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颈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7-11-21 08:04

  本文关键词:颈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黄褐斑 靳氏的“颈三针” 气滞血瘀证 颈项


【摘要】:目的: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女性的面部损美性疾病,不影响健康,但影响面容美貌,目前西医对黄褐斑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这让很多爱美人士感到困扰,特别是女性。目前关于黄褐斑的临床资料研究日趋增多,皆提示其发病与生活因素息息相关,其中内分泌紊乱、家族遗传、紫外线照射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此外,很多人因工作、学习或生活的需要,颈项部经常发生积累性劳损,或颈肌紧张,或颈椎结构紊乱,可引起头面部的很多疾病,临床上可观察到颈椎病患者容易伴有头痛、眩晕、耳鸣等,也会出现一些面部问题如面唇暗沉、皱纹等,也有文献报道颈源性黄褐斑,即因颈椎病引起的黄褐斑;同时,很多患者在治疗颈椎病后,面部气色得到改善,黑眼圈、色斑、暗疮印变淡,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减轻。故临床上治疗一些头面部疾病,尤其注重纠正颈椎的紊乱状态,把颈项部肌肉、颈椎的紧张状态、紊乱结构纳入考虑因素,注重放松颈项部肌肉,纠正颈椎紊乱,改善颈项部结构环境从而使头面部循环得以改善。本次临床研究以小样本随机对照为法,采用常规针刺结合靳氏的“颈三针”(即天柱穴、颈百劳穴、大杼穴)的治疗方法,对照常规的针刺方法,通过比较两者的疗效差异以评价“颈三针”在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优势。方法:本课题研究参照设定的纳入标准筛选出的62例患者,皆为2015年4月至2015年11月间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女性患者,符合黄褐斑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气滞血瘀证诊断,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简单数字表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针灸选穴方面,对照组和治疗组皆针刺下关、颧毼、太阳、面部阿是穴、曲池、合谷、太冲、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在基础上还针刺靳氏的“颈三针”(即天柱穴、颈百劳穴、大杼穴)。两组皆每周治疗2次,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采用《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和《颈椎病疗效评分表》对黄褐斑皮损颜色、面积及颈椎状态进行治疗前、后评分,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成果:1.共60例患者完成治疗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两组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均较为显著,皮损情况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中基本治愈者7例,显效者14例,好转者7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中基本治愈有4例,显效有9例,好转有11例,无效有6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的颈椎病情皆有改善,其中痊愈者3例,显效者10例,有效者17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中部分患者的颈椎病情得以改善,其中痊愈有1例,显效有3例,好转有10例,无效有16例,总有效率为46.7%。两组颈椎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颈部疼痛”这一项进行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异,治疗组的积分差为2.53±1.02,对照组的积分差为0.8±1.11,治疗组的积分差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治疗组的常规针刺结合靳氏“颈三针”的治疗方案对黄褐斑皮损和颈椎病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方案,而治疗组的颈痛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君;庄礼兴;;颈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7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8年11期

2 吴玉珍;;颈三针治疗颈椎病20例临床观察[J];针灸学报;1991年04期

3 廖映烨;钟春萍;李宁;;观察针刺颈三针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4 王鹏辉;;颈三针治疗颈椎病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33期

5 赖新生;;颈三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01期

6 田剧宝;颈三针为主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03期

7 黄劲柏;;颈三针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吞咽障碍26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年03期

8 陈建辉;;颈三针配合分经辨证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中国针灸;2011年10期

9 殷之放;;颈三针为主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年10期

10 巩海涛,王雁群,王雁慧;颈三针治疗顽固性失眠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宇樱;苏本兰;韦增胜;;颈三针治疗落枕98例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次外治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田逢春;;新颈三针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A];2010湖南省针灸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3 赵宏强;葛诗翠;樊永飞;吴督;;颈三针配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疗程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七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卢绍聪;晕痛针结合颈三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王冼生;颈三针加四神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冠德(Lee KuanTe);颈三针与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疗效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媚媚;颈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高锦雄;针灸“颈三针”结合磁疗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白艺琪;电针颈三针对颈型颈椎病后伸肌群肌力影响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廖铭斌;颈三针配合澳式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苏志钦;“颈三针”配特定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袁菱梅;温针灸“颈三针”配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郭旭;“颈三针”为主与颈夹脊为主治疗气血不足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对照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李保中;颈三针结合隔姜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吴剑林;“颈三针”穴注结合针剌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潘海华;火针“颈三针”穴结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10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10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f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