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至清代产后痹古代医家思想源流探析
发布时间:2017-10-26 13:20
本文关键词:唐代至清代产后痹古代医家思想源流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产后痹 古代医家 唐代至清代 思想源流 病因病机
【摘要】:目的:我国传统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治疗产后痹的经验,为了能够以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指导现代临床,本文特将从唐代至清代历代医家关于产后痹的思想源流进行归纳总结。方法:在“中华医典”及“中医e百网”中搜集古代医学著作中有关“产后遍身疼痛”、“产后风湿”、“产后痹”、“产后风”、“产后百节疼痛”、“产后腰痛”的论述,并以历史朝代为主线,分别将历代医家对产后痹的命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的学术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关于产后痹的最早描述见于唐代《经效产宝》,书中认为其病因是产后气血不足又遇风邪乘之。“产后遍身疼痛”之病名首见于宋代的《当归堂医丛·产育宝庆集》,宋代医家认为产后之人气血大伤为发病之根本,同时血瘀与外感风寒皆为产后痹的病因,治疗上尤为重视补气养血。到了明代,在病因方面,内因增加了血虚、气滞、肾虚、痰湿,外因增加了外感风湿之邪。治疗方面已经能够区分血虚型与血瘀型产后痹,并且能将产后腰痛分为肾虚腰痛,瘀血腰痛与风寒腰痛等,分别进行辨证论治。清代补充了脾虚与脾肾两虚两方面病因,治疗上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产后痹辨证论治体系。结论:产后痹在古代多以“产后遍身疼痛”、“产后风虚劳冷”、“产后遍身骨节疼痛”、“产后风湿”、“产后风”、“产后痹痛”、“产后筋挛鸡爪风”命名。病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气血虚弱、脾虚、肾虚与脾肾两虚为其发病的内在基础,外感风寒、外感风湿为其发病的外在条件,同时可兼具痰湿、气滞,瘀血等病理因素。治疗方法包括补气养血、补脾益肾、活血散瘀、祛风散寒除湿等。
【关键词】:产后痹 古代医家 唐代至清代 思想源流 病因病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1.43
【目录】:
- 中文论著摘要4-5
- 英文论著摘要5-7
- 前言7-8
- 1 唐代对产后痹的认识8
- 1.1 唐代对产后痹的命名8
- 1.2 唐代对产后痹病因的认识8
- 1.3 唐代对产后痹临床表现的认识8
- 2 宋元时期对产后痹的认识8-11
- 2.1 宋元时期对产后痹的命名9-10
- 2.2 宋元时期对产后痹病因病机的认识10
- 2.3 宋元时期对产后痹治疗的认识10-11
- 3 明代对产后痹的认识11-15
- 3.1 明代对产后痹的命名12
- 3.2 明代对产后痹病因病机的认识12-13
- 3.3 明代对产后痹治疗的认识13-15
- 4 清代对产后痹的认识15-21
- 4.1 清代对产后痹的命名15-16
- 4.2 清代对产后痹病因病机的认识16
- 4.3 清代对产后痹临床表现及治疗的认识16-21
- 讨论21-22
- 结论22-23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23-24
- 参考文献24-26
- 综述26-31
- 参考文献29-31
- 个人简介31-32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32-33
- 致谢33
本文编号:1098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0988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