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用药规律挖掘及疗效观察研究
本文关键词: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用药规律挖掘及疗效观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年
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用药规律挖掘及疗效观察研究
刘兴方
【摘要】:沈绍功临证50年以来,在辨证治疗高血压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高血压病核心病机,并相应提出了“痰瘀同治,解毒通络”的治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近五年来高血压病从痰瘀论治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总结沈绍功治疗高血压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经验;第二部分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沈绍功264份1、2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医案中隐含的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探索;并在前面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观察验证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1文献综述研究 以“题名=高血压and摘要=痰瘀(精确匹配)”为条件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得到225条题录,按“发表年度”分组浏览后发现,文献呈逐渐增多趋势,尤其是近五年(2008-2012年)增长明显,共计168篇,说明痰瘀致病在高血压病研究中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再剔除近五年168篇文献中的会议文献,最后筛选出66篇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痰瘀互结已成为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病因病机,痰瘀同治具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得到有效验证。 对沈绍功及其弟子的学术论文及著作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其从络病学说角度率先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高血压病核心病机,认为痰瘀是高血压病的启动和诱发因素,也是病理产物,痰瘀胶凝,蕴久成毒,损伤络脉,可见于高血压病各个阶段。辨证强调四诊合参,“舍症从舌”,提出“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是痰浊证与血瘀证单元的组合,其主证为: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腻,脉弦滑或沉涩或结代,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胸痛;病及心络,则见心悸、气短、失眠等症。治疗以温胆汤(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合降压四味汤(钩藤后下15-30g,泽泻10g,川芎10g,莱菔子10-30g)为主方痰瘀同治,解毒通络,并提出祛痰序贯四步和化瘀序贯四法,另外辨证加用升清降浊、清心宁神之法,重视顾护脾胃,伍用针灸增效,善后加用丸药巩固疗效,且注重从意疗、食疗等角度对患者心理及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综合干预。 2基于Apriori算法和可视化网络的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用药规律挖掘分析 目的: 借助Apriori算法及可视化网络分析法,挖掘沈绍功运用“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 方法: 全面系统收集沈绍功在2008年~2010年间治疗的1、2级高血压病患者资料,将其中中医诊断为痰瘀互结证的264例病案录入“名老中医临床医案管理系统”并进行结构化处理,运用Visual Studio2005软件对首诊记录中的症状、用方、用药等记录进行统计和数据挖掘分析。其中方药规律挖掘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别计算单味药物、药对出现的频次、支持度及置信度,并将频次结果导入Cytoscape2.8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形成可视化网络图以分析探索核心药团,并结合专业知识及沈绍功经验总结进行解析,最后由沈绍功亲自筛选、确认和补充。 结果: (1)支持度10%单味药物共有32味,其中排前10位的依次是云苓(84.47%)、枳壳(84.47%)、陈皮(81.44%)、竹茹(76.89%)、泽泻(75.76%)、川芎(71.59%)、莱菔子(70.45%)、钩藤(65.15%)、郁金(56.82%)、石菖蒲(56.44%); (2)双向置信度90%且支持度10%的强相关药对依次为:石菖蒲-郁金、黄连-肉桂、陈皮-云苓、竹茹-枳壳、枳壳-云苓、陈皮-枳壳、生龙骨-生牡蛎、元胡-川楝子、竹茹-陈皮; (3)对支持度10%的药对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六大核心药团:云苓-泽泻-车前草-生苡仁;枳壳-川芎-川牛膝-莱菔子;云苓-陈皮-莱菔子-石菖蒲;川芎-天麻-葛根;石菖蒲-郁金-川芎;钩藤-天麻-珍珠母-草决明-夏枯草-泽泻。 结论: 通过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及可视化网络分析法,初步挖掘整理出了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的用药规律,比较客观地反映沈绍功对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策略,即从祛痰湿入手,活血化瘀,痰瘀同治,且善佐理气之品以助祛痰除湿之力,加利水渗湿之品给邪出路,同时注重从肝调治。但此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临床指导意义有待于下一步开展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3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目的: 通过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共纳入合格病例125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均为痰瘀互结证患者,在既往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意愿分别加用“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汤药加减治疗(汤药组,51例)或“痰瘀同治、解毒通络”颗粒治疗(颗粒组,26例)。对照组患者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基础治疗(西药组,48例)。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 结果: (1)一般资料:3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程和收缩压、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P0.01)。 (2)疗效评价:治疗3月后汤药组、颗粒组、西药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77.08%、82.61%、72.92%;证候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65.22%、18.75%。 (3)组内前后比较:3组收缩压和症状积分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1),降幅方面汤药组颗粒组西药组,且随疗程延长,降幅增大,其中汤药组2周降幅即较显著;汤药组和颗粒组舒张压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西药组舒张压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组间差值比较:调整基线后,汤药组和颗粒组在各访视时点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症状积分下降值均大于西药组。其中治疗3个月后收缩压差异显著(P0.01),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方面,治疗3个月后汤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颗粒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症状改善情况:汤药组患者急躁易怒、气短、头晕、心悸、头胀痛、身重困倦、腰酸、口苦、口干、畏恶风寒、失眠症状改善差异显著(P0.01);颗粒组患者气短、腰酸、口苦三个症状改善明显(P0.01),对头晕、心悸、身重困倦三个症状治疗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患者所有症状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干预措施均对乏力、溲黄、夜尿频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 (6)血压与症状相关性分析:血压与症状积分均呈正相关的关系(P0.01),二者随着疗程的延长均逐渐下降。 (7)安全性观察:治疗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结论: 在西药降压基础上运用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针对性地对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患者进行干预,能显著提高降压效果,可能与中药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有关。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5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卫,沈绍功;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同治整体治疗方案设计[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10期
2 韩学杰;沈绍功;;中医心病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临证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11期
3 韩学杰;;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7期
