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宫颈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 危险因素 感染 Logistic回归分析
【摘要】: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尽60万,死亡约30万。中国每年新增病例约16万,死亡约8万人,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病因学的预防及早诊早治方案。因此研究宫颈癌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及治疗十分重要。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几乎所有(99.7%)的宫颈鳞癌都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HPV是一组双链DNA病毒,属乳头状病毒科,是由DNA核心和蛋白衣壳组成的无包膜病毒。HPV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各异,核壳体蛋白质的抗原性不同,这决定了HPV具有多种分型。目前已经发现200余种HPV亚型,按其感染上皮所在部位分为:皮肤型HPV和生殖道上皮型HPV。其中大约有50种亚型可感染生殖系统,按HPV在诱发生殖道恶性肿瘤中的危险性的不同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组:HPV6、11、40、42、43、44、54、61、70、72、81、cp6108等低危型是引起尖锐湿疣及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等良性病变的主要病因;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和82等高危型是女性宫颈癌和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原因。15种高危型HPV与宫颈癌和宫颈早期损伤有直接关系,其中的HPV16、18、31和45亚型与宫颈鳞癌关系最为密切,而HPV16、18和45亚型最易导致宫颈腺癌。高危型HPV最为典型的特点是诱导中、末分化阶段细胞中的DNA合成,并且由E6和E7原癌蛋白来实现;E6和E7通过改变机体上皮细胞终末分化,破坏细胞周期负调控,诱导细胞进入S期,使细胞感染,并使表达E6和E7原癌蛋白的感染细胞绕过正常细胞周期监测点,导致遗传基因损伤,最终发展为肿瘤。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有50%会获得一种以上的HPV感染,但多为一过性,而持续的高危险HPV感染才是发生宫颈病变的必要条件。而高危险HPV对宫颈的感染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早婚早育、多育、性生活紊乱、多个性伴侣、免疫力低下、吸烟、服用避孕药等,而不同的因素作用于不同的地区及不同的人群其结果不尽相同。因此,通过预防和控制宫颈HPV感染可对宫颈癌进行初级预防。目的探讨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和清除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1月到2015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行宫颈病变筛查的患者1471例,均为意识清醒,智力正常,自愿配合调查,完成调查量表全部内容者。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病例,把有性生活史、非妊娠状态、有完整的子宫、通过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高危型HPV-DNA荧光定量阳性的650例作为研究组;把有性生活史、非妊娠状态、有完整的子宫、通过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高危型HPV-DNA荧光定量阴性的821例作为对照组。2.数据采集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高危型HPV感染危险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民族、户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吸烟或被动吸烟史、饮酒史、性伴侣数、避孕措施、性卫生习惯、初次性生活年龄、初次分娩年龄、孕产次、绝经、妇科病史、丈夫疾病史、宫颈癌家族史等因素。在取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于做高危型HPV检测时直接询问调查,填写统一的调查问卷表。3.实验方法采用潮州凯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的试剂盒进行检测分析。检测13种高危型HPV的感染。标准:≥500IU/ml为阳性。仪器为:罗氏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4.统计学处理分析将经核实、整理后的调查表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各变量的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次共调查宫颈病变患者1471例,年龄在18-70岁之间,最大70岁,最小18岁,调查对象年龄跨度大。病例组650例,平均年龄40.45±9.24岁,中位数年龄40岁:对照组821例,平均年龄36.85±9.13岁,中位数年龄37岁。1.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1.1年龄、民族、籍贯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两组人群在年龄的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在民族、籍贯等方面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1.2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两组人群在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方面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职业无显著性差异。1.3吸烟、饮酒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吸烟史、被动吸烟史、饮酒史为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且吸烟史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1.4性伴侣数、性卫生习惯与宫颈高危型HPV毒感染的关系初次性生活年龄小易致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且其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生活前双方清沈习惯、单一性伴侣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保护性因素,且其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1.5避孕措施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使用避孕药、节育器、绝育术易致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期使用避孕套可以降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且其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1.6生育史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初次分娩年龄小、孕产次多易致宫颈高危型HPV,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次分娩年龄小、经常行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1.7个人史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手术宫颈损伤史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绝经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家族史的人群感染宫颈高危型HPV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褥感染史、子宫肌瘤史、卵巢癌史、宫颈癌家族史是宫颈高危型HPV的危险因素。1.8阴道内环境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白带异味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带异常、白带异味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1.9丈夫疾病史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无鼻咽癌病史与感染宫颈高危型HPV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丈夫患前列腺疾病、鼻咽癌病史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1社会因素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在两组人群的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见,这些社会因素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2.2行为习惯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饮酒史、未服避孕药、避孕套的使用时间、性伴侣数、性生活前清洗习惯、初次分娩年龄、分娩次数、人流药流次数等因素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个人史及妇科病史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手术宫颈损伤史、绝育术史、宫颈癌家族史等因素在两组人群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宫颈损伤史、绝育术史、宫颈癌家族史等因素是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2.4丈夫疾病与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无鼻咽癌病史在两组人群的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为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1.