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大数据下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就诊信息的挖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1 15:19

  本文关键词:基于大数据下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就诊信息的挖掘研究 出处:《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2型糖尿病 数据挖掘 辨病 辨证 关联规则 病位 并发症


【摘要】:目的:本项目基于构建大型数据平台,以大型综合性中医院10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信息构建患者信息平台,采用融合数据挖掘技术、信息技术、统计学及循证医学等方法,挖掘糖尿病及并发症住院患者的就诊信息,构建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知识,为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诊治及疾病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共纳入从2003年1月年至2014年12月的在我院住院部住院的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共11421例,对提取的病例资料进行诊断清洗。主要参考《实用内科学》对其西医诊断进行统一规范,以粗维度规范整理为原则,对病例资料所涉及的所有疾病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对于分期的疾病和分型的疾病归纳为统一的诊断,不明确的病名则根据病案号在住院系统中进行手动病案查询将其明确;对所提取的证候名称根据朱文锋教授主编的《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一证候部分》和《中医证候学》进行规范整理,对其没有涉及的证候名予以保留;按照朱文锋教授提出的证素概念和特征,结合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一证候部分》和《中医证候学》中关于证候的论述,将复合证候进行证素拆分,在拆分时,如遇有歧义或不确定之处,可请教课题组年资较高的专家,如最终不确定可予保留原证候名不予拆分。采用用SQL server数据挖掘软件、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对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发病情况、辨病与辨证规律、辨证要素规律等进行挖掘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按照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合格病例11421例。11421例患者中,年龄最大者90岁,最小者8岁,平均年龄63.53±12.80岁。分布最集中的的是45岁-,其次为70-90岁的人群。分性别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09,P0.001)。2.住院天数、住院次数及住院费用分析: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住院天数是13.03±7.49天,男女两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住院天数长,但从2003年到2014年平均住院天数呈逐渐下降趋势;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住院次数是2.83±3.46,两组住院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总费用的平均值是11456.07元,随着年份变化,住院平均总费用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趋势不明显(P0.05)。3.主要诊断情况:11421例患者的主要诊断以2型糖尿病最多(72.5%),其次是2型糖尿病性肾病(7.9%)、2型糖尿病伴神经并发症(7.5%)、2型糖尿病足病(5.2%)、2型糖尿病伴眼并发症(3.2%)、2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2.9%)。主要诊断与年龄的对应关系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是30岁和3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伴眼并发症为主入院的患者主要发生在45岁到65岁之间人群,2型糖尿病伴神经并发症、2型糖尿病性肾病、2型糖尿病为主要诊断入院的患者一般是65岁以上、7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还主要发生在30岁到45岁之间人群;2型糖尿病足病为主要诊断入院的患者一般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4.糖尿病并发症情况:2型糖尿病伴神经并发症为3946例(34.55%),2型糖尿病伴眼并发症为3444例(30.15%),2型糖尿病性肾病为3402例(29.79%),2型糖尿病足病为829例(7.26%),2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为749例(6.56%),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718例(6.29%),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炎为212例(1.86%),2型糖尿病性低血糖昏迷为30例(0.26%),糖尿病性心脏病为28例(0.25%),糖尿病性夏科氏关节病为6例(0.05%)。糖尿病并发症关联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性肾病、2型糖尿病伴神经并发症与2型糖尿病伴眼并发症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与2型糖尿病伴神经并发症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足病与2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与其他并发症关系相对较弱。5.糖尿病患者科室分布情况:糖尿病患者主要是通过内分泌科入院,占了78.9%,其次是肾病科和心血管科,分别占了6.5%和2.6%,不同的主要诊断科室分布也有不同;主要诊断是2型糖尿病的患者主要分布在内分泌科和肾病科,主要诊断是2型糖尿病伴神经并发症的患者主要分布在内分泌科和神经科,主要诊断是2型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主要分布在内分泌科和肾病科,主要诊断是2型糖尿病伴眼部并发症的患者主要分布在眼科和内分泌科,主要诊断是2型糖尿病足的患者主要分布在外科和内分泌科。6.中医辨病情况:11421例病例资料的中医诊断名称有60个,频数前10名依次是消渴、消渴筋痹、消渴脱疽、水肿(病)、消渴肾病、视瞻昏渺、淋证(病)、痿软麻木、昏迷、腰痛,而不同的西医主要诊断,中医诊断也多样化。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病诊断依次是:消渴、消渴筋痹、水肿(病)、消渴脱疽、腰痛;2型糖尿病伴神经并发症的中医辨病诊断前五名依次是消渴筋痹,痿软麻木,消渴、视瞻昏渺、癃闭;2型糖尿病伴眼并发症的中医辨病诊断主要有视瞻昏渺、消渴、消渴筋痹、暴盲、水肿(病);2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中医辨病诊断主要有消渴、消渴筋痹、呕吐、昏迷、眩晕;2型糖尿病性肾病的中医辨病诊断有水肿(病)、消渴肾病、消渴、淋证(病)、腰痛;2型糖尿病足病的中医辨病诊断主要有消渴脱疽、消渴、消渴筋痹、厥脱证(病)、疖。7.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分析:规范后的中医证候187个,构成前五名依次气阴两虚血瘀(17.6%)、气阴两虚,湿热瘀阻(14.8%)、气阴两虚(7.5%)、气虚证(7.4%)、气阴两虚,湿浊瘀阻(7.3%)。