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旁腺细胞系建立的相关研究
本文关键词: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旁腺细胞系建立的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细胞系 原代培养 MLH1 BRAF 微囊化 甲状旁腺激素
【摘要】:目的:建立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FPTC)永生化细胞系,为研究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FNMTC)提供新的途径;建立甲状旁腺(Parathyroid Gland)细胞系并进行微囊化,为甲状旁腺移植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选取FPTC患者的肿瘤标本,采用消化法分离原代细胞;使用改良的DMEM/F12培养基,添加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及氢化可的松等因子进行培养;在原代细胞早期分两种方式导入外源基因猿猴病毒40大T抗原(SV40T)/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用于诱导永生化;利用RT-PCR检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甲状腺球蛋白(TG)、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钠/碘共同转运体(NIS)等基因的表达,同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PO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蛋白的表达;提取该患者外周血DNA,进行突变基因的检测;提取细胞及肿瘤组织基因组PCR扩增后测序,进行突变基因的检测。选取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肿瘤标本,采用消化法分离细胞;使用RPMI 1640培养基进行培养;待细胞稳定传代后,进行微囊化,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微囊的稳定性;培养中多次检测甲状旁腺激素(PTH)等因子的水平。结果:分离的FPTC原代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多角形贴壁生长;细胞生长6个月,转染SV40T组(标记为FPTC-S)传代至p26,FPTC细胞传代至p23,转染SV40T+TERT组(标记为FPTC-ST)传代至p19,细胞增殖能力较好;FPTC-S与FPTC-ST细胞均能够在基因水平稳定表达TPO、TG与TSHR;患者外周血中存在MLH1 R217C胚系突变;原代细胞及部分肿瘤组织中存在BRAF V600E突变;原代细胞及永生化的细胞系中均存在MLH1 R217C基因突变。分离的甲状旁腺腺瘤原代细胞贴壁生长,呈两种形态,一种为圆形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可见黄色荧光;另一种为短梭形细胞,散在分布于圆形细胞中,其形态分别与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及嗜酸细胞相近,细胞可以稳定传代至p15代;微囊化后,细胞可正常生长,并且没有破坏微囊结构。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FPTC永生化细胞系,且该细胞系中存在MLH1 R217C及BRAF V600E突变,该细胞系将为研究以上突变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提供研究模型;同时,本研究初步探索了甲状旁腺腺瘤组织的分离及培养方法,并进行了微囊化实验,为甲状旁腺移植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细胞系 原代培养 MLH1 BRAF 微囊化 甲状旁腺激素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6.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缩略语/符号说明10-12
- 前言12-15
- 研究现状、成果12-13
- 研究目的、方法13-15
- 一、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及鉴定15-45
- 1.1 对象和方法15-34
- 1.1.1 研究对象15
- 1.1.2 材料15-20
- 1.1.3 方法20-34
- 1.2 结果34-40
- 1.2.1 原代细胞的培养生长情况34-36
- 1.2.2 原代细胞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36-38
- 1.2.3 细胞的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检测38
- 1.2.4 突变基因检测结果38-40
- 1.3 讨论40-44
- 1.3.1 原代细胞的分离及培养40
- 1.3.2 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40-41
- 1.3.3 细胞系中的基因突变41-44
- 1.4 小结44-45
- 二、甲状旁腺细胞系建立及微囊化移植的初步研究45-54
- 2.1 对象和方法45-48
- 2.1.1 研究对象45
- 2.1.2 试剂与仪器45-46
- 2.1.3 方法46-48
- 2.2 结果48-51
- 2.2.1 原代细胞的培养生长情况48-49
- 2.2.2 细胞微囊化实验结果49-50
- 2.2.3 甲状旁腺激素的测定结果50-51
- 2.3 讨论51-53
- 2.3.1 原代细胞的分离及培养51
- 2.3.2 甲状旁腺细胞的微囊化51-52
- 2.3.3 甲状旁腺素的测定52-53
- 2.4 小结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0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60-61
- 综述 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及人甲状腺癌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61-71
- 综述参考文献66-71
- 致谢71-72
- 个人简历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国《科学》杂志2008年10大科学进展揭晓[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年01期
2 宋玉华;;一株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的建立及其性质[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1年01期
3 潘琼婧;;人的恶性肿瘤连续性细胞系(株)的建系(株)标准的建议[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5年02期
4 李牧尧;马梅荪;;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细胞系的建立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新疆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5 ;唐都医院建立两株细胞系克隆3条基因片段[J];中国肿瘤;1999年07期
6 陈永勤,易飞,李顺意,秦昌华,梅兴国,俞翡;云南红豆杉高紫杉醇含量细胞系的选择[J];中国中药杂志;2001年11期
