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热敏灸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的临床研究 出处:《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肿瘤相关性抑郁,是由于癌症诊断、治疗过程及其并发症等引发的一种病理性情感反应,容易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生存期。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抗抑郁药,其疗效确切,但是起效缓慢,费用比较昂贵,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成瘾性,所以目前肿瘤相关性抑郁的治疗方面尚没有完全尽如人意。抑郁证在中医学中属于"郁病(证)"范畴,其治疗手段主要有中医中药的辨证论治、针刺、艾灸;其中,中药汤剂组方复杂,临床疗效差异较大;而针刺治疗存在疼痛刺激大、操作不便等劣势。灸法是祖国医学的特色疗法,能畅达机体气机、调和气血。热敏灸归属于灸法,能够大幅度提高灸法疗效,通过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感传,气至病所,使机体气机通畅,气血调和,且热敏灸具有效果佳、安全、无痛、易操作的优点,故探索热敏灸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价值。因此,研究热敏灸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情绪缓解程度,从而指导临床肿瘤患者治疗抑郁情绪,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热敏灸对肿瘤相关性抑郁的治疗作用,观察热敏灸治疗肿瘤相关性抑郁的临床疗效,并分析热敏灸对不同程度抑郁患者疗效及各中医证型的总体疗效。研究方法: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广州市中医医院肿瘤二区住院部收治的患者,本试验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并去除排除标准的轻、中度抑郁患者病例数60例,重度抑郁患者除外。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组与治疗组。全部患者按照中医郁证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分型并记录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为热敏灸组,对照组设为空白组,仅常规处理,不给予抗抑郁措施。治疗组从入组第1天开始行热敏灸治疗,在百会、神门、内关、太冲、肝俞穴处探查其热敏化穴位并实施灸治,每穴施灸时间约为20分钟,要求施灸时出现灸热的渗透、扩散或传导等敏化现象,至这些现象消失为一次治疗,每天一次,至第21天。两组以21天为一疗程,分别在第1天(治疗前)、第10天、第21天对两组患者进行HAMD17项量表评分和评价中医症状积分。采用SPSS19.0软件系统,分析与评估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HAMD17项量表评分和中医疗效的变化。研究结果:1.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种、病程、肿瘤分期、中医证型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热敏灸组第10天、第21天的总有效率分别是26.67%、90.00%,空白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13.33%、30.00%,经检验分析,第10天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至第21天两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两组在治疗前的抑郁程度,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轻度及中度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在第10天的疗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热敏灸组轻度抑郁患者第21天的总有效率达95.45%,空白组的为42.86%,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热敏灸组中度抑郁患者第21天的总有效率达75.00%,空白组为0%,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热敏灸组轻度与中度疗效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AMD17项量表评分:两组在第1天(治疗前)和第10天的HAMD17项量表积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21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第10天的中医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21天后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组第10天疗效与第21天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热敏灸能够有效地改善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效率达90%。(2)热敏灸能够改善不同程度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其对轻度与中度肿瘤相关性抑郁的疗效无差异。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学伟,何建苗;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3年01期
2 姜永生,于世英;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5年08期
3 尚修娟;李晓峰;;肿瘤相关性疲劳[J];医学综述;2008年07期
4 闻玉梅;;应用微生物与肿瘤相关性研究成果为防治肿瘤服务[J];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01期
5 赵宝珍,朱芸,秦梅;肿瘤相关性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1例[J];河北医药;2004年02期
6 王秀茜;中西医论精神因素与肿瘤相关性的进展(上)[J];基层医学论坛;2005年01期
7 王秀茜;中西医论精神因素与肿瘤相关性的进展(下)[J];基层医学论坛;2005年02期
8 乔明洲,刘向阳,钟宏;肿瘤相关性贫血[J];中国医刊;2005年09期
9 王志强;张力;徐菲;;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每周1次疗法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探讨——附39例报告[J];新医学;2006年03期
10 史继静;刘朝奇;;白介素6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玉超;刘沈林;;肿瘤相关性腹泻的中医药治疗[A];2010年江苏省抗癌协会第二届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10年
2 夏晓艾;何成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A];江苏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肿瘤学术研讨会暨无锡市妇产科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周惠芬;李建勇;钱思轩;吴汉新;;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周惠芬;李建勇;钱思轩;吴汉新;;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肖志华;于丁;;肿瘤相关性贫血及其治疗[A];湖北省抗癌协会第十八届学术大会专刊[C];2008年
6 朱军;;肿瘤相关性贫血治疗现状与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朱军;;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A];临床药学高端论坛之二十三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现状与药学监护讲义[C];2012年
8 张瑞萍;王社论;高云阁;周学慧;李明;;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发生及治疗研究[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9 朱建芳;梁黎;王春林;傅君芬;洪芳;董关萍;;24例肿瘤相关性早熟的临床分析[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荣秀梅;李冬云;;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朱国旺;促红素治疗更符合肿瘤贫血患者生理状况[N];中国医药报;2012年
2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肿瘤研究所 章必成;肿瘤相关性腹泻——一要忌口二要护肤[N];健康时报;2006年
3 陈金伟;广州肿瘤相关性贫血治疗出新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葛军娜;胃肠肿瘤相关性贫血调查和机制探讨及铁剂干预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田丽丽;益中生血胶囊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王s,
本文编号:1349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34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