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核酸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在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及靶向热疗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01 18:15

  本文关键词:核酸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在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及靶向热疗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MUC1 CD16 纳米材料 核酸适配体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核酸适配体 热疗 人胶质细胞瘤


【摘要】:目的:MUC1是一种重要的糖蛋白,它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如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直肠癌和前列腺癌,但在正常细胞表面表达水平较低,使它成为肿瘤靶向治疗中一种重要的靶标。目前已经报道过一些针对MUC1阳性肿瘤的靶向治疗方法,如针对MUC1蛋白的靶向给药系统以及单克隆抗体等,但通过靶向性地动员NK细胞(natural killer celis)来杀伤MUC1阳性的肿瘤细胞尚未见文献报道。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某些情况下还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调节病的发生。本课题设计了一种修饰有MUC1和CD16核酸适配体的两亲性纳米颗粒,可同时结合CD16阳性的NK细胞和MUC1阳性的肿瘤细胞,并将两种细胞拉近。此外,我们还在体外探索了该两亲性纳米颗粒能否靶向性的增强NK细胞对MUC1阳性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方法:CD16核酸适配体和MUC1核酸适配体通过链霉素-亲和素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到反应连接到纳米颗粒表面形成两亲性纳米颗粒,该颗粒可以同时结合CD16阳性的自然杀伤细胞(NK)和MUC1阳性的肿瘤细胞,并将这两种细胞拉近,从而靶向性的增强NK对这些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流式细胞术用来检测两种核酸适配体与各自靶细胞的结合情况;DNA杂交实验用来检测核酸适配体与纳米粒子的连接;动态光散射实验用来检测两亲性纳米粒的尺寸及分布;共聚焦显微镜用来观察两亲性纳米颗粒的形态;竞争实验用来检测适配体修饰的两亲性纳米粒与靶细胞的结合情况;暗视野显微镜用来观察两亲性纳米粒子是否可以将两种细胞拉近;细胞活性实验用来检测两亲性纳米粒子是否可以靶向性的增强NK对MCU1阳性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结果:本实验构建了一种修饰有CD16和MUC1核酸适配体的两亲性纳米粒子(CD16-NP-MUC1),可同时结合NK和MUC1阳性肿瘤细胞,并拉近两种细胞的距离;流式细胞术显示CD16核酸适配体可结合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自然杀伤细胞,MUC1核酸适配体可结合MUC1阳性的A549肿瘤细胞,而不结合MUC1阴性的MDA-MB-231肿瘤细胞;DNA杂交实验显示CD16和MUC1核酸适配体已被组装到了纳米颗粒上;动态光散射实验显示两亲性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为574 nm并且呈单峰分布;共聚焦显微镜显示两亲性纳米颗粒呈近圆形;竞争实验显示修饰有适配体的纳米粒子可结合靶细胞;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到两亲性纳米粒子可以靶向性地募集NK到MUC1阳性肿瘤细胞附近;细胞活性实验显示两亲性纳米粒子可以增强NK对MUC1阳性细胞A549的免疫杀伤作用,而对MUC1阴性细胞MDA-MB-231没有影响。结论:修饰有CD16和MUC1适配体的两亲性纳米粒子可拉近NK和MUC1阳性肿瘤细胞,在体外靶向性地增强NK对MUC1阳性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通过募集NK来靶向性地杀伤MUC1阳性肿瘤细胞这一策略在研发新型针对MUC1的靶向免疫疗法中有应用潜能。目的: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成人原发性颅内肿瘤,其中恶性成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具有侵袭力的一种,患者生存时间极短。由于恶性成胶质母细胞瘤致死率高,且对正常组织细胞有很强的侵袭力,传统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很难将其根除,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新型的针对恶性成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肿瘤的热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以外的第五种重要疗法,该疗法是利用高温环境使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导致其凋亡。传统的肿瘤热疗所使用的热敏剂缺乏肿瘤靶向性,常损伤正常组织,因此目前急需探索新型的靶向肿瘤热疗方法。核酸适配体是近几年被广泛研究的靶向分子,它能以较强的特异性和较高的亲和力同靶标分子结合,被广泛研究应用与肿瘤靶向给药系统及肿瘤的早期诊断。本课题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铁纳米粒子(Apt-NP),并首次探索了该粒子在体外对人恶性成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靶向热疗效应。方法:流式细胞术用来检测该核酸适配体的特异性和对靶细胞的结合能力;荧光DNA探针杂交实验检测核酸适配体是否结合到了纳米粒子表面;动态光散射粒径仪分析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铁纳米粒的尺寸分布;铁染色法检测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铁纳米粒结合靶细胞的能力;通过检测磁场条件下细胞释放的乳酸脱氢酶来评估体外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铁纳米粒的靶向热疗效应。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本课题选用的核酸适配体可以特异性的结合人胶质瘤U251细胞;DNA荧光探针杂交实验显示该核酸适配体确实组装到了铁纳米磁珠上;动态光散射粒径仪显示该核酸适配体的平均直径为574 nm;铁染色显示该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铁纳米粒较强结合人胶质瘤U251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检测实验显示在体外交变磁场的条件下,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铁纳米粒可以显著提升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热疗杀伤效应(P0.05),而对照的MD-MBA-231细胞的热疗效应没有明显增强。结论:核酸适配体修饰铁纳米粒可以显著提升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热疗杀伤作用,在肿瘤靶向热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MUC1 CD16 纳米材料 核酸适配体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核酸适配体 热疗 人胶质细胞瘤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0.5