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少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2.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性行为和性卫生习惯等可增加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风险。使用避孕套是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保护性因素。3.初次性生活的年龄小、初次分娩年龄小是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孕产次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呈剂量反应关系。4.丈夫有鼻咽癌病史,家族有宫颈癌病史是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宫颈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 危险因素 感染 Logistic回归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33
【目录】:
- 摘要3-9
- ABSTRACT9-16
- 1 前言16-20
- 2 材料与方法20-25
- 3 结果25-34
- 4 讨论34-41
- 5 结论41-42
- 6 附图42-46
- 参考文献46-51
- 综述51-65
- 参考文献61-65
- 中英文缩略词65-66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6-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红云;罗建刚;;阳江市育龄妇女高危型HPV感染情况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2 王琳,张乐萍;儿童高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年03期
3 刘东玲;梁小勤;刘瑶;肖翠珍;金黎;;高危型HPV16/18感染在宫颈病变中的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08年04期
4 周小玲;黄瑾;;妊娠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易感性的相关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年03期
5 李世霞;;515例妇女高危型HPV感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1年16期
6 胡慧仙;;高危型HPV在健康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年20期
7 叶雪瑞;董瑞;李立群;谷鸿喜;商庆龙;;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组整合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4年01期
8 刘润冰,安宏亮;146例妇女高危型HPV阳性检查结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刘小平;高危型HPV阳性的处理[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4年03期
10 肖静;黄健;;对高危型HPV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致平;林圣云;周郁鸿;虞荣喜;沈建平;叶宝东;罗秀素;沈一平;郑智茵;陈均法;俞庆红;庄海峰;;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报道[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胡致平;林圣云;周郁鸿;虞荣喜;沈建平;叶宝东;罗秀素;沈一平;郑智茵;陈均法;俞庆红;庄海峰;;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报道[A];2006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2006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岑坚敏;钱德英;王丁;曾仁海;舒焰红;洪淡华;黄志宏;林爱华;;高危型HPV检测对不典型鳞状细胞的分流监测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胡致平;林圣云;叶宝东;沈建平;周郁鸿;虞荣喜;;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二例报道[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胡致平;林圣云;叶宝东;沈建平;周郁鸿;虞荣喜;;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二例报道[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6 胡致平;林圣云;叶宝东;沈建平;周郁鸿;虞荣喜;;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二例报道[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胡致平;林圣云;周郁鸿;虞荣喜;沈建平;叶宝东;罗秀素;沈一平;郑智茵;陈均法;俞庆红;庄海峰;;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报道[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首次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8 欧阳敏珊;叶敦敏;;宫颈上皮内瘤变证型分布及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性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沈云岳;刘华;王蕾;高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方法的评估[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10 张立冬;谢威;裴静;赵旦;;宫颈细胞学筛查及高危型HPV检测与宫颈组织学[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王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可用于宫颈癌初筛[N];健康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露露;HPV16/18E6癌蛋白、p16/Ki-67表达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关系及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评估[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徐垲;“紫柏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郑闪;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与人膀胱移行细胞癌关系[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4 张魏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早期蛋白E6和E7调控细胞周期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张东红;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食管癌不良预后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浩罡;OPN、p53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赵晓梅;47例高危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付杨;儿黄散膜剂治疗高危型HPV合并CINⅠ~Ⅱ级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张乾泉;遵义地区611例妊娠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现状调查[D];遵义医学院;2016年
5 李英;煤矿女职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6 张丽霞;晋城地区机会性筛查人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水平及基因型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7 崔曼;968例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8 梁培琴;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9 潘萍;芪草二术散外治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赵薇;高危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43例临床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76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87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