4 赵永华;刘煜德;;澳门地区早期高血压病中医证治机制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0期
5 韩学杰;刘颖;王丽颖;贾海骅;连智华;丁毅;沈绍功;;高血压病与痰瘀互结及五脏相关的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3期
6 赵永华;刘煜德;黄平东;项平;;颐年降压饮治疗南粤地区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9期
7 胡镜清;路洁;刘喜明;路志正;;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内容与方法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10期
8 韩学杰;丁毅;王丽颖;宇文亚;史楠楠;沈绍功;;高血压病痰瘀互结与炎症因子相关的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3期
9 韩学杰;李娜;丁毅;刘颖;王丽颖;沈绍功;;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与炎症因子相关的动态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8期
10 王丽颖;李元;李娜;丁毅;史楠楠;韩学杰;;150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调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丽丽;益气活血中药延缓增龄与高血压所致血管老化的机制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2 安礼;3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伤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亚玲;眩晕(高血压病)痰瘀交结证辨治的临床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11年
2 李娜;痰瘀同治干预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3 苏红艳;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证候学横断面调查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杨文聪;足浴方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刘颖;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方证相应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6 郭娇;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特征及证候统计模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朱金妹;原发性高血压方证对应的临床调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李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痰瘀证关系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9 王显成;丹蒌汤剂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项成刚;高血压病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劲松;中药制剂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36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5期
2 舒畅;川芎嗪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视网膜损伤模型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3 朱勤;廖圣宝;;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4期
4 陈健;顾健霞;;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5 孙利军;吴少云;张亚莉;柳春燕;陈靠山;;牛蒡寡糖对草决明幼苗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6 董昌武;廖圣宝;高尔鑫;;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病机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陈浩;胡业彬;;冠心病某些危险因素与“瘀毒”病因关系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陈志华;吴文惠;王幸;张洁;包斌;;海藻肽的化学结构特征和活性作用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年02期
9 王杰,张静,张继生,曾子维;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的研究与论证[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高丽娜;苏会璇;;56例难治性高血压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亚力;尹燕耀;林云华;;中医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的思考[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2 王朝阳;刘清国;谷世喆;;冲阳下穴对心病的治疗思路探讨[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张聪聪;;原发性高血压病与络病学说的相关性[A];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青年论坛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规范化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培训班学术论文集[C];2010年
4 叶穗林;;活血祛痰法防治高血压病心室重构的探讨[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韩学杰;丁毅;王丽颖;沈绍功;;高血压病痰瘀互结与炎症因子相关的机理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6 韩学杰;王丽颖;;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探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张翠英;张治祥;;化痰祛瘀解毒法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丽颖;王仑;李娜;;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动态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8年
9 史楠楠;连智华;林敏;;高血压中医证候分类及中成药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8年
10 黄力;史载祥;张久亮;毛建生;罗杰;;降压脉净液对高脂饮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治疗作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向伟;模糊语义个性化推荐系统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胡怀强;复健片促进MCAO大鼠中枢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逯金金;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朴雪花;降浊清肝汤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袁利梅;复方芪麻胶囊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机制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宋观礼;益肾降压颗粒对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临床疗效及性激素影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向楠;“瘀血生风”假说检验[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赵文红;以血管平滑肌细胞为靶标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成分筛选及其作用机制初探[D];南昌大学;2011年
9 董俊;基于KDD的领域本体构建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王燕;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关联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芳;脂康饮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邱娇英;浙江地产药材杭白菊的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高新;银行客户信息数据仓库的实现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晶晶;昆丹冲剂对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丛方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孔令提;活血通脉软胶囊的研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焦宁;止眩化痰通络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干预作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于明;中西医结合对老年高血压病降压疗效和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赵岩;益气通脉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张华炜;中西医结合方案干预老年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效毅,张绚邦,周铭心;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各中医证候关系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3期
2 韦立莲;中医辨证配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3 曹伟建,王家森,杨春林,钱义兵;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J];安徽医学;2000年05期
