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2 06:41

  本文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导管癌 分子分型 腋窝淋巴结 Ki67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65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探讨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并明确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乳腺外科手术治疗的65例单纯浸润性小叶癌患者和242例单纯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之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根据免疫组织化学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Ki67的检测结果,将65例浸润性小叶癌患者分为Luminal A型(ER+和/或PR+,Her2-,Ki6714%)、Luminal B型(HER2阴性:ER+和/或PR+,Her2-,Ki67≥14%;HER2阳性:ER+和/或PR+,HER2+,Ki67任何水平)、HER2过表达型(ER-和PR-,Her2+)和Basal-like型(ER-,PR-,Her2-)四种分子亚型,比较四种分子亚型之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差异,同时分析肿物大小、年龄、月经状态、Ki67、E-cad和HER2等临床病理因素对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本研究65例病人发病年龄为28-75岁之间,中位年龄是48岁。浸润性小叶癌的肿瘤大小以T2最常见,占46.2%。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47.7%)大于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35.1%),并且两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浸润性小叶癌亚型的分布中,Luminal A型27例(占41.5%),Luminal B型25例(其中HER2阴性16例,占24.6%;HER2阳性9例,占13.9%),HER2过表达型5例(占7.7%),Basal-like型8例(占12.3%)。其中Luminal A型所占比例最多,HER2过表达型所占比例最少。在浸润性小叶癌不同分子亚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中,Luminal B型(HER2阴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75.0%;其次是HER-2过表达型和Luminal B型(HER2阳性),分别为60%和55.6%;Basal-like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37.5%;Luminal A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最低,为29.6%。浸润性小叶癌各分子亚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浸润性小叶癌中Ki67高表达组腋窝淋巴结阳性率(68.4%)明显高于Ki67低表达组腋窝淋巴结阳性率(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24;P=0.03)。当浸润性小叶癌肿瘤直径大于5cm时,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浸润性小叶癌中,HER2阳性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HER2阴性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E-cad阳性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E-cad阴性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患者年龄和月经状况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浸润性小叶癌中,不同分子亚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之间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子亚型是影响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一个因素。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大于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i67是影响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高表达的Ki67对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有更强的副作用,因此在浸润性小叶癌Ki67高表达患者中应该高度重视辅助化疗的重要性,同时在这样的患者中应该加强化疗的应用。HER2阳性可能导致了浸润性小叶癌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因此对于HER2阳性的患者来说,HER2靶向治疗是关键的。肿瘤大小是影响浸润性小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年龄、月经状况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导管癌 分子分型 腋窝淋巴结 Ki67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9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英文缩略词13-14
  • 第1章 绪论14-17
  • 第2章 综述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研究进展17-28
  • 2.1 浸润性小叶癌的来源及流行病学17-19
  • 2.2 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19-22
  • 2.3 浸润性小叶癌的病理特点22-25
  • 2.4 浸润性小叶癌的预后及治疗25-26
  • 2.5 小结与展望26-28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28-31
  • 3.1 研究对象28
  • 3.2 排除标准28
  • 3.3 研究方法28-29
  • 3.4 统计学分析29-31
  • 第4章 结果31-37
  • 4.1 ILC患者临床特征31-33
  • 4.2 ILC与IDC之间腋窝淋巴结的比较33
  • 4.3 ILC不同分子亚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33-35
  • 4.4 ILC临床病理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35-37
  • 第5章 讨论37-43
  • 5.1 ILC的临床特征37-38
  • 5.2 ILC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38-39
  • 5.3 ILC临床病理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39-43
  • 第6章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53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53-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兰;毕晓峰;徐昕;刘秀云;沈贵华;郭蕾;袁燕玲;王芳;王明荣;杨红鹰;;E-钙黏附蛋白和p120-连环素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和导管癌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2010年04期

2 杨剑锋;陈森林;刘志红;高妮娜;李程;;p120~(ct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7年07期



本文编号:958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958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f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