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er视神经萎缩(LHON)视力预后随访及中医证候分析
本文关键词:Leber视神经萎缩(LHON)视力预后随访及中医证候分析 出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 视力预后 中医证候
【摘要】:研究背景Leber遗传性视神经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开展较多,对其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国内有关LHON患者长期的视力随访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旨在回顾随访近10年来在我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LHON患者视力的整体预后情况,并对曾住院集中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分析,通过回顾性的调查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观察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包括《LHON相关西医理论概述》和《LHON相关中医理论概述》两部分。在《LHON相关西医理论概述》中,对LHON的定义及其背景、流行病学及其外显率特点、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危险因素、治疗及展望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在《LHON相关中医理论概述》中,对病名的起源、病因病机(中医体质学说先天禀赋、胎毒学说、青盲学说)、辨证论治、预后调护进行概述。临床研究: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研究患者发病年龄、男女患病比例、外显率、不同突变位点所占的比例及长期的视力预后及中医证候学分析,来进一步分析LHON不同位点突变的整体视力预后以及中医证候的预后转归。方法:将搜集到的320例患者统计其性别差异,对搜集到发病年龄的310例患者统计其发病情况、对搜集到突变位点的311例患者进行不同突变位点的统计,对155个发病家系共1317位母系家族人员统计其外显率,对随访到视力预后的115例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其不同突变位点的预后及其整体预后情况,对搜集到的100例曾住院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统计并对其中医治疗前后证型程度进行积分统计分析。结果:1.本次随访的320位有效患者中男性患者占279人(87.2%),女性患者仅占41人(12.8%),男女患病比例约为7:1。2.本次随访的311例LHON患者有效病例最小发病年龄为1岁,最大发病年龄为45岁,发病年龄平均为17.22±6.94岁。3.本次随访的320例(即确定突变位点的患者)有效病例中11778占250例(78.1%),14484占38例(11.9%),3460占11例(3.4%),11778+3460位点突变者占1例(0.3%),11778+11696位点突变者占1例(0.3%),11778+14502位点突变者占3例(0.9%),剩余其他突变位点共16例(5.1%)。4.本次随访通过家族史的询问获得155个发病家系,并把这些家系总人数相加共为1317人,男女总的发病率(即总外显率)为386(29.3%),其中男性发病率为270人(20.5%),女性发病者为116人(8.8%)。5.本次随访视力最长的恢复时间为10年,且视力恢复程度差异明显,个别患者恢复良好,甚至可恢复如初,但据统计显示视力介于0.05-0.3的患者所占的比重最大,说明患者预后视力大多稳定在该范围内,初诊患者三个不同位点的突变视力范围差距不大,大部分患者初诊视力范围集中在0.05—0.3,但是视力的预后确有明显的差异,其中14484位点突变的视力预后明显高于11778和3460突变位点,且14484突变位点的患者视力恢复后其视力0.3的患者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原发突变位点,另外出现初诊视力无光感、光感、指数及手动的突变多集中在11778和3460突变位点。6.本次回顾的100位住院患者统计其中医证型:其中肝肾阴虚占52%,肝郁气滞占25,气血两虚占15%,气滞血瘀占8%。结论:三个突变位点,14484突变位点视力预后最好,11778位点突变视力预后最差,3460位点突变介于二者之间。对于LHON患者通过辨证分析并进行中医治疗后(中药汤剂或颗粒制剂、针灸等),患者症状缓解明显。
[Abstract]: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rve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carry out more research, als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LHON, and the relevant domestic patients with long-term follow-up visual acuity less reported,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follow-up overall prognosis in our hospital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HON vision in the past 10 years, and the 100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treated by TCM syndrome analysis, through the retrospective study to guide the clinical practice. This thesis mainly includes literature review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wo parts. The literature review mainly includes two parts: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野;王左原;邹世洁;;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重新建构[J];医学与哲学;1993年04期
2 胥桂生;试论中医证候命名规范化的标准[J];甘肃中医;2000年02期
3 胥桂生;试论中医证候命名规范化的标准[J];中医文献杂志;2000年02期
4 朱泉;中医证候机理研究思路的反思[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20期
5 王志强,谢桂权,刘建博,李文英;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现状[J];中医药通报;2005年01期
6 臧敏;庾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7 刘家强;江津河;;中医证候与基因组整体[J];中医药学刊;2006年05期
8 龚燕冰;倪青;王永炎;;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二)——中医证候的量化及数理统计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杨小波;梁兆晖;罗云坚;陈玲;;支持向量机算法在中医证候信息分类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年01期
10 吴秀艳;王天芳;赵燕;于春光;李志更;王庆国;;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的几个关键环节[J];中医杂志;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赵静;林凌;;浅谈中医证候定量化[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素云;王明航;李建生;赵焕东;余学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A];睡眠研究:传统与现代——第四届全国中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罗翌;严夏;李际强;李俊;方志坚;华荣;;250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中医证候分析[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年
4 梁逸强;王佑华;周端;;心脑血管相关疾病中医证候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郭健;徐国兴;;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规律研究[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仝小林;赵东;段军;张志远;华传金;张斌;周水平;陈晓光;黄力;杜金行;李海聪;赵天豫;李爱国;;肺毒疫临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初探[A];中医药防治SARS学术交流专辑[C];2003年
7 李建生;余学庆;李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的关系[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一)[C];2004年
8 林宇;王侃;胡佳心;林冬群;陈晓伟;阮新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中医证候定量化研究初探[A];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过建春;方兴刚;李春青;王宇芳;石伟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A];全国第4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李梢;;中医证候与分子网络调节机制的可能关联[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滨州医学院中医证候研究中心 孙喜灵;利用现代数学模型破解中医证候[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湖南中医药大学 何清湖 周兴;应做到“三统一”[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中医证候现代研究简述[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罗 翌 严 夏 李际强 李 俊 方志坚 华 荣;250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中医证候分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 刘书云;流行性感冒常见中医证候类型[N];中国医药报;2010年
6 罗翌 严夏 李际强 李俊 方志坚 华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董昌武 高尔鑫;易感基因多态性与EH中医证候实质[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田金洲;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展望[N];上海中医药报;2001年
9 李天舒;艾滋病中西医“参照字典”一目了然[N];健康报;2008年
10 罗佳波 贺丰 殷平善;中药传统技术的现代研究与保护[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学忠;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统计建模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2 张万方;艾滋病中医证候及生存质量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余学庆;基于智能计算的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孙贵香;冠心病中医证候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及其BP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潘毅;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常见证型计量诊断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刘进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演变及中药干预的方证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王娟;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生物学诊断模式及代谢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冯丽;血液病患者社会心理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史琦;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林士毅;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及与微观指标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明慧;卒中相关性肺炎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居睿;毒品成瘾中医证候PRO量表的条目筛选和考核[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茜;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王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与中医证候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黄巍;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生化指标与预后及中医证候的关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樊然然;IgA肾病牛津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候及辨证论治关联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詹广浩;BMI与IgA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石金艳;Leber视神经萎缩(LHON)视力预后随访及中医证候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付冬梅;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在中医证候方面的临床疗效[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孟丽红;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69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36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