【目录】:
  • 第一部分 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铁纳米颗粒靶向性的提升NK对MUC1阳性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6-43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前言10-17
  • 1. MUC1阳性肿瘤的治疗手段10-11
  • 2. MUC1蛋白11-12
  • 3. 免疫治疗及自然杀伤细胞12
  • 4. 核酸适配体12-13
  • 5. 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3-14
  • 6. 选题依据以及意义14
  • 7. 研究策略以及技术路线14-15
  • 8. 技术路线15-17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7-27
  • 1. 主要材料和试剂17-20
  • 1.1 人外周血来源17
  • 1.2 细胞系17
  • 1.3 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17
  • 1.4 单链寡核苷酸和引物17-18
  • 1.5 细胞培养试剂18-19
  • 1.6 试剂盒19
  • 1.7 化学试剂19
  • 1.8 溶液的配置19-20
  • 1.9 细胞培养耗材20
  • 2. 实验仪器和设备20-21
  • 3. 实验方法21-27
  • 3.1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21
  • 3.2 细胞培养21
  • 3.3 MUC1-NP-CD16复合物的构建21-22
  • 3.3.1 核酸适配体的扩增21-22
  • 3.3.2 构建两亲性MUC1-NP-CD16复合物22
  • 3.4 MUC1-NP-CD16的表征检测22-23
  • 3.4.1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估MUC1-NP-CD16复合物的形态22
  • 3.4.2 利用动态光散射粒径仪评估MUC1-NP-CD16复合物的大小22-23
  • 3.5 流式检测23-24
  • 3.5.1 流式检测MUC1和CD16核酸适配体的亲和特性23
  • 3.5.2 流式检测MUC1和CD16核酸适配体是否连接到铁纳米粒上23-24
  • 3.6 相差显微镜成像分析检测24
  • 3.7 竞争实验24
  • 3.8 免疫杀伤实验24-26
  • 3.8.1 MUC1-NP-CD16影响NK细胞对MUC1阳性肺癌细胞A549的免疫杀伤的研究24-25
  • 3.8.2 MUC1-NP-CD16影响NK细胞对MUC1阴性乳腺癌细胞MD-MBA-231的免疫杀伤的研究25-26
  • 3.9 统计学处理26-27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27-38
  • 1. 两亲性纳米粒的构建27-28
  • 2. PCR制备核酸适配体28-29
  • 3. 核酸适配体特异性的检测29-30
  • 4. 核酸适配体同纳米粒的连接30-32
  • 5. 两亲性纳米粒的表征32-33
  • 6. 核酸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能够结合靶细胞33-34
  • 7. 两亲性纳米颗粒可以募集NK到A549细胞附近34-35
  • 8. 两亲性纳米颗粒影响NK免疫杀伤作用的研究35-38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38-40
  • 1. 讨论38-39
  • 2.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3
  • 第二部分 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铁纳米粒对人胶质瘤细胞的靶向热疗效应43-71
  • 摘要43-45
  • Abstract45-47
  • 第一章 前言47-52
  • 1. 神经胶质瘤的治疗47-48
  • 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体Ⅲ型48
  • 3. 肿瘤热疗48-49
  • 4. 课题设计49-50
  • 5. 研究策略50
  • 6. 技术路线50-52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52-58
  • 1. 主要材料和试剂52-54
  • 2. 实验仪器和设备54-55
  • 3. 实验方法55-58
  • 3.1 细胞培养55
  • 3.2 Apt-NP的构建55-56
  • 3.3 流式检测56
  • 3.4 表征检测56
  • 3.5 吸光度值检测56
  • 3.6 Apt-NP热疗效率检测56-57
  • 3.7 统计学分析57-58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58-66
  • 1. PCR制备核酸适配体58-59
  • 2. 核酸适配体的结合性质分析59-60
  • 3. Apt-NP的构建60-62
  • 4. Apt-NP的尺寸表征62
  • 5. Apt-NP特异性地结合人胶质瘤U251细胞62-64
  • 6. Apt-NP对热疗效果的靶向调节作用64-66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66-68
  • 1. 讨论66-67
  • 2.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1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汇表71-73
  • 附录二 个人简历73-74
  • 致谢74-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红茹;杨松涛;张涛;胡桂秋;夏咸柱;;核酸适配体及其在病原微生物学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2 姚远;张波;;核酸适配体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08期

