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灸对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22:17

  本文关键词:针灸对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针刺 台湾地区 慢性疲劳综合征


【摘要】:目的:慢性疲劳综合症(CFS)是一种身体出现慢性疲劳征状的病症,近些年来,CFS的发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并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病者个人的经济负担。但是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从中医学的角度来探索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机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专业研究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通过问卷对中国台湾地区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进行了流行病学,发病人群特征和症状进行了研究调查,总结归纳了中国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一些发病规律和特点。在临床调查的基础上,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了针刺治疗的方案,将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运用针刺穴位治疗实验组,通过量表评分和免疫指标来评价针刺穴位的疗效。我们的研究旨在文献综述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台湾地区慢性疲劳征的发病人群特征规律,以及中医学症状和症候。探索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取穴方法。以期能使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全中国和亚洲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并逐渐被西方国家所接纳。并为针刺穴位治疗CFS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方法:第一部分调查问卷: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来源于我们在台湾选取的三个代表性城市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医院心理科以及民俗疗法科和针灸科门诊部收集到的就诊病人。台北选择的是台大医院及其公馆院区,台中选择的是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及其复健医院,台南选择的是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收集资料期为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CFS病例共237例,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慢性疲劳综合征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几部分内容,基本情况涵盖流行病学情况调查是我们自己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的,基本情况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婚否、职业、受教育水平、疾病年限、发病诱因、有无原发疾病等。第二部分:临床针灸治疗实验对象:从第一部分问卷调查的对象中,挑选出60名愿意接受针灸治疗和参与试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方法:穴位选择:针灸讲究对症治疗,因人而异,我们根据证型的虚实进行穴位选择,如果是虚证选择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和脾俞、肺俞、肾俞,对以上穴位采用补法,补益肾阳和脾肺之气。如果是实证,则选取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和肝俞、心俞。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行平补平泻法,肝俞、心俞行泻法,疏肝解郁,疏解心火。虚实夹杂则选取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和肝俞、心俞、脾俞、肾俞。对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行平补平泻法,脾俞、肾俞行补法,肝俞和心俞行泻法,使肝脾调和,心肾相交。对有失眠症状的患者,加神门、四神聪穴位,平补平泻手法。实验室检测指标: 我们选取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来反映机体的体液免疫情况,CD3、CD4、CD8、CD4/CD8、 B细胞、NK细胞来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情况。结果:研究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高发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阶段。发病人群多集中在互联网,政府机关,金融,教育等对教育水平要求较高,工作压力较大的职业。患工作年限在5-8年,8-10年,10-15年患病率出现爆发式增长,这大概和职业倦怠的工作年限相吻合。患者大部分为已婚,其次是未婚、离异和丧偶。我们所调查的患者认为引起他们疲劳症状的因素排名前四的是生活压力、职场压力、家庭关系和个人情感,其次是身体健康问题、其他和突发意外事件、子女问题、气候环境。我们可以看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体质分型根据所占百分比的多少,次序依次是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与特禀质并列、平和质。237例病人无一例外的出现了疲劳症状,其余按频次出现高低依次出现的症状为失眠、精神抑郁、易感冒生病、易出汗、气短懒言、食欲不振、畏寒怕冷、夜尿频繁、口燥咽干、手足冰冷、喜热饮、急躁易怒、大便干结、多梦、手足心烦热、眩晕、大便稀溏、喜冷饮、口黏苔腻、面垢油光、喜食肥甘黏腻、易过敏、口苦。研究二:实验前两组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并无差别,治疗后治疗组的IgA、IgG、IgM和补体C3出现明显上升(P>0.05),C4无变化,对照组24周前后无明显变化。实验前两组的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B细胞、NK细胞无显著差异,经针刺治疗后治疗组的CD3+、CD4+、CD4+/CD8、NK细胞出现上升(P>0.05), CD8+, B细胞无变化,对照组24周前后无变化。结论:在辨症论治的基础上,针刺相关穴位能够明显的改善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的疲劳症状,针刺也可以使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血清中的IgA、 IgG、IgM和补体C3, CD3、CD4. CD8、CD4/CD8比值、NK细胞出现显著上升,明显改善病人的体液的免疫功能,我们推测这可能是由于针刺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双向调节作用,其机制尚不明,需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丽岩;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1年05期

2 王天芳 ,张翠珍,王琳;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与评定[J];医学综述;2001年06期

3 戴培红 ,蒋月荣;疲劳门诊引出健康话题——警惕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侵袭[J];职业;2001年02期

4 怡悦;运动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年06期

5 ;你了解慢性疲劳综合征吗[J];劳动理论与实践;2001年09期

6 王天芳 ,王琳 ,张翠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8期

7 王辛秋,王伟钢,陈燕;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02期

8 张晓东,罗荣敬;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J];中医研究;2002年05期

9 李文金 ,高书勤;慢性疲劳综合征[J];临床医学;2003年10期

10 李春昌,周纪平;慢性疲劳综合征专题讲座 慢性疲劳综合征[J];中国社区医师;2003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兴中;姜敏;卢苇;周铭;;舒顺颗粒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A];2009人民大会堂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高峰论坛暨首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闫莉莉;杨建宇;李彦知;吕海潮;;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知[A];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C];2009年

3 秦有;庞凤舜;蔡北源;陈经宝;张义荣;;慢性疲劳综合征定义及诊断标准的变迁[A];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孟宏;图娅;;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的新视角[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5 张李兴;曹田梅;;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迟伯乐;;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防治[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7 毛忠南;张永军;;经络疏通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7例疗效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童晨光;;砭石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初探[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于娟;童晨光;;砭石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20例初探[A];2006全国砭石与刮痧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金若卓;王彩虹;;自然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现状及展望[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医学部 方红;也谈慢性疲劳综合征[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罗照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要从儿时着手[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王青莲;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成因及保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毛嘉陵;你是否患了“慢性疲劳综合征”[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 叶哲伟 (副教授);怎样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N];家庭医生报;2009年

6 戴培红 蒋月荣;警惕慢性疲劳综合征[N];光明日报;2001年

7 上海浦东 王子扬;“慢性疲劳综合征”此刻正流行[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8 袁云;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N];保健时报;2003年

9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调养[N];保健时报;2005年

10 据新华社;日发现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蛋白质[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福兰;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陈金狄;通督调神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姚韧敏;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4 陈金狄(Chan Kam Tek);通督调神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郭雅琪;针刺加耳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赖岳玄;从神论治选穴针灸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的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曾铭毅;小建中汤治疗心脾两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丁文彦;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郝燕;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张翠珍;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因素、证候规律及疲劳特征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扬;头针结合华佗夹脊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高燕春;毫针刺结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3 周东彦;针灸对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临床效果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李荣臻;针刺“调神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梁小丽;针灸调理脾胃功能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邓笑颜;毛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金丹丹;头部透穴结合体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6年

8 郭锦龙;隔姜灸配合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李学昌;耳穴贴压结合中药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成词松;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因时诊断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77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177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d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