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硫氧还蛋白亚细胞定位的甘草有效组分研究
本文关键词:影响硫氧还蛋白亚细胞定位的甘草有效组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甘草 硫氧还蛋白 亚细胞定位 有效组分 表达
【摘要】:当前国家社会快速进步,百姓生活消费实力也在稳步提升。然而由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以及人们长期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可能会导致人体内部正常的细胞周期发生紊乱,进而会使细胞生理功能等方面出现严重失调,最终恶化演变为“癌症”。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1,Trx)属于分布比较宽泛的小分子多功能蛋白,其在进化上比较保守且同属氧化还原类蛋白家族。目前对多种肿瘤细胞系的研究显示,Trx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耐药性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与此同时,相关临床探索也证实了Trx表达水平较高的癌症病人更容易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显著抗药性。这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可刺激Trx入核使其保持还原状态,进而通过增强相关转录因子的活性使肿瘤细胞具有抵抗凋亡继而抗药的能力。因此将Trx作为一个潜在抗癌治疗靶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中医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由于其来源丰富且毒副作用小,因此广受病患青睐。所以探寻有效抗癌天然药物的任务也十分紧迫。本论文主要通过采用甘草天然混合组分及其主要单药活性成分作用于人宫颈癌HeLa细胞,从而使用相关方法与手段对Trx在亚细胞中的定位作用进行了一系列探究。首先,采用复方甘草片(其内主要成分为甘草浸膏)作为实验药物设置相同药物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实验组和相同作用时间不同药物浓度实验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组中,Trx在其细胞核与细胞浆内的表达变化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推测在甘草中存在相关有效组分,从而对Trx在亚细胞中的定位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然后,依次采用甘草酸(皂苷类药物)、甘草苷(黄酮类药物)两种主要单药活性成分作为实验药物设置相同药物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实验组和相同作用时间不同药物浓度实验组。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两组中,Trx在其细胞核与细胞浆的定位表达均伴随着药物浓度增大与作用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因此证明了这两种单药活性成分对于Trx在亚细胞中的定位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即为甘草中能够抑制Trx入核的有效组分。与此同时,再将三七皂苷R1(皂苷类药物)和芸香叶苷(黄酮类药物)两种佐证药物按照上述实验设置作用HeLa细胞,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二者对Trx在亚细胞中的含量变化无明显作用。因此说明了甘草酸、甘草苷对于Trx在亚细胞中的定位下降是非常有效的。最后,再将甘草酸、甘草苷两种单药分别与抗癌药物顺铂、紫杉醇、表柔比星进行“两两联合”设置药物实验组。Western blot及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结果表明甘草对细胞毒性较弱,且当使用的化疗药物保持低剂量浓度时,随着甘草酸/甘草苷药物浓度增加,Trx在其细胞核、细胞浆中的表达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两种单药和低剂量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可与单纯高剂量化疗药物作用效果相似。因此通过联合用药有望降低化疗药物使用剂量,从而在提升癌症治疗效果及减轻对患者的毒副作用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在临床意义。
【关键词】:甘草 硫氧还蛋白 亚细胞定位 有效组分 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3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文献综述13-34
- 1.1 前言13-14
- 1.2 肿瘤细胞14-17
- 1.2.1 肿瘤细胞的特点14-16
- 1.2.2 肿瘤细胞形成的原因与过程16-17
- 1.3 硫氧还蛋白简介17-24
- 1.3.1 硫氧还蛋白研究进展17-19
- 1.3.2 硫氧还蛋白结构特点19-20
- 1.3.3 硫氧还蛋白生物活性20-22
- 1.3.4 硫氧还蛋白与各种疾病22-24
- 1.4 硫氧还蛋白系统与肿瘤之间关系24-27
- 1.4.1 硫氧还蛋白在肿瘤机理方面研究24-26
- 1.4.2 硫氧还蛋白与肿瘤治疗26-27
- 1.5 相应天然药物概述27-33
- 1.5.1 甘草的化学成分27-28
- 1.5.2 甘草酸/甘草苷相关作用28-31
- 1.5.3 三七皂苷R131-32
- 1.5.4 芸香叶苷32-33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33-34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34-44
- 2.1 实验材料34-37
- 2.1.1 细胞及培养基34
- 2.1.2 主要试剂34-35
- 2.1.3 主要仪器设备35
- 2.1.4 主要溶液配制35-37
- 2.2 实验方法37-44
- 2.2.1 细胞操作方法37-39
- 2.2.2 实验分组方法39-40
- 2.2.3 细胞浆蛋白与细胞核蛋白抽提方法40-41
- 2.2.4 BCA蛋白浓度测定方法41-42
- 2.2.5 SDS-PAGE电泳方法42
- 2.2.6 Western blot检测方法42-43
- 2.2.7 MTT检测方法43-44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44-59
- 3.1 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结果分析44-56
- 3.1.1 复方甘草片对硫氧还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44-45
- 3.1.2 GCA/LQ对硫氧还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45-48
- 3.1.3 三七皂苷R1对硫氧还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48-49
