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五脏辨证的时间因素相关性临床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失眠五脏辨证的时间因素相关性临床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失眠 时间规律 五脏辨证 logistic 回归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量表对失眠症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收集并分析失眠症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性格、诱因等一般资料,以及睡眠-觉醒节律相关的时间因素资料,探索失眠症五脏辨证分型与各时间因素的相关性,初步探讨融合时间规律的失眠症五脏分型辨证论治体系,为临床诊断治疗失眠症提供新思路。方法:失眠五脏辨证时间因素相关性临床调查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以直接问卷调查形式,选取自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符合失眠诊断的患者进行调查,记录患者失眠的相关信息,填写《中医失眠调查表》(自拟),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估。描述失眠症患者的一般资料、失眠症候及时间因素相关信息的分布情况,四诊合参,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五脏辨证分型,并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失眠五脏辨证分型与各时间因素相关性。结果:1.年龄分布:本次调查103例患者女性占77.9%,男性占21.2%;年龄分布:19-78岁之间,20-40岁年龄段最多,占总数的38.5%,其次是年龄大于60岁段,占总数29.8%;教育程度:在高等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占人群77.6%;职业为脑力劳动者为主占人群92.3%;性格特点分布:急躁易怒和多愁善感两种性格人群较多分别占57.3%和53.4%;失眠症患者诱因中每日屏幕前工作大于3小时最多,占总人数的58.3%。2.对不同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职业的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年龄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存在差异。3.失眠症发病季节频率:春季:51.0%、夏季:47.1%,长夏:24.0%、秋季16.4%、冬季38.8%。患者入睡时间多在23:00-1:00即子时胆经当令之时就寝,占47.1%;其次是21:00-23:00即亥时三焦经当令之时就寝,占28.8%;1:00-3:00即丑时肝经当令之时入睡的占10.6%;寅时3:00-5:00肺经当令时入睡,占16.3%;卯时5:00-7:00大肠经主时入睡者占6.7%。患者在23:00-1:00子时发生早醒的占10.6%;在1:00-3:00即丑时发生早醒的占8.7%;寅时3:00-5:00发生早醒的占20.2%;卯时5:00-7:00发生早醒的占28.8%。在辰时7:00-9:00醒来的占53.8%。4.失眠症五脏辨证分型:患者肝病失眠:30.8%;心病失眠:27.9%;脾病失眠:12.5%;肺病失眠:9.6%;肾病失眠:18.3%。且不同证型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无显著差异。5.失眠五脏辨证分型的时间因素相关性,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春季发病、夏季出生、亥时入睡、子时早醒的Sig0.05,且Exp(B)1,与辨证为肝系病失眠的证型相关。夏季发病、子时入睡、丑时入睡、卯时入睡的Sig0.05,且Exp(B)1,与心病失眠的证型相关。长夏发病、冬季出生、辰时早醒的Sig0.05,且Exp(B)1,与脾病失眠的证型相关。冬季发病、秋季出生、寅时早醒的Sig0.05,且Exp(B)1,与肺病失眠的证型相关。冬季发病、夏季出生、丑时入睡的Sig0.05,且Exp(B)1,与肾病失眠的证型相关。结论:1.失眠症存在一定季节规律,其内在规律与中医五脏功能有一定相关性。2.失眠症患者出生季节与五脏体质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3.失眠症患者早醒、和入睡时间与五脏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6.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肖彦;认知理论在失眠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3年08期
2 胡立荣,叶敏捷;失眠症患者孤独感、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04期
3 姜莹莹;;遗传性和传染性 致死失眠症患者惊现河南[J];农村.农业.农民;2006年08期
4 曹一;王精;宋新勤;孔敏;;60例失眠症患者的发病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22期
5 万兴松,徐箐,程赓;失眠症患者25例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李栓荣,杜好瑞;失眠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改变及应对措施[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7 丁芬元,刘西俊,何孝海;失眠症患者心身健康及生活质量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4年06期
8 周刚柱,陈茹;失眠症患者个性特征及相关障碍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年02期
9 张丽,李传平,孙秀娟;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与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5年19期
10 李光海;;健康教育对失眠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男华;;失眠症患者睡眠信心和态度的调查[A];全国第四次中医科研方法学暨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研究成果汇报学术研讨会专家讲课和学术论文集[C];2009年
2 吴任钢;;短睡眠者与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生理与心理活动差别分析[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3 刘其强;;综合医院中青年失眠症患者原因分析[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哲;黄莉莉;杨玲慧;杜丽娜;张继辉;唐向东;;失眠症患者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特征[A];第五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5 文斌;;1例失眠症患者短期精神分析治疗报道[A];2006年度全国第九次精神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滕晶;齐向华;康秀丽;王利;师冉;;思虑过度状态失眠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其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第四次中医科研方法学暨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研究成果汇报学术研讨会专家讲课和学术论文集[C];2009年
7 孙阳;张燕;杨志杰;沈扬;樊东升;;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研究[A];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李跃年;周碧英;高金玉;杨凤茹;;综合疗法对门诊失眠症患者的疗效评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跃年;周茹英;杨凤茹;高金玉;;综合疗法对门诊失眠症患者的疗效评价[A];全国睡眠呼吸障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江帆;张远惠;舒放;孙学礼;刘协和;;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的第一晚效应及其相关因素分析[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鸿宇;近半失眠症患者伴有精神疾病[N];健康报;2006年
2 记者 苑海震 通讯员 魏妍平;我省确诊一例致死性失眠症患者[N];河南日报;2006年
3 彭芸;别让失眠困扰你[N];中国妇女报;2003年
4 记者 李晓宏;我国城市人群 失眠多 就医少[N];人民日报;2006年
5 广西医科大学 吕斌;服药饮酒有危险[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扭转对催眠药的“偏见”[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李文彩;你的睡眠还好吗?[N];东营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齐向华;失眠症患者“昼不精,夜不瞑”状态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勇达;2型糖尿病伴失眠症患者中医体质探析[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刘轩;失眠五脏辨证的时间因素相关性临床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周密;不同类型失眠症患者心理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啜阿丹;失眠症患者相关因素、证候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相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梁学军;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失眠症患者认知心理的相关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6 谷春景;基于中医理念的失眠症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初步调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张晶;思虑过度状态失眠症患者中医体质及个性与睡眠紊乱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吴冠儒;台北与北京地区失眠症患者之症状,证候与心理因素的研究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周楠楠;失眠症患者心理、中医人格、体质特点的相关性与中医证候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龙驹;半百镇魂汤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及睡眠结构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29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2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