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宣郁通经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7-10-15 14:30

  本文关键词:宣郁通经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痛经 宣郁通经汤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治疗


【摘要】: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或EMs),指的是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了具有浸润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于粘附处形成结节或包块,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疑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侵袭性,易广泛种植,常导致疼痛、月经不调及不孕等,严重影响育龄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加之其难根治、易复发,故对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东方医院妇科专家林彤教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以痛经为主诉的内异症患者多有热象,现代中医对内异症引起的痛经常按寒、瘀立法辨证,治以温经活血之法,而对于有热像的内异症患者,使用温经活血法会使热象更甚,反而使病情加重。此外,女子以肝为先天,故妇科疾病多从肝论治,肝体阴而用阳,劳逸过度、气郁、经、带、胎、产、乳无不耗伤阴血,致肝失血养,或气郁日久化热。故林彤教授提出以养血柔肝、清热疏肝之药为主药,佐以化瘀通络之药以治疗内异症所致痛经。其选用傅青主女科的宣郁痛经汤为基础,加减化裁后用于内异症的治疗,经临床验证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痛经程度、改善痛经相关症状。此外,根据其临床经验,即使患者辨证热象不明显,治疗时适当佐以养血柔肝、清热疏肝之药,也常能达到较不错的疗效。研究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客观评价宣郁通经汤加减对以痛经为主诉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今后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推广该疗法提供依据,进而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研究方法:本课题纳入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宣郁通络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痛经的临床研究》中的70例病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服用宣郁通经汤加减,对照组服用安慰剂。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每个周期服药7-10天,于月经前10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分早晚2次冲服,经期停服。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痛经症状评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并检查患者的CA-125水平、妇科B超和相关安全性指标。收集完所用数据后,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因9例患者符合脱落剔除标准,最终完成课题研究的合格受试者共61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痛经症状评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CA-125水平、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简称巧囊)最大径线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3个月的治疗——痛经疗效: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3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4.19%,其中治愈率22.58%,显效率9.68%;对照组无治愈、显效病例,有效病例1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3.33%。痛经程度VAS评分: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65%,其中治愈率29.03%,显效率12.90%;对照组无治愈及显效病例,有效1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3.33%。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97%,其中治愈率3.23%,显效率25.81%;对照组无治愈及显效病例,有1例有效病例,29例无效病例,总有效率3.33%。血清CA-125水平: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B超:治疗组有22例患者有巧囊,治疗前后的巧囊最大径线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有21例患者有巧囊,疗后的巧囊最大径线较疗前长(P0.01)。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宣郁痛经汤加减对以痛经为主诉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可明显改善其痛经情况,可改善其中医证候评分,可降低其血清CA-125水平,还有控制其巧囊的增长。此治法安全,无明显的副作用,且疗效较稳定,故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痛经 宣郁通经汤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1.1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英文词缩略表10-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42
  • 一、临床表现11-13
  • 1 疼痛11-12
  • 2 月经异常12
  • 3 不孕12
  • 4 盆腔阳性体征12-13
  • 二、中医病因病机13-16
  • 1 古代医家的认识13-14
  • 2 现代医家的认识14-16
  • 三、西医发病机制16-20
  • 1 经血逆流种植学说16-17
  • 2 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17
  • 3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17-18
  • 4 胚胎残迹学说18
  • 5 诱导学说18-19
  • 6 免疫学说19
  • 7 遗传学说19-20
  • 8 干细胞学说20
  • 四、中医疗法20-28
  • 1 中药内治20-24
  • 2 中药外治24-25
  • 3 针灸治疗25-27
  • 4 中医综合治疗27-28
  • 五、西医疗法28-32
  • 1 期待疗法28
  • 2 药物治疗28-30
  • 3 手术治疗30-32
  • 六、中西医结合疗法32-33
  • 七、结论33-34
  • 八、参考文献34-42
  • 前言42-43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43-62
  • 一、研究方案43-50
  • 1 病例来源43
  • 2 诊断标准43-44
  • 3 病例选择44-46
  • 4 治疗方案46
  • 5 观测指标46
  • 6 评价标准46-49
  • 7 安全性评定49
  • 8 数据处理49-50
  • 9 技术路线图50
  • 二、研究结果50-58
  • 1 病例资料50
  • 2 基线分析50-52
  • 3 疗效对比52-56
  • 4 疗效相关因素分析56-57
  • 5 安全性检测57
  • 6 不良事件观察57-58
  • 三、讨论58-62
  • 1 立法依据58
  • 2 方药分析58-61
  • 3 结果分析61-62
  • 结语62-63
  • 参考文献63-65
  • 附录65-67
  • 致谢67-68
  • 个人简历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志霞,刘永新,师淑婉;子宫内膜异位症66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2 郝群,史常旭;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00年11期

3 白淑坤,黄永芝;腹股沟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年04期

4 方素云,阎建忠,吕昌龙,王永来,付国;转化生长因子-β_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子宫内膜异位症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年08期

6 胡淑琴,李明,管晓燕,董建美;中药祛症灵灌肠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护理要点[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12期

7 朱掌珠,张学珍;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80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郝亚华,董笑平,严玉清,冯丹红,孙振龙,孙大平;10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原因分析[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杨凤琴;多发性顽固性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10 郭学卿;子宫内膜异位症126例临床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秋;;子宫内膜异位症66例临床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2 周群芳;朗景和;冷金花;;骨桥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林俊;陈志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苏红;黄晓阳;;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的研究现状[A];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勾宝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健康知识需求调查[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徐红;欧奇志;况燕;徐文生;张玮;;动态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李亚里;岳莉;;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清指标临床诊断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球华人妇产科学术大会暨第三次全国妇产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卢琴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A];肢体伤残康复与护理学术论文集[C];1995年

9 马彩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A];全国第三届不育症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创手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冬梓;;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育症处理中的热点问题[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内分泌会场(妇科内分泌学组、绝经学组、计划生育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虹;子宫内膜异位症成为妇科第二大常见病[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教授 孙大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生育有多大影响[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3 士平;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可轻视[N];中国妇女报;2000年

4 黄海平 副主任医师;适量运动,,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N];大众卫生报;2001年

5 舒楚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兰州现代中医药研所 史建钢;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否根治?[N];甘肃日报;2004年

7 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李淑红;腹腔镜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N];健康报;2003年

8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吉尔;产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咋治疗?[N];健康时报;2005年

9 梦月;年轻女性健康的威胁——子宫内膜异位症[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10 吴凡;张海峰;陈思亮;异位散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志勇;尼古丁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力学特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贾云波;HIF-1a及其调控因子PHD2、VHL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补肾温阳化瘀方对其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侯震晖;IVF-ET周期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体重指数、糖脂代谢变化及相关机理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王良;蛋白质质谱高通量分析平台的建立及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宋楠;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与瞬时受体电位辣椒素亚型-1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6 张立会;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康山;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多态性及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8 郭广宏;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生物标志研究及辅助诊断模型的建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9 陈琼华;脂氧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抑制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苑春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玲;山东济南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病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曹勋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疗效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D];泰山医学院;2014年

3 金旺红;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临床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4 季丽梅;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GnRHa联合反加疗法的效果评估[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云;MMP-2、IL-4、IFN-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李宾;E-钙粘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董悦文;活性氧簇及总抗氧化能力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卵泡液及颗粒细胞中的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史少文;RLx及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9 褚丽娜;IGFBP3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10 亓文博;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37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037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d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