主要诊断是2型糖尿病的证候构成前五名依次是气阴两虚血瘀(19.5%)、气阴两虚,湿热瘀阻(13.8%)、气阴两虚,湿浊瘀阻(13.8%)、气阴两虚(7.4%)、气虚证(7.4%);主要诊断是2型糖尿病性肾病的证候构成前五名依次是气虚证(9.4%)、脾肾气虚,湿浊瘀阻(9.2%)、脾肾两虚(9.0%)、气阴两虚、湿热瘀阻(8.7%)、气阴两虚(8.6%);主要诊断是2型糖尿病伴神经并发症的证候构成前五名依次是气阴两虚血瘀(24.2%)、气阴两虚,湿热瘀阻(19.0%)气阴两虚,湿浊瘀阻(13.7%)、气阴两虚,痰瘀内阻(6.1%)、气虚痰瘀阻络(4.3%);主要诊断是2型糖尿病足病的证候构成前五名依次是气阴两虚,湿热瘀阻(40.5%)、气阴两虚(7.9%)、气虚证(5.4%)、气阴两虚血瘀(4.0%)、气虚痰瘀阻络(3.5%);主要诊断是2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证候构成前五名依次是气阴两虚(17.4%)气阴两虚,湿热瘀阻(16.5%)、气虚证(12.8%)、气阴两虚血瘀(11.0%)、气阴两虚,痰热瘀阻(10.7%);2型糖尿病伴眼并发症的证候构成前五名依次是气阴两虚血瘀(24.0%)、气阴两虚(12.5%)、气虚证(12.0%)、气阴两虚,痰瘀内阻(11.2%)、脾胃亏虚(5.2%)。8.中医辨病与辨证研究:诊断是消渴的证候构成前五名是气阴两虚血瘀(20.7%)、气阴两虚,湿热瘀阻(14.9%)、气阴两虚,湿浊瘀阻(8.2%)、气虚证(7.9%)气阴两虚,痰瘀内阻(5.7%);诊断是消渴筋痹的证候构成前五名是气阴两虚(27.0%)、气阴两虚血瘀(15.4%)、气阴两虚,湿热瘀阻(12.7%)、气阴两虚,湿浊瘀阻(9.1%)、气阴两虚,痰瘀内阻(3.9%);诊断是消渴脱疽的证候构成前五名是气阴两虚,湿热瘀阻(42.1%)、气阴两虚(7.7%)、气阴两虚血瘀(3.7%)、气虚痰瘀阻络(3.5%)、气阴两虚,湿浊瘀阻(3.3%);诊断是水肿(病)的证候构成前五名是脾肾两虚(22.7%)、气阴两虚(14.1%)、脾胃亏虚(13.5%)、气虚证(10%)、脾肾气虚,湿浊瘀阻(3.8%);诊断是消渴肾病的证候前五名是气阴两虚,湿热瘀阻(17.3%)、脾肾气虚,湿浊瘀阻(15.6%)、气阴两虚,湿浊瘀阻(11.3%)、脾肾气虚,湿热瘀阻(9.1%)、气阴两虚血瘀(6.2%)9.证素研究:共提取41个证素,病位证素脾占比例最大(15.81%),其次是肾、经络、肝、胃、肺;病性证素中气虚占比例最大(79.06%),其次是血瘀、阴虚、湿、热、痰、阳虚、水停和气滞。证素组合以三证素、四证素及五证素组合形式最常见。证素关联显示证素主要以气虚、血瘀、阴虚、湿为四大核心网,与其他证素之间、彼此之间互相影响,灵活组合成不同的证候。气虚主要与阴虚、血瘀、湿、痰、热、脾、肾关系密切;血瘀主要与湿、痰、热、阴虚、肾、脾关系密切;肾与脾关系密切。10.糖尿病患者辨证要素因子分析:2型糖尿病的的患者可以分成四个成分,第一成分由血瘀、湿、热组成;第二成分是阳虚和水停,无气虚呈负相关;第三成分是阴虚、气虚组成,与气滞呈负相关;第四成分是痰;2型糖尿病性肾病的患者可以分成四个成分,第一成分由血瘀、湿、水停组成;第二成分是阳虚,无气虚呈负相关;第三成分是阴虚、热、痰,与水停呈负相关;第四成分是气滞。2型糖尿病性伴神经并发症的患者可以分成四个成分,第一成分由湿、热组成;第二成分是由气虚和阴虚组成,无阳虚是负相关;第三成分是血瘀;第四成分是水停。2型糖尿病足病的患者可以分成五个成分,第一成分由血瘀、湿、热组成;第二成分是由气虚和阴虚组成,无阳虚是负相关;第三成分是痰;第四成分是气滞,第五成分是水停。11.合并疾病分析:对涉及的834种合并疾病的前35名做分析,频数最高的是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白内障,男性患者的合并疾病如动脉硬化、囊肿、肾功能衰竭、冠心病、泌尿系结石、消化道息肉、心律失常、屈光不正、脑梗塞后遗症、急性脑血管病、慢性病毒性肝炎、痛风性关节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的比例均比女性患者高。而高尿酸血症、胆囊部位结石、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胃炎、颈椎推行性病变、脑血管供血不足、肺炎、贫血、骨质疏松、甲状腺肿、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的比例女性比男性患者高。不同年龄段分析提示胃肠道疾病主要分布在45岁以下人群,从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升高,65岁之后心脏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病率增高,70岁以上患者泌尿系感染、肺炎及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对合并疾病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看出高血压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并发疾病。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呈逐年增长趋势,主要发生在中老年患者以及老年患者,且老年女性患者多。2型糖尿病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彼此相互影响,本研究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率前六位由高到低依次为2型糖尿病伴神经并发症、2型糖尿病伴眼并发症、2型糖尿病性肾病、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2型糖尿病足病、2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使内分泌科主要与肾病科、神经科、外科、心血管科、眼科和急诊科形成一个学科群。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隐匿和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缺乏统一规范,西医诊断与中医诊断很多不对应,并且异名同病的现象严重,本研究基于大数据平台,以综合型三甲中医院10年糖尿病住院患者诊疗信息构建知识,为今后糖尿病的临床施治起指导作用,并对临床辨证知识进行规范,可能对于今后糖尿病的中医规范研究起到参考和示范作用。11421例患者共提取中医诊断名称660个,频数前10名依次是消渴、消渴筋痹、消渴脱疽、水肿(病)、消渴肾病、视瞻昏渺、淋证(病)、痿软麻木、昏迷、腰痛,而不同的西医主要诊断,中医诊断也多样化。共提取糖尿病患者的证候多达187种,说明多种病因病素共同发病,单一的辨证体系学说可能不足以完全代表其发病特点。西医辨病辨证与中医辨病辨证具有差异,但是经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分析后,其辨证要素主要以气虚、阴虚、湿、血瘀四大病性证素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肾、肝、胃、肺,与其他证素灵活组合。气虚主要与阴虚、血瘀、湿、痰、热、脾、肾关系密切;血瘀主要与湿、痰、热、阴虚、肾、脾关系密切;肾与脾关系密切。该研究对糖尿病及其不同并发症的证候规律进行了分析,对今后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参考作用。糖尿病性肾病的中医以益气补肾健脾为主,配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阳虚水停证显著时,以温阳利水为主;糖尿病伴神经并发症的中医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配合清热利湿;糖尿病足病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以益气养阴为主。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新,李大启,李公宝,徐琴君;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检测[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1年02期

