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刮痧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01:40

  本文关键词:刮痧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刮痧 针刺 围绝经期综合征 雌激素水平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与针刺对照组比较,评价刮痧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刮痧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特点。方法:1.研究对象: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通过社区宣传单派发、医院海报宣传和网上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招募受试者60例,并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和北京西单广安中医门诊部分组治疗;2.实验设计:将符合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的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施以刮痧治疗,对照组施以针刺治疗。两组受试者均每周治疗2次,8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3.疗效指标:两组受试者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检测,以及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及治疗12周更年期症状评分量表(KI)和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症状评分;4.疗效评价:参照1995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联合改良的Kupperman评分法和MENQOL评分法评定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60位受试者,脱失6例,其中年龄最大者54岁,最小者40岁,平均年龄48.21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病程最长者64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年龄、病程、病情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疗法对围绝经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疗效:两组组内、组间前后比较,改良Kupperman症状评分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症状与治疗前比,二者除感觉障碍症状外,其他各症状改善均明显(P0.001);3.两组疗法对围绝经经期综合征生存质量的影响:两组组内前后比较:MENQOL症状影响程度分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段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疗法对血清E2、FSH、LH水平的影响:两组组内、组间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总体临床疗效:两组治疗4周时,显效率治疗组为(0%)、对照组为(12%),总有效率治疗组(86%)、对照组为(93%);治疗8周时治疗组的显效率为(4%)、对照组为(19%),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对照组为(88%);;治疗12周时,显效率治疗组为(50%)、对照组为(58%),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对照组为(93%)。二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刮痧疗法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本研究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方便的治疗疗法;2.刮痧和针刺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改善潮热出汗、肌肉关节痛、皮肤蚁走感方面刮痧优于针刺疗法,而在抑郁及疑心、疲乏、心悸方面针刺优于刮痧疗法;3.刮痧和针刺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受试者生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二者作用相当,没有明显的差异;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临床显效率、近期总有效率针刺疗法优于刮痧疗法,而远期总体有效率刮痧疗法优于针刺疗法;5.刮痧和针刺疗法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受试者的雌激素水平(即E2、FSH、LH水平)改善不明显,有待进一步大量本临床研究。
【关键词】:刮痧 针刺 围绝经期综合征 雌激素水平 临床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4.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1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1-20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与治疗现状11-13
  • 1.病名演变11
  • 2.发病情况11
  • 3.发病机制11-12
  • 4.现代医学治疗现状12-13
  • 综述二 中医外治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取穴规律13-20
  • 1.中医外治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现状13-15
  • 2.中医外治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选穴规律15-20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20-35
  • 1 临床资料20-21
  • 1.1 研究设计20
  • 1.2 病例来源20
  • 1.3 诊断标准20
  • 1.4 纳入标准20
  • 1.5 排除标准20
  • 1.6 脱落标准20
  • 1.7 样本量20-21
  • 1.8 随机方法21
  • 2 研究方法21-24
  • 2.1 治疗方法21-22
  • 2.2 观察指标22-23
  • 2.3 疗效评价标准23
  • 2.4 安全性观察指标23
  • 2.5 依从性观察23
  • 2.6 统计方法23-24
  • 2.7 技术线路图24
  • 3 结果24-31
  • 3.1 一般资料24-25
  • 3.2 临床症状改善比较25-30
  • 3.3 临床疗效比较30-31
  • 3.4 安全性评价31
  • 4 讨论31-34
  • 4.1 刮痧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31-33
  • 4.2 刮痧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穴区选择分析33
  • 4.3 刮痧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特点分析33-34
  • 5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9
  • 附录39-42
  • 附录A39-40
  • 附录B40-41
  • 附录C41-42
  • 英文缩略词42-43
  • 致谢43-44
  • 个人简历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越;;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李豪英;;围绝经期综合征临证掇要[J];光明中医;2006年06期

3 张瑞荔;文继红;李豫;;中医辨证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4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年05期

4 张培芹;逄秀云;李素秀;;心理干预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23期

5 刘臣;崔岚;刘涛;;鳖龙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10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年06期

6 李芳芳;吴新华;;浅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J];光明中医;2009年09期

7 欧红;;围绝经期综合征217例临床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2011年24期

8 满玉晶;陈月;赵丽妍;任菲菲;孙美慧;张楠;;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9 吴红斌;赖春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4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年12期

10 宋彦茹;卢叶青;路静;任胜巧;杨晓明;张娜;;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47例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敏;李灿东;梁文娜;李红;;围绝经期综合征证素特点的临床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梁文娜;林雪娟;李灿东;李红;王洋;;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邓高丕;袁烁;叶慧慈;;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A];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剑萍;李芬;林永洁;盛秋;于学文;张欣文;;西安市高校教师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调查[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龚瑾;丁莎;;理气活血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7年

6 夏亦冬;胡国华;;补肾疏肝法合雌激素减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7年

7 陈颖异;;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的综合认识与诊疗[A];医学科研成果与应用[C];2011年

8 杨敏;李灿东;梁文娜;李红;;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与血脂等指标的相关研究[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杨鉴冰;;静心宁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围绝经期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梁文娜;李灿东;高碧珍;李红;杨敏;王洋;;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病理与雌性激素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关爱女性 关注围绝经期综合征[N];成都日报;2004年

2 王春鸣;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值得推广[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季楠;潮热偶尔缠身 别急着用激素[N];中国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洁;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兼杂特征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杨丽华;针刺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黄顺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冯娟;从肾肝心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林吟,

本文编号:1070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070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a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