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对常见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特点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聚类分析对常见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特点的研究 出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 聚类分析 特发性肺纤维化 中医证型
【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CTD-ILD)是最为常见且极具特点的两类间质性肺疾病,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目的:本课题通过对122例IPF和81例CTD-ILD患者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分别归纳出IPF和CTD-ILD常见的中医症状及证型,确定各证型的主要症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IPF和CTD-ILD中医证型及两者症状的特点,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本课题预先设计《间质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观察表》,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PF和CTD-ILD患者的四诊信息,将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按症状的有、无(1、0)分别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 2007统计两组患者各症状出现的频率;运用SPSS 20.0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K-means聚类。根据聚类结果,由中医临床医师(苏惠萍主任医师、吴华阳副主任医师、李德莹主治医师)对聚类分析初始模型讨论后最终确定证型分类及名称。结果:1.122例IPF患者通过聚类分析最终得出四种证型:(1)气阳两虚、痰瘀内结(32.8%):该类别患者平均年龄为66.78岁,其中男性29例(72.5%),女性11例(27.5%),6例(15.0%)服用过激素。(2)痰瘀内结,兼有气虚(31.1%):该类别患者平均年龄为65.39岁,其中男性27例(71.05%),女性11例(28.95%),4例(10.53%)服用过激素。(3)气阴两虚、痰热内蕴(20.5%):该类别患者平均年龄为60.84岁,其中男性12例(48.0%),女性13例(52.0%),10例(40.0%)服用过激素。(4)气虚血瘀、痰湿内阻(15.6%):该类别患者平均年龄为66.63岁,其中男性8例(42.11%),女性11例(57.89%),1例(5.26%)服用过激素。2.81例CTD-ILD患者通过聚类分析最终得出三种证型:(1)气阴两虚,痰热内蕴(39.5%):该类别患者平均年龄为59.59岁,其中男性8例(25.00%),女性24例(75.00%),14例(43.75%)服用过激素。(2)气虚血瘀、痰浊内阻(34.6%):该类别患者平均年龄为61.82岁,其中男性8例(28.57%),女性20例(71.43%),13例(46.43%)服用过激素。(3)痰热内蕴(25.9%):该类别患者平均年龄为60.95岁,其中男性7例(33.33%)女性14例(66.67%),6例(28.57%)服用过激素3.122例IPF患者排在前20位的症状为(按频率从高到低):气短、咳嗽、乏力、喘息或喘憋、白苔、白痰、唇甲青紫、神疲懒言、咳痰易、薄苔、舌紫或暗、易感冒、稀痰、弱脉、胖舌、滑脉、咳痰少、咳痰多、自汗、失眠;81例CTD-ILD患者排在前20位的症状为(按频率从高到低):气短、咳嗽、喘息或喘憋、白痰、舌红、黄苔、黏痰、咳痰少、咳痰易、乏力、唇甲青紫、白苔、易感冒、胖舌、薄苔、自汗、失眠、神疲懒言、沉脉、多梦结论:1.IPF聚类结果包括四种证型:气阳两虚、痰瘀内结,痰瘀内结、兼有气虚,气阴两虚、痰热内蕴,气虚血瘀、痰湿内阻,其中气阳两虚、痰瘀内结型最多占32.8%。CTD-ILD聚类结果包括三种证型:气阴两虚、痰热内蕴,气虚血瘀、痰浊内阻,痰热内蕴,其中气阴两虚、痰热内蕴型最多占39.5%。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IPF和CTD-ILD的基本病机总属虚实夹杂,其中IPF以本虚为主,CTD-ILD较IPF病机偏实。瘀血、痰浊、痰热是IPF和CTD-ILD共同的病理因素;其中,痰浊、瘀血是IPF最常见的病理因素,痰热是CTD-ILD最常见的病理因素。3.IPF和CTD-ILD患者症状频率排在前20的症状中有15项是相同的,其中气短、咳嗽为两组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这些症状体现了IPF和CTD-ILD作为间质性肺病共有的症状学特征;IPF和CTD-ILD排在前20的症状具有一定差异性且相同症状的先后顺序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IPF和CTD-ILD临床症状的差异,可作为区分两类疾病的一个依据。4.通过对各证型年龄、男女比例以及是否服用过激素进行分析后发现,IPF气阳两虚、痰瘀内结型患者具有平均年龄最大,男性比例最高的特征;IPF气阴两虚、痰热内蕴型患者、CTD-ILD气阴两虚,痰热内蕴型患者具有平均年龄小且服用激素多的特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志荣;上消化道恶性肿瘤164例中医证型分析[J];江苏中医;1996年07期
2 刘景泉;活动期消化性溃疡330例中医证型分析[J];中医药通报;2002年02期
3 朱国曙,张闽光,李劲亮;632例单纯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中医证型分析[J];福建中医药;2003年02期
4 高月求,王灵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08期
5 吴福宁,李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齐昕,程志清,王子宽;浙江省绍兴市城区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徐顺贵,刘隆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实质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年03期
8 杨进良;慢性乙肝临床诊断与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年S1期
9 王黎君;;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5年12期
10 陆文烈;;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病毒核酸指标的关系[J];湖北中医杂志;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晓香;李新民;;8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肠镜及病理表现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A];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2 钟晓香;李新民;;8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肠镜及病理表现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宓余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徐晓婧;杨大国;冉云;吴其恺;刘晓晖;;100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邢淑丽;何靖涛;;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客观化及变证规律研究[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甘慧娟;朱文锋;;肺炎中医证型与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甘慧娟;朱文锋;;肺炎中医证型与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徐光耀;唐福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凌琪华;陈建杰;齐艳艳;杨婉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文献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胡学军;柏正平;谭光波;;肺心病缓解期的中医证型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唐凤英 胡随瑜 喻长远;可用人工神经网络法进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刘景峰;冠心病中医证型研究方兴未艾[N];医药经济报;2010年
3 吴荣祖 牟荣英 唐亚萍;慢性胃肠疾病中医证型覆盖统计分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易建新 张敏州 李健;冠心病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杨璞;胖也分“白、红、黄、黑”[N];大众卫生报;2014年
6 通讯员 杨璞;胖子也分白红黄黑[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晁利芹;近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粘附分子表达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吴健雄;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李显红;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曾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基因多态性与激素敏感性和中医证型的关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黄智莉;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多元统计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张大伟;静脉血栓栓塞症易栓因素的研究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樊平;不同地区IgA肾病中医证型、临床病理改变的比较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张学斌;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环氧化酶(COX-1)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刘立昌;IgA肾病患者体质、黏膜炎症、中医证型及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李世林;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择期植入前后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玲;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血清胱抑素C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王玉衡;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 Touch)评价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杨莎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李波;PCI术后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现状与中医证型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张娇;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及通降颗粒治疗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孙庆亮;基于聚类分析对常见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特点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李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张百灵;慢性咳嗽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曾吉祥;初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刘明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349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34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