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益气活血法早期长期干预冠心病前临床心力衰竭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应用益气活血法早期长期干预冠心病前临床心力衰竭的初步研究 出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冠心病 前临床心力衰竭 益气活血法 早期长期干预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益气活血法早期长期用于冠心病前临床心力衰竭患者,对其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神经内分泌、心肌重构等相关方面的改善情况,探讨前临床心力衰竭中医症状与西医指标的关联性,为初步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预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有效措施提供临床依据,同时了解以“早期干预,预防为主”为目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在长期疗程中是否具有延缓冠心病心衰疾病发展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2014年02月至2015年07月期间,以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病人及门诊来诊患者为研究范围,根据冠心病诊断标准、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衰发展阶段标准、心功能分级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以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纳入研究对象。本研究共对53例样本预进行为期一年的阶段性临床治疗及随访调查。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实施相关干预:中药治疗组应用郭维琴教授“益气活血方”加减的中药汤剂,或应用口服中成药益心舒胶囊和(或)血栓心脉宁片,同时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药物;西药对照组仅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药物。运用《冠心病患者前临床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观察表》进行入组后以及各疗程后的症状观察及检查结果记录。建立数据库,从一般资料、发病情况、中医症状测评、相关检查、生活质量调查等方面进行对照试验统计,分析研究对象入组治疗后其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神经内分泌、心脏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探讨前临床心力衰竭中医症状与西医检测指标的关联性。结果:1.中医症状评分及疗效:(1)症状评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入组时评分分别为48.519±13.60分和45.462±8.00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1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症状评分下降28.074±11.20分,对照组症状评分下降18.577±5.59分,两组的下降分值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0.05);治疗后1年,治疗组症状评分下降40.88±14.32分,对照组症状评分下降27.36±6.42分,两组的下降分值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0.05)。(2)疗效评定:根据尼莫地平法将上述症状评分作出疗效评定: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100%,其中显效率11.11%,有效率88.8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其中显效率0%,有效率92.31%,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30.05);治疗后1年,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治疗组显效率92%,有效率8%,对照组显效率4%,有效率96%,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0.05)。2.生活质量调查评分变化: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部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1)。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健康变化(HT)方面的评分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1年,两组在治疗后6个月所存在差异的基础上,生理机能(PF)方面出现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3.心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1)6分钟步行试验: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20.05)。治疗后6个月及1年,两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86、0.0025,均0.05)。(2)BNP:入组时,两组BNP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050.05)。治疗后6个月及1年,两组BNP检测结果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1、0.0006,均0.05)(3)射血分数:入组时,两组射血分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05)。治疗后6个月及1年,两组射血分数结果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1、0.0001,均0.05)。4.中医症状与西医检测指标的关联性:(1)心悸、睡眠症状与心率、心律的关联:分别对两组样本入组时、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1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心悸、睡眠症状评分与心率、心律不存在相关性(P值分别为0.071、0.091、0.177,均0.05)。(2)乏力症状与6分钟步行试验的关联:入组及治疗后1年两阶段的乏力评分与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不存在相关性(P值分别为0.351、0.164,均0.05),治疗后6个月阶段乏力评分与6MWT两个变量存在相关性,为低度线性相关(P=0.0120.05,r0.4)。(3)气短症状与BNP的关联:入组及治疗后6个月阶段气短评分与BNP值不存在相关性(P值分别为0.126、0.321,均0.05),治疗后1年阶段气短评分与BNP两个变量存在相关性,为显著线性相关(P0.00010.05,0.4r0.7)。(4)瘀血症状与血管堵塞程度的关联:无论唇舌瘀血症状和皮肤瘀血症状,均与血管最大狭窄程度不存在相关性(P值分别为0.307、0.669,均0.05)。(5)胸闷、胸痛症状与血管堵塞程度的关联:胸闷痛症状与血管最大狭窄程度两变量间存在相关性,为显著线性相关(P=0.0010.05,0.4r0.7)。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治疗期间,患者中医气虚血瘀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的症状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长期应用中医益气活血法于冠心病前临床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相比,前者可以明显且持续改善临床中气虚血瘀证的症状表现。2.在长期治疗中,治疗组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且改善程度随疗程的增加而增长。说明长期应用中医益气活血法于冠心病前临床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比单纯的西医常规治疗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两组病人心功能在6分钟步行试验方面表现出随病程延长有一定减低的趋势,但治疗组的心功能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在治疗后半年即存在一定差异,差异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而BNP与射血分数方面,治疗组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益气活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有效减缓冠心病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发病进展。4.中医症状与西医病理指标,如胸闷痛症状与血管堵塞程度、气短症状与血浆BNP水平值、乏力症状与6分钟步行试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上述症状与指标的关联研究或可以作为心衰病早期发现的敏感诊断点,同时便于临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而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对应改善西医生理功能。5.以“早期干预,预防为主”为目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在长期疗程中具有一定的延缓冠心病心衰疾病发展的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 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mpto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CM ) and western medicine ( TCM )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CHD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 P = 0 . 0 . 05 )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 . 0 . 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 0 . 0120 . 05 , 0 . 05 ) . ( 3 )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 0 . 0120 . 05 , 0 . 05 )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云霞,申淑敏,米庆海;益气活血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84例[J];河北中医;2002年06期
2 孟永利,唐玲华,冯德华,崔云,王伟;益气活血法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02期
3 俞企望;益气活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年04期
4 张少华;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45例[J];河南中医;2004年07期
5 何红涛;汪慰寒;;益气活血法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年12期
6 黄自存;益气活血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8例报告[J];新医学;1983年03期
7 王宗强;;益气活血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89年04期
8 程德红,杨凤常;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J];四川中医;1998年12期
9 王忠范,邵丽娜,蔡宇慧;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肺心病38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9年02期
10 邓轶,陈航,林欣潮;益气活血法治疗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25例[J];中国医药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代莹;刘凤荣;郭薇;;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内科疾病的体会[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2 吕海涛;罗翌;;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A];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罗翌;吕海涛;;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罗翌;吕海涛;;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5 吕海涛;罗翌;;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吕海涛;罗翌;;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7 廖奕歆;钟学文;;益气活血法在周围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庆论文集[C];2011年
8 吕海涛;罗翌;;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夏菁;;益气活血法在临床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10 杨晓萍;;益气活血法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30例临床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罗翌 叶烨 梅广源;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冰山;益气活血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3 杨六香邋李学燕;他有一颗善良的心[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安徽中医学院 王键 郜峦 胡建鹏 何玲 唐巍;益气活血法促进神经再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5 熊相明 曲竹秋;清热利湿益气活血法对肾损害有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周 颖;“与狼共舞”降癌魔[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胡迎新;从“根”上治癌[N];健康时报;2004年
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徐咏梅;内虚为本 分型辨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于丽珊;东北人就医好去处[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文静;糖尿病肾脏病气虚血瘀病机及其临床特征和益气活血法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邓奕辉;滋阴益气活血法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1年
3 杨华升;温阳化饮、益气活血法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杨清峰;补肾益气活血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及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陈晶;温阳化饮益气活血法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大鼠心室舒缩功能、神经内分泌及心肌重塑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陈光明;通腑泄浊、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龙铟;王宗仁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经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艳;益气活血法综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彭佳;应用益气活血法早期长期干预冠心病前临床心力衰竭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李树卿;益气活血法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吕海涛;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刘艺;益气活血法优化脓毒症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关子潮;益气活血法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李旭军;益气活血法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回顾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赵鑫;陈泽涛教授益气活血法治疗老年常见病的经验总结[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魏婷婷;曲妮妮教授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经验浅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吕萌;益气活血法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75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375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