4 罗玉环;梁昌年;何长国;刘志红;张杰;许绍信;王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72例[J];安徽医药;2008年03期
5 徐红梅,刘青云,戴敏,彭代银,訾晓梅;赤芍总甙抗血栓作用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董梅;戴小华;顾健霞;周宜轩;丁碧云;汪玲;邵正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吴国生;;祛痰化瘀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32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叶人,程志清,徐晓峰;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姚立,姚真敏;整体观对研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机理相关性的启示[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王子宽;程志清;齐昕;叶人;姚笑天;章赛月;;浙江省高血压肥胖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燕;杨静;;血管老化及其中医药防治研究[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文斌;基于神经网络的冠心病证候诊断标准与药效评价模型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辉;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蓝丽丽;眩晕病证治规律的初步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李园白;中医妇科常见病医案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4 张露;抗体芯片技术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尿液细胞因子检测中的应用及意义探讨[D];东南大学;2006年
5 李欣;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中的数据挖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徐冰;中医肾脏疾病临床数据库的构建及对IgA肾病数据资料的探索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贾丽;中药足浴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瑾;痰瘀同治法治疗高脂血症67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李成卫,沈绍功;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同治整体治疗方案设计[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10期
3 蒋晓红;痰瘀同治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年04期
4 朱永芳;论痰瘀同治法[J];山东中医杂志;1998年02期
5 周瑕菁,宋剑南,王宇辉,藤静茹,牛晓红,李爱华,王少君,金红;痰瘀同治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6 洪士香!300131;痰瘀同治缺血性中风99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2000年04期
7 刘庆宪;痰瘀同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3期
8 原文涛;郭新侠;杨庆堂;;胸痹“痰瘀同治”的理论研究[J];中医杂志;2009年S1期
9 曲淑艳;侯丽辉;吴效科;;从痰证治不孕症的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2期
10 曹升荣;;论痰瘀合而致病[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宗贵;;痰瘀同治与动脉硬化[A];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罗晓华;胡慧华;阮红;孟婉玉;李芳;;高血压病伴抑郁症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A];河南省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田俊;邬渊敏;谈宏强;张叶青;;从肝肾失调、痰瘀阻络辨治高血压病[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高继康;郑哲岚;郑凤华;袁华芳;马芳花;郑哲岚;;高血压病左室几何构型改变对左房壁运动影响的定量分析研究[A];2011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丽颖;李元;李娜;丁毅;史楠楠;韩学杰;;1508例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论文精选[C];2010年
6 李效英;;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探讨[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守荣;;高血压病伴代谢综合征的治疗[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8 范绍伯;舒亚莉;;老年高血压的防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老年医学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8年
9 金钰红;金钰钧;;矩阵针刺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10 顾玥;;浅谈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希勇;[N];大众卫生报;2006年
2 谢定楷;[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3 江顺奎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北京 主任医师 余光明 山东 副主任医师 王建华;[N];家庭医生报;2009年
5 记者 王淑军;[N];人民日报;2006年
6 ;[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7 杨小明 马凯;[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8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孙伯扬;[N];中国老年报;2003年
9 湖北 主任医师 李定国;[N];家庭医生报;2009年
10 张洪军;[N];农村医药报(汉);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金祥;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干预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微炎症及与脂联素关系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高林花;解毒通络保肾胶嚢干预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机制及与脂联素关系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安礼;3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伤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肖惟丹;补肾解毒通络法对慢性肾衰模型干预作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张国华;平肝、祛瘀、化痰法对EH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MFs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王诗源;高血压病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病机的临床依据和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白文;解毒通络法对急性脑缺血大鼠ROKα与PKCδ/MARCKS信号通路交互作用的调节[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郭志华;高血压病辩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9 董昌武;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模型病证评价及滋水降火饮干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孔祥英;滋肾活血合剂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方;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用药规律挖掘及疗效观察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2 努尔比亚·买买提明;耳穴贴压疗法对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梁宇;高血压病中β-AR基因多态性及基因型功能鉴定[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4 王海霞;肝阳上亢证中医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王军强;降压保肾康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陈瑾;腹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方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与高血压病的关联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孙敬和;天麻钩藤饮干预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付韬;长葛市农村高血压病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谢连娣;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中西医诊断和活血方药逆转左室肥厚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用药规律挖掘及疗效观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7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