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型p53的转录调控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突变型p53的转录调控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突变型p53 Sp1 转录调控 结合基序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摘要】:在50%以上的肿瘤组织中,TP53基因发生了突变。绝大多数的p53突变是发生在DNA结合结构域上的错义突变。突变型p53不但失去了肿瘤抑制功能,而且还获得了新的致癌功能,这种获得性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突变型p53可能与细胞内的其他蛋白相互作用调节新的靶基因,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关于突变型p53转录调控分子网络的研究,可以深化对肿瘤发生发展的理解,为癌症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我们以乳腺癌细胞系MDA-MB-468(该细胞中p53蛋白的第273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即p53R273H)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合芯片技术(ChIP-on-chip),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p53R273H的靶基因。通过MEME-chip程序对ChIP-on-chip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p53-R273H的潜在结合基序(binding motif)为GGCGG[CT]GGCGGCGGC[GT]GCGG[CG]。这个序列不同于野生型p53结合基序,而与Sp1的结合基序重叠。我们还对p53R273H的靶基因进行了基因组定位、基因注释、KEGG信号通路分析、相互作用网络构建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除了Y和21号染色体上的靶基因较少之外,p53R273H的靶基因几乎在其它染色体上平均分布。p53R273H的靶基因主要是细胞周期以及增殖过程相关的基因,参与Wnt、TGF-beta和MAPK等信号通路。从我们构建的网络连接图来看,基因连接度较高的hub基因也主要是Wnt、TGF-beta和MAPK等信号通路中的基因。由于我们发现p53R273H的结合基序和Sp1的结合基序重叠,因此,我们推测p53R273H可能通过Sp1的介导调控基因转录,或者与Sp1共同调节基因转录。于是,我们用内源和外源的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Sp1和p53R273H的相互作用,发现p53R273H和Sp1确实有相互作用。接下来,我们构建了Sp1的转录活性报告质粒(含有4个Sp1的结合序列),并分别和野生型p53以及p53R273H突变体的表达质粒共转染,发现转染p53R273H后荧光值显著增加,并随着转染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有Sp1存在的情况下荧光素酶活性比Sp1不存在的情况下荧光值高。而转染野生型p53后荧光值下降。这些结果说明野生型p53抑制转录因子Sp1的活性,而p53-R273H突变体显著增强转录因子Sp1的活性。以上结果说明,有可能p53R273H通过与Sp1相互作用,调控Wnt、TGF-beta和MAPK等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突变型p53 Sp1 转录调控 结合基序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0.2;Q7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9
- 1.1 突变型p5310-14
- 1.1.1 突变型p53简介10-11
- 1.1.2 突变型p53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11-14
- 1.2 Sp1基因14-18
- 1.2.1 Sp1简介14-16
- 1.2.2 Sp1在癌症中的作用16-18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8-19
- 2 材料与方法19-29
- 2.1 材料19-20
- 2.1.1 细胞株和菌种19
- 2.1.2 载体和工具酶19
- 2.1.3 试剂盒19
- 2.1.4 抗体19-20
- 2.1.5 其它试剂20
- 2.2 方法20-29
- 2.2.1 质粒构建20-21
- 2.2.2 CHIP-on-chip21-23
- 2.2.3 细胞培养23-24
- 2.2.4 免疫共沉淀24-25
- 2.2.5 荧光素酶分析25-26
- 2.2.6 p53R273H靶全基因组定位26
- 2.2.7 基因注释(Gene Ontology,GO)分析26-27
- 2.2.8 基因作用网络分析27-28
- 2.2.9 Pathway分析方法28
- 2.2.10 Peak附近区域序列提取及motif分析28-29
- 3 结果与分析29-38
- 3.1 ChIP-on-chip筛选p53R273H的靶基因29-30
- 3.2 p53R273H靶基因的基因注释(gene ontology,,GO)30-31
- 3.3 p53R273H的靶基因的信号通路分析31-32
- 3.4 p53R273H的靶基因的作用网络分析32-34
- 3.5 p53R273H的结合基序分析34-35
- 3.6 p53R273H与Sp1的相互作用35-36
- 3.7 p53R273H促进Sp1的转录活性36-38
- 4 讨论38-40
- 参考文献40-44
- 附录44-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颐屏;经绛仙;;用秋水仙碱诱发的金霉菌异型细胞质基因突变型研究[J];微生物学报;1980年01期
2 宋友礼;;微生物突变型的筛选和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79年05期
3 梅镇彤;突变型小鼠在学习记忆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学研究;2000年01期
4 郭学聪;解岩岩;徐卫;;黑腹果蝇野生型及其突变型染色体C-带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5 吕建新,彭颖,孟哲峰;突变型人IL-18的肿瘤靶向性改造及真核表达[J];遗传;2005年04期
6 蒋玮莹,杜传书;云南傣族中所见的G6PD突变型[J];遗传;1997年04期
7 姜岚;姜文;张威;;新知识的突变型产生方式研究——基于尖点型突变理论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0期
8 孙肖红,徐大为,程露阳,郭亚春;温度对突变型HPV16-L_1蛋白表达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巢麒敏,王文华,盛祖嘉;大肠杆菌的一株抗苯乙醇的外膜突变型ompD[J];遗传学报;1986年02期
10 王鲁建;孙丽梅;;肺癌组织中Cox-2和突变型P53蛋白与凋亡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纪锋;何丹;王磊;肖智权;严新翔;唐北沙;;突变型DJ-1蛋白对细胞线粒体功能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王凤玮;姚嫱;朱思伟;;突变型Axin2通过调控CyclinD1而促进细胞增生[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何丹;郭纪锋;王磊;肖智权;严新翔;唐北沙;;突变型DJ-1蛋白对基因组表达谱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王光平;荆照政;齐振华;陈方平;;缺失突变型IκBα对HL-60细胞分化和凋亡作用的初步探讨[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曹汐汐;徐t煷
本文编号:962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96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