- 3.1.4 芸香叶苷对硫氧还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49-51
- 3.1.5 联合用药对硫氧还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51-56
- 3.2 MTT比色法检测实验组结果分析56-59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59-61
- 4.1 结论59-60
- 4.2 建议60-61
- 参考文献61-67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凌燕;王毅;范骁辉;瞿海斌;程翼宇;;用组分剔除法研究中药的有效组分[J];中国中药杂志;2009年03期
2 李雪梅;胡义扬;段小华;冯琴;彭景华;许丽莉;赵刚;刘平;;基于均匀设计的抗肝纤维化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1期
3 李寅超;何永侠;郜凤香;郭丽丽;林飞;;中药有效组分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4 陈天朝;徐丽军;宋薇;;通脉丸有效组分药理作用探讨[J];中医研究;2013年02期
5 张建永;晏仁义;王岚;王建露;王万丹;侯瑞;刘红亮;杨洪军;梁日欣;杨滨;;丹参山楂有效组分配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12期
6 杨鸿;吴彦;马琰岩;吕俊海;李晶哲;;基于均匀设计的中药有效组分复方配伍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2年03期
7 叶祖光;立效散及其单味药中抑制磷酸钙沉积形成的有效组分[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年05期
8 符诗聪,张慧娟,马景,姚莉韵,张凤华,杜宁;木芙蓉叶有效组分致突变与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广西科学;2002年01期
9 张培;李江;王耘;乔延江;;贝叶斯网络在中药有效组分五味预测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年05期
10 李雪梅;李红山;胡义扬;;中药有效组分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梅;胡义扬;;基于均匀设计的抗肝纤维化有效组分复方研究[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2 刘剑刚;史大卓;张红霞;马鲁波;王永炎;程翼宇;栾连军;王毅;;均匀设计法筛选理气活血中药有效组分及配伍的实验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陈兰英;陈奇;刘荣华;毕明;;复脉汤有效组分对体外心脏过敏性触发活动影响及心肌离子与酶的变化[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唐凯临;叶浩;杨琳琳;曹志伟;;活血化瘀中药有效组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网络分析[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胡皆汉;韩秀文;杨振云;赵伟杰;郭永油;;藜芦中一种新降压有效组分的化学结构[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6 刘剑刚;史大卓;;活血化瘀中药有效组分及配伍的细胞流变学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医药防治血栓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刘崇敏;徐列明;;扶正化瘀复方有效组分群的配伍筛选和验证[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十中;;黄芪中有效组分的分离研究[A];全国第5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孟宪丽;熊玉霞;杨娜;;泻心汤有效组分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明平;吴庆光;姚海燕;;蛇床子有效组分透皮吸收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国;鲍世铨一个与蚯蚓结缘的科学家[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2 贾晓斌邋陈彦 李霞;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研究有待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8年
3 李水根;计算机详解配伍与药效关系[N];健康报;2005年
4 徐亚静;衔微木以填沧海[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马骏;清开灵有效成分获解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马骏;复方中药创新研究有了新模式[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赵 雯;立题重实用 方法有创新[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8 ;中药真的不能治急症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四逆汤有效组分配伍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坤;西青果治疗感染性创面的有效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树明;四逆散有效组分改善睡眠作用的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钟相根;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张云;活血安心方有效组分配伍对高脂血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徐丽荣;清开灵有效组分干预缺血性中风细胞粘附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朱浩君;阿维菌素有效组分的定点改造[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8 高永红;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王冰;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和P-糖蛋白的变化以及清开灵有效组分的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蒲旭峰;YSD降血糖有效组分筛选及其制剂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81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98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