;2013年
3 张献怀;我国脑胶质瘤研究获新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通讯员 张献怀;对脑胶质瘤进行局部强力“打击”[N];大众科技报;2007年
5 张献怀;脑胶质瘤别急着手术[N];健康时报;2007年
6 张献怀;科学家提出对脑胶质瘤应进行局部强力打击[N];科技日报;2007年
7 金源;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构建国家生物医药基地[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献怀;对脑胶质瘤应进行局部强力打击[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朱立明;切脑胶质瘤用超声引导[N];健康时报;2007年
10 通讯员 张献怀;脑胶质瘤临床研究与治疗获新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芬;功能影像预测复发脑胶质瘤及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预后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耀伍;FOXC2在脑胶质瘤中表达并与其他肿瘤标记物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病理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秀伟;Rab27a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在老年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4 龙茜;磁共振波谱成像对脑胶质瘤和潜在性脑损伤诊断和监测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魏晓丽;稳定性多肽介导跨屏障膜的脑胶质瘤双重靶向递药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韩海玲;脑胶质瘤靶向纳米药物及其与放疗联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杨沛;分子病理指导下的脑胶质瘤分子分型及综合治疗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8 秦国强;EFEMP1 rs379167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9 张灿;靶向干扰Diaph1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10 范薇薇;中国汉族人群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文博;酪氨酸激酶2(DDR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倩;脑胶质瘤中P16、CyclinD1基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3 梁爽;~1H-MRS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4 时正朋;共刺激分子B7-H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D];苏州大学;2016年
5 管海博;EZH1、PTEN与胶质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6 邢晓东;脑胶质瘤新型治疗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7 丁一;长链非编码RNA在脑胶质瘤中的功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8 夏为民;DNA拓扑异构酶Ⅱalpha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9 龚才桂;脑胶质瘤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临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10 宋磊;~1H-MRS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59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859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