3 甘龙杰;兰小鹏;;适配体芯片技术及其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9年06期

4 兰小鹏;;适配体技术及其在医学检验研究中的作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2年10期

5 李晓佩;杨良嵘;黄昆;李文松;孙西同;刘会洲;;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离及检测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3年01期

6 刘婷先;张娜;;适配体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13年05期

7 唐德平;张宇洁;毛爱红;;适配体在体外细胞检测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年13期

8 李红玉;阎辉;;适配体与病毒性感染诊断及治疗[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年05期

9 满燕;吕雪飞;彭广;宋达;庆宏;;双适配体夹心微阵列芯片在凝血酶检测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2014年Z1期

10 胡燕;杨先达;;核酸适配体在肿瘤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圣;刘彩云;卢建忠;;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酶循环放大的腺苷化学发光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巍;赵新颖;屈锋;;毛细管电泳法筛选蛋白质的核酸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3 杨晓娟;邴涛;梅宏成;上官棣华;;核酸适配体用于手性拆分L型和D型色氨酸[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4 郑冬梅;娄新徽;;一种基于结构开关型适配体的无标记荧光传感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薛利云;周小明;邢达;;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酶辅助荧光信号扩增的等温高灵敏度蛋白检测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马文韬;古力;屈锋;;毛细管电泳筛选大肠杆菌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7 梁好均;徐华国;邓伟;;核酸适配体链构象转变的研究[A];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4年

8 王晓芳;程琳;耿霞;赵强;;基于适配体修饰的磁珠和量子点荧光法检测凝血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汪海林;章大鹏;;单核苷水平核酸适配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温桂清;范燕燕;梁爱惠;蒋治良;;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检测血清中钾离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潘文;核酸适配体在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于洋 田野;蛋白质检测有了新方法[N];吉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坤;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生物毒素检测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陈霞;功能核酸的筛选及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2年

3 严喜鸾;基于核酸适配体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胡献刚;新兴适配体在高效净化/诊断环境与生物体内污染物的特点及其机理[D];南开大学;2012年

5 谭誉宇;肿瘤细胞核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序列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6 陈秀娟;镰刀菌毒素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分析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7 何婧琳;基于构象转换和聚合酶反应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邓昆;非标记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9 张学洋;基于适配体和抗体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疾病标记蛋白质分离分析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段诺;食源性致病菌适配体的筛选及分析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侠;蛋白质寡核苷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慧玲;BHL DNA适配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金钏;适配体纳米金比色法灵敏度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于连元;核酸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在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及靶向热疗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赵变军;基于适配体特异性作用的乳腺癌细胞表面多种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的新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沈广辉;基于纳米材料的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7 邬期望;基于适配体核酶催化的微流控化学发光法在微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游元丁;基于石墨烯的抗生素特异性适配体筛选和传感器构建[D];江南大学;2015年

9 李发兰;基于适配体传感器的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10 仲小琴;适配体功能化的纳米粒子探针用于蛋白传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4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954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5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