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血浊的转输
本文关键词: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血浊的转输
【摘要】:血浊是血液运行与功能发生异常改变的高度概括,许多现代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动脉粥样硬化等,均表现出血浊证的特征,即糖浊、脂浊、尿酸浊、血管浊等。血浊属现代中医病理学范畴,是发生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的"共同土壤"。血浊的发生发展与中医学脾主运化理论关系密切,脾为人体精微运化之枢纽,对膏脂转输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血浊形成的原因分析,揭示"脾气宜健宜升""膏浊宜化""升清降浊"等在清除"共同土壤"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脾主运化"理论对血浊转输的影响。
【作者单位】: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省中医院;
【关键词】: 脾主运化 升清降浊 血浊
【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12B031800176)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00000140)
【分类号】:R223.1
【正文快照】: “血浊”首载于《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血浊”之意指血液浑浊、糊混不清,“痰浊”“秽浊”“湿浊”等均有浑浊之意,故后世医家将其归于“血浊”范畴。“血浊”即为血的物质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混乱是血的运行出现紊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茂玉;脾主运化浅议[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年03期
2 宋小莉;;“脾主运化”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02期
3 雷霆;李成;;浅谈脾的实体解剖学与脾主运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年07期
4 郭教礼;马多巧;;“脾主运化” 实质新假设[J];中医药学报;1988年02期
5 田丙坤;脾主运化的机理及意义浅析[J];陕西中医函授;1996年02期
6 孟令军;脾主运化论析[J];中国医药学报;1999年02期
7 刘毅;冯晓桃;王文健;;“脾主运化”理论再认识——“脾主运”与“脾主化”之辨析[J];中医杂志;2011年15期
8 危北海;;对“脾主运化”的探讨[J];中医药信息;1984年01期
9 翟衍庆;“脾主运化”是指“消化吸收”吗?[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10 翟衍庆;;“脾主运化”的含义之我见[J];甘肃中医;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程永华;张诗军;;脾主运化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宋雅芳;刘友章;刘静;黄晓燕;;脾主运化与线粒体相关理论探讨[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宋雅芳;刘友章;刘静;;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相关的再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宋雅芳;刘友章;刘静;;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相关再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王东;;从“脾主运化”论治糖尿病[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6 陈丁生;秦鉴;;中医禁食疗法重建脾主运化的理论探析与实践[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纪云西;黄贵华;蒋历;陈国忠;郑超伟;郭超峰;;脾之“运与化”浅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吕乃达;贾晓梅;;脾脏生理功能的中西医比较及认识[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汪永红;;小儿脾肺同病的成因及特点[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俊亮;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相关性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梅武轩;脾主运化水液与胃粘膜水通道蛋白3、4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作文;中医“脾主运化”理论核心术语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23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023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