7 钱丽娟;;人NK细胞系的建立及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09年12期
8 陈军;细胞系在神经生物学中的应用[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1年02期
9 张慰慈,张建;人NK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2年03期
10 李冬娜,应大君,区采莹,符生苗,褚嘉,薛雅丽,黄小义;中国海南黎族永生B细胞系的建立与保存[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官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报告细胞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2 张永忠;盛红;李琳;安萍;陈佩兰;郑菁;;对两株人细胞系的鉴定[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3 刘永霞;朱小丽;陈玉华;郭飞;沈默;陈占国;徐威;陈德莹;陶志华;;雄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细胞系代谢组学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秀军;;血源细胞系中P2Y受体的基因表达[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张力;龚明玉;何瑞龙;张立广;;X-射线对HepG2细胞系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暨环境·免疫与肿瘤防治综合交叉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张凤蕴;樊拥军;陈君平;张飚;王丽群;;3种T细胞系细胞毒作用的比较[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7 王浩浩;滕理送;曹江;;新型靶向性药物BP3323对SW480和SW620细胞系的作用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建华;张彩;许晓群;王郡甫;魏海明;;IL-12和IL-15对人NK92细胞系体外细胞毒效应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慧;范列英;卢天宝;宗明;;RNAi表达载体干扰四型肽精氨酸脱亚氨基酶基因在HL-60细胞系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10 张晓;王传新;李伟;张建;杨晓静;郑桂喜;;siRNA对HPV16 E7-HaCaT细胞系HLA-I类分子表达的作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一福;我国建立首株HCC-7721/VCR细胞系[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Ⅱ型胶原特异性T细胞系与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张中桥;西京医院建立稳定表达MAGE-n细胞系[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唐风;美建立前列腺癌新细胞系[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记者 朱庆、苏雁 通讯员 崔俊;白血病研究有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萍;人高分化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D-LSC-1的建立、鉴定及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2 程民;一种新的人NK细胞系的特性及其抗肿瘤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鲁重美;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所合成的2'5'低聚腺苷酸合成酶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4 郭华荣;海水鱼细胞系FG、SPH和RSBF的特性分析及其在典型海洋污染物毒性检测上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5 董向阳;人肺癌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改变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6 仇惠英;伴有t(16;17)(q24;q12)不平衡染色体易位的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2的建立和鉴定[D];苏州大学;2007年
7 朱红;HaCaT细胞系与皮肤鳞癌细胞系SCL-1蛋白质组差异分析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8 林雪梅;青蒿琥酯对K562细胞系CD34~+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9 杨洋;异常的表观调控下调miR-663促进原癌基因H-ras在K562细胞系的表达[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10 刘明利;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细胞系p73、DCC、nm23-H1、nm23-H2和E2A-PBX1基因异常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志文;胰腺癌高淋巴转移细胞系建立及其肿瘤干细胞特性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徐秋萍;稳定表达乙型脑炎病毒NS2B/NS4B细胞系的构建及其在筛选互作蛋白中的初步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杨艳津;硫酸铜和氯化锌对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系的毒性效应[D];大连海洋大学;2015年
4 魏春莉;TRIM28在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及其与肿瘤相关性机制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5 朱晨;siRNA沉默TUBB2C基因对SKM-1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6 钱雯琼;SPINK6在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和定位[D];复旦大学;2012年
7 宋谨;siRNA沉默SLC7A5基因对SKM-1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8 郑婷婷;基于细胞系基因表达谱筛选耐药基因标志[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吴香菊;稳定高效表达猪CD163的MARC-145细胞系的构建及其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10 赵永祥;猪IRF1抗病毒功能的初步研究及稳定表达IRF1基因PK-15细胞系的构建[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63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86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