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配合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隔姜灸配合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由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问题。本课题选取气血亏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口服科学中药颗粒八珍汤作为对照,观察隔姜灸配合八珍汤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方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差异,以期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总共纳入60例患者,每个患者都符合气血亏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按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患者的治疗方案是隔姜灸结合科学中药颗粒八珍汤口服,其中隔姜灸的选穴为气海、足三里(双)、脾俞(双),而科学中药颗粒来自台湾江阴天降药业有限公司。隔姜灸隔天治疗一次,科学中药颗粒每日服用一次。对照组仅接受口服科学中药颗粒八珍汤治疗,服用的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和FS-14评分的变化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数据统计采用SPSS19.0进行。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分别为32.15±8.38、31.02±9.81,两组患者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为11.36±4.62、18.81±4.87,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都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O.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显著(PO.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都能够有效的改善气血亏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隔姜灸结合八珍汤口服在改善患者的症状上,效果更明显。3.治疗前,治疗组中FS-14评分的总分、身体疲劳和脑力疲劳积分分别为12.73±1.52、6.92±0.85、4.57±0.87;而对照组的分别为11.08±1.96、6.36±0.73、6.36±0.73。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疲劳总分、身体疲劳积分和脑力疲劳方面都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S-14总分、身体疲劳和脑力疲劳积分分别为:6.32±1.35、2.67±0.63、2.15±0.63,而对照组为8.53±1.48、4.17±1.05、2.36±0.67,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S-14总积分、身体疲劳积分和脑力疲劳积分和治疗前比较都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疲劳总积分和身体疲劳积分上,下降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而在脑力疲劳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疲劳和脑力疲劳情况,但在改善疲劳的整体情况和身体疲劳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脑力疲劳方面,两组疗效相当。4.临床疗效比较:经过一个月治疗后,治疗组3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的患者有5例,临床治愈率是16.67%,显效患者有15例,临床显效率是50.00%,有效患者6例,临床有效率是20.00%,无效患者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而对照组3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患者2例,临床治愈率是6.67%,显效患者7例,临床显效率是23.33%,有效患者12例,临床有效率是40.00%,无效患者有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0.0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ridit分析,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姜灸结合科学中药颗粒八珍汤,针药结合,可以加强补气养血的功能,可以有效的改善气血亏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身体疲劳、脑力疲劳及其其他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简单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丽岩;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1年05期
2 王天芳 ,张翠珍,王琳;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与评定[J];医学综述;2001年06期
3 戴培红 ,蒋月荣;疲劳门诊引出健康话题——警惕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侵袭[J];职业;2001年02期
4 怡悦;运动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年06期
5 ;你了解慢性疲劳综合征吗[J];劳动理论与实践;2001年09期
6 王天芳 ,王琳 ,张翠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8期
7 王辛秋,王伟钢,陈燕;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02期
8 张晓东,罗荣敬;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J];中医研究;2002年05期
9 李文金 ,高书勤;慢性疲劳综合征[J];临床医学;2003年10期
10 李春昌,周纪平;慢性疲劳综合征专题讲座 慢性疲劳综合征[J];中国社区医师;2003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兴中;姜敏;卢苇;周铭;;舒顺颗粒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A];2009人民大会堂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高峰论坛暨首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闫莉莉;杨建宇;李彦知;吕海潮;;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知[A];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C];2009年
3 秦有;庞凤舜;蔡北源;陈经宝;张义荣;;慢性疲劳综合征定义及诊断标准的变迁[A];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孟宏;图娅;;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的新视角[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5 张李兴;曹田梅;;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迟伯乐;;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防治[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7 毛忠南;张永军;;经络疏通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7例疗效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童晨光;;砭石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初探[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于娟;童晨光;;砭石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20例初探[A];2006全国砭石与刮痧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金若卓;王彩虹;;自然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现状及展望[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医学部 方红;也谈慢性疲劳综合征[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罗照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要从儿时着手[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王青莲;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成因及保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毛嘉陵;你是否患了“慢性疲劳综合征”[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 叶哲伟 (副教授);怎样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N];家庭医生报;2009年
6 戴培红 蒋月荣;警惕慢性疲劳综合征[N];光明日报;2001年
7 上海浦东 王子扬;“慢性疲劳综合征”此刻正流行[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8 袁云;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N];保健时报;2003年
9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调养[N];保健时报;2005年
10 据新华社;日发现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蛋白质[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福兰;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陈金狄;通督调神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姚韧敏;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4 陈金狄(Chan Kam Tek);通督调神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郭雅琪;针刺加耳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赖岳玄;从神论治选穴针灸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的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曾铭毅;小建中汤治疗心脾两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丁文彦;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郝燕;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张翠珍;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因素、证候规律及疲劳特征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立锦;基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线虫模型的中药筛选及单体药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雪;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金鲁微;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取穴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刘亚光;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5 杨洋;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脾肾阳虚)临床疗效评价[D];山西中医学院;2015年
6 武扬;缓解疲劳膏按摩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张扬;头针结合华佗夹脊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高燕春;毫针刺结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9 周东彦;针灸对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临床效果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李荣臻;针刺“调神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82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18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