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师职称评定新规_职称评定改革为人才减负
本文关键词:职称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薛红伟 绘
新闻回放: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指出,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以职称改革激活人才资源
这个意见中,刷屏度最高的一点,可能就是“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了。这样的关注未尝没有道理,虽只是一个看似不大的变革,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人才管理和发展体制机制的理念之变。
在很多地方,评职称的“程序正义”,只是体现在一些死板的程序、过时的规定上。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应该说,外语和计算机技能很重要,但并不是对每个岗位、每个人都那么重要,如中医药、工艺美术、中小学教师等。更何况,这样的考试还存在“对年轻人来讲太容易、对年纪大的来讲太难”的问题,要么沦为没什么意义的走过场,要么成为啃下来也没有用的硬骨头。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正是为了解决这种无用又无效的尴尬,体现出灵活、务实的导向。
其实,,《意见》第十六条中,比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有料的内容,要多得多。比如“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是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自主评审,这不仅简化了职称评审工作,也让评审更能对接岗位需求。而对准入类和水平类职业资格的不同改革路径,清理减少前者,“市场化、社会化”后者,都是为了打破不合理的门槛限制,把能力水平的评定放在一个更公正、更开放的平台上。
《意见》对职称制度的改革,还是提纲挈领性质的。再往大了说,职称制度改革,只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部分。最终的目的,是给各类人才一个明确的“信号”——只要有能力、有水平,不管是职称也好待遇也好,都不是问题。也是要给市场和管理者一个明确的“导向”——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市场可以配置人才资源,人才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出来。(原载于《京华时报》,作者舒天烈,有删改)
职称评定改革该脱钩的是旧机制
职称是对一个人专业能力的评判,而不是考核其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多年来,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取消职称外语考试。主要观点是,外语对专业知识并无太大作用,却挡住了一些专业人才的上升空间。职称外语考试,无形中催生了“考试经济”,形成了庞大的灰色利益链。
如今,中央发布改革意见,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可谓顺应了民意,提振了民心。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所要思考的并不能仅仅限于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而应该是职称评定本身。
近年来,人们对职称评定颇有微词,有人形容为“职称就像是一块抹着蜜糖的鸡肋”。虽是鸡肋,但不敢言弃,特别在高校、医院等机构,职称很重要,没有职称,别说晋升成奢望,连工资乃至教学资格有时都保不住。
完全否定职称的存在价值,并不恰当,但是职称评定中出现的种种乱象,也说明改革力度不能减。中央此次下发的改革意见提出,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可以预见,论文在人才评价机制中的比重将降低。换言之,职称评定,该脱钩的不止外语,还应该包括论文发表以及陈旧的评选机制等等。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关键是解除人才身上的束缚,给他们开放的舞台;关键是建立正当的激励机制,让人才有动力发挥才华;关键是去除“官本位”,让人才有话语权,即如改革意见所称的,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防止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管理科研教学机构学术领导人员和专业人才。(原载于《新华每日电讯》,作者王石川,有删改)
本文关键词:职称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6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ichenpingshen/pingshenchengxu/12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