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代茶饮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药代茶饮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临床研究
【摘要】:1研究目的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特色,从“标本兼顾”立法,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中最为常见的气阴两虚合并湿浊血瘀证,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观察和评价中药代茶饮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60例有口渴症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同时符合辨证为气阴两虚合并湿浊血瘀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口渴时口服中药代茶饮(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佩兰,泽兰),对照组口渴时通过饮水缓解,观察4周。通过观察口渴程度评分表(xerostomia questionnaire,XQ)的前后变化,评价中药代茶饮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有效性;通过观察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的相对值,探究中药代茶饮是否能够控制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通过观察透析充分性,评价中药代茶饮是否对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有影响;通过观察治疗前、第一疗程结束时及第二疗程结束时血钾水平,评价中药代茶饮的安全性。3研究结果3.1研究完成情况本研究共入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脱落5例,其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脱落患者中3例因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差,不能坚持而主动放弃,1例因转院终止治疗,1例因肿瘤不能继续治疗,最终完成临床观察有效病例55例。3.2基线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透析龄、糖尿病患者分布、治疗前XQ评分、口渴严重程度分布、两组治疗前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治疗前血钾以及治疗前透析充分性组间基线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3疗效分析3.3.1 XQ评分治疗后,治疗组X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XQ评分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XQ评分低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口渴严重程度分布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重度口渴患者由11例减至3例,而对照组重度口渴患者人数较之前无变化。3.3.2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及第四周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在治疗后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及第四周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四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的均值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趋势。3.3.3透析充分性治疗后两组患者Kt/V、URR值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4血钾第一疗程及第二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血钾值比较,第一疗程结束时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疗程结束时经非参数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第一疗程、第二疗程结束时高血钾患者人数比较,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论中药代茶饮可有效改善血透患者的口渴症状,减轻血透患者口渴程度;口服中药代茶饮组的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有下降趋势;中药代茶饮对于血透患者的血钾、透析充分性无明显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血液透析中几种抗凝方法的比较及应用体会[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0年03期
2 余青春,闫俊霞,赵俊华,李慧芳;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0年03期
3 王捷;血液透析患者的透前指导[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1年04期
4 李新梅,王秀娟,石小玲;帮助冬季血液透析患者改制衣袖的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03年02期
5 郭海纹 ,李海娜 ,崔莉;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05年04期
6 肖成华;血液透析并发L菌感染1例[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7 赵芬宣,侯淑芬,张春雪,晋素景,赵素平;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年19期
8 田世川;杨海蓉;;血液透析抢救急性重症酒精中毒11例疗效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2005年12期
9 丁惠芳;胡棣;黄海珍;金琴英;;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6年04期
10 何静;张俐;袁发焕;;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群;;不同血液透析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分析[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郑建华;;计算机在血液透析护理质量全面管理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喜美;王春艳;;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指导[A];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纪永松;;浅谈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A];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晓燕;;老年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探讨[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胡芳芳;;老年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A];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胡海棠;张敏;赵新平;;53例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及相关因数分析[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谢潮鑫;孟猛;罗显田;;血液透析对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王辉;王艳玲;;如何做好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2004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陈婷婷;阮凤荣;;血液透析患者个性化健康教育[A];全国第三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曾亮亮;国内外企业争抢我国血液透析市场[N];经济参考报;2014年
2 高健 本报记者 闫松;血液透析别犯“经验主义”[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中国医保商会 王聪;研发高端血液透析设备需加快步伐[N];医药经济报;2010年
4 记者 宋莉 通讯员 胡丹;做血液透析长春率先“免费”[N];长春日报;2011年
5 衣晓峰 记者 郑伟;我省强化血液透析防范风险意识[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6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王安新 整理 李丽 周海莺;血液透析不会“上瘾”[N];大众卫生报;2012年
7 记者 贾立君;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肝[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洋;血液透析引发丙肝感染?[N];甘肃法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龚翔;血液透析,如何有效预防不良事件?[N];中国医药报;2014年
10 记者 白毅;我国血液透析患者抗凝治疗需规范[N];中国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冬;全国血液透析病例信息登记系统的建立及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情况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2 余金波;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生物电阻抗分析法评估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黄春香;口服营养补充对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营养评价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3 潘金英;不同方式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微炎症、营养状态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郭更新;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高磷血症疗效的对比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段瑶;中药代茶饮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常玉锋;血液透析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2年
7 李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8 苏迎盈;北京市血液透析人群及其配偶HCV/HB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9 杜玉凤;396例苏州地区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调查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10 罗庆慧;血液透析治疗仪的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29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2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