2 宫雅南,刘冬年,熊玉冰,黄伟文,庄万江;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析[J];广东医学;2001年06期

3 顾芹,宋守君,李向阳,尤传一;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年06期

4 曹爱华 ,王瑛 ,李翔;杏丁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1年03期

5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04期

6 张桂茹;糖尿病肾病85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7 侯建明 ,林凤辉 ,张超群;46例2型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4期

8 陈文霖;糖尿病饮食[J];医疗保健器具;2002年Z1期

9 孙力,许玲;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02年35期

10 ;糖尿病肾病诊治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星;许筠;苏建平;张军;程立志;翟晓丽;;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杨家茂;;糖尿病肾病防治琐谈[A];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丁耀耿;郝桂霞;;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析[A];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文铠;王志伏;王雪;孙大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现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8年

5 倪青;;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6 孙怡;李健红;宗红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肾病16例[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7 叶军;;糖尿病肾病在儿童时期的早期干预[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杜旭昶;孙志红;闫春芳;刘彩虹;;疏糖丹治疗2型糖尿病50例临床分析[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于世家;任平;马丽佳;李小娟;郑曙琴;武明东;刘自力;薛丽辉;;糖尿病住院患者1344例回顾性分析[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郝效槐;魏玫都;崔立俊;;中西并蓄治疗糖尿病肾病[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向佳;糖尿病中医药防治项目立足社区[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 特约记者 鲁海燕;逾八成公众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N];家庭医生报;2013年

3 马明愈;现代生活方式导致 糖尿病发病率迅速上升[N];中国妇女报;2005年

4 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侯建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王文绢 范军星;世界糖尿病日关注焦点:糖尿病并发症[N];健康报;2003年

6 主持人 向红丁博士;糖尿病肾病须早防早治[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华悦;预防糖尿病,从减肥开始[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8 刘冬梅;肥胖糖尿病第一诱因[N];天津日报;2004年

9 刘燕玲;首部中医专病指南定下糖尿病治则[N];健康报;2007年

10 崔昕;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有进展[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特异性促进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永;MiR-346在抗TGF-β信号途径介导的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D];武汉大学;2015年

3 魏凤江;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群体遗传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孙士杰;胱抑素C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测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魏艳红;PKCα介导的EGFR降解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龙泓竹;益气养阴通络散结方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姜e,

本文编号:1360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360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7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