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证与细胞凋亡相关性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气虚血瘀证与细胞凋亡相关性研究进展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气虚血瘀证是临床多个学科、多种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在心血管等慢性老年性疾病中较常见。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气虚血瘀证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气虚血瘀证存在细胞凋亡,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凋亡等;益气活血方药可抑制细胞凋亡,包括抑制软骨细胞、肿瘤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凋亡等,而基于"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原则,益气活血方药可抑制细胞凋亡,间接表明了气虚血瘀证存在细胞凋亡。该文从这两个方面论述气虚血瘀证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Abstract]: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s one of clinical disciplines, TCM syndrome multiple common diseases, more common in cardiovascular and other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Apoptosis is controlled by genes in cell autonomous orderly death. Relationship between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apoptosis closely.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in apoptosis, including endothelial cells. Smooth muscle cells, nerve cells, myocardial cell apoptosis; Yiqi Huoxue recipe can inhibit cell apoptosis, including inhibition of cartilage cells, tumor cells, myocardial cells, nerve cells, apoptosis of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based on the square test card "by TCM" principle, Yiqi Huoxue recipe can inhibit cell apoptosis that suggests the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cell apopto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and apoptosis in these two aspects.
【作者单位】: 广西中医药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60517)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5GXNSFAA139143)
【分类号】:R228
【正文快照】: 气虚血瘀证是临床多个学科、多种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在心血管等慢性老年性疾病中较常见[1-3]。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1972年由病理学Kerr教授根据形态学特征首先提出的[4]。近年来,国内外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机理的研究,对其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认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立新;气虚血瘀证浅谈[J];现代中医药;2003年05期
2 陈瑾;气虚血瘀证与循环系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3 罗尧岳;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述评[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刘海玲;中医血疗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36例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生物磁学;2005年03期
5 刘洪;李荣亨;;气虚血瘀证的实验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05年06期
6 张娅;陈慧;李灿东;吴红霞;林云钗;;冠脉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对抗栓疗效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9期
7 杨艳玲;曹雪滨;解亚楠;王祥贺;何建成;张刚;胡元会;李俊峡;;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研究[J];中医杂志;2014年07期
8 李明贵;参芪芎通脉散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32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年01期
9 扈新刚;张允岭;柳洪胜;娄金丽;郑宏;闫妍;黄启福;;气虚血瘀证大鼠表征观察与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10 赵慧辉;侯娜;王伟;黄秀兰;;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全福;张敏州;王磊;杨广;;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同年龄组之间危险因素与气虚血瘀证积分的相关性分析[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袁肇凯;黄献平;莫莉;胡志希;孙贵香;陈清华;;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实验指标的临床研究[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任建勋;刘建勋;林成仁;苗阳;陈可远;;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比较分析[A];北京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汪维红;万晓凤;鄢毅;;中药制剂治疗冠心病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比较研究[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李健;张敏州;王磊;林晓忠;张翔炜;李松;;益气活血法治疗冠脉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梁静涛;刘福友;;气虚血瘀证MCAO大鼠子代的同种证候及疾病趋势诱导形成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闵婕;毛兵;;“益气活血”法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袁肇凯;黄献平;简维雄;孙贵香;王萍;黄勃;喻松仁;;冠心病“血瘀”证素微观指标的临床研究[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李长生;张秀清;程广清;杨晓妮;王逢猛;;化瘀克塞方治疗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A];全国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学术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于涌;中医药在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的应用[N];中国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健;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刘涛;气虚血瘀证(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仇琪;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大鼠心肌缺血气虚血瘀证相关生物学标志分子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其其格;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及炎症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张娅;冠脉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与CYP2C19*2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及脑心通胶囊干预作用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莫莉;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特征及益气活血法干预的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巧娜;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相关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2 封雪;黄芪正君汤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刘洋;参蛭通脉软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王顺英;力克敏鼻喷剂对鼻鼽(气虚血瘀证)疗效观察及uLTD4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张先元;基于“络病”理论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王金宝;基于医案回顾的中风病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特点及演变趋势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李洪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李奕星;益气通脉煎剂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黄烁;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10 张晓旭;基于网络模块的气虚血瘀证证病结合生物学机制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400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400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