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职称评审 > 相关知识 >

职称改革不但不取消_事业单位职称改革_各地陆续推行职称改革

发布时间:2016-07-01 16:05

  本文关键词:职称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4月15日,北京市人事局发布的关于简化职称评聘程序的通知规定,相应等级的职称英语资格证书将终身有效,减少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力)考试模块,成绩终身有效。
  与此同时,南京市职称改革新方案近日出台,职称申报将打破地区、行业部门和身份限制,接受社会自然人申报;江西省取消了资格评审的指标或比例限制,采用个人申报突出“自由”、社会评审突出“科学”、单位聘任突出“择优”的方式,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浙江大学一方面仍在按照原有制度评职称,另一方面以教师业绩为依据聘任岗位,不同岗位的教师可享受的岗位津贴差距较大。
  各地陆续推行的职称改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职称改革:可喜的“重大变动”

  工人日报:
  可喜的职称评聘“重大变动”
  职称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和能力水平,与职务提升、工资奖金等挂钩。也许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职称评定程序的繁琐和过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致使组织管理者、评定者操作麻烦,紧张繁忙,申请职称评定者则疲于应付,负担加重,有时被弄得焦头烂额,甚至陷入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的境地。
  职称改革,不论对评聘机构还是应聘人员,都变得更有理更有利。职称评聘事关一个部门或系统的行业水平,牵涉到每一个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件严肃的事。但是,要求严肃、正规的东西未必一定要复杂和重复。就职称评聘工作来说,在不影响本质性内容的前提下,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人们的压力和负担,使之腾出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实质性的工作,是应该努力追求和做到的。
  从现实来看,职称评聘程序简化也确有必要。比如外语,实际上,除了专职翻译人员,工作中经常使用外语的不是特别多。那么,反复要求外语“上台阶”,一次次过“考试关”,显然不妥。对那些没学过外语,现在又在工作岗位上“挑大梁”的人,为评上职称再补学外语就更没有什么道理了。至于已经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无疑是有了走上相应岗位和职称职位的“通行证”,如果再从头另来和要求学历达标,似乎有点画蛇添足。 职称评聘工作牵涉到各行各业,不光是人事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如何贴近实际,使这项工作日趋科学合理,更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事业发展,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和认真探讨的课题。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值得学习和借鉴。

  人民日报:
  职称改革呼唤创新
  职称制度的改革方案尽管各不相同,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不尽合理。
  曾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南昌大学教授朱友林说:“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的职称评审制度有很多弊端。”上世纪80年代实行新的职称评审制度时,由于参评的人数较多而名额又有限,,职称评定慎之又慎,获得职称的人普遍受人尊敬。此后职称评定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评上中高级职称的人也越来越多。职称结构变成了一个“倒三角”,其结果是教研一线严重缺人。
  在高校、科研机构或文化单位,一旦评上某个职称,就等于有了终身不变的任职资格。这种资格与待遇挂钩,但与岗位职责严重脱节,造成了“因人设岗、有岗无责、论资排辈、人浮于事”等弊端。因为与待遇挂钩,职称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职务,成了与行政级别同质的一种等级制度。这显然制约了现代机制的用人制度。对人才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死水一潭。
  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各地都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方案,不再搞“一刀切”,也不强行推广某一种方案。
  目前,职称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在此过程中,如何使聘任程序公正、公开,如何使制度健全、有效且更具可操作性,如何保证先行一步者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基本利益等,还有待更加深入和扎实的改革探索。


  本文关键词:职称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4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ichenpingshen/pingshenchengxu/64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9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