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对于“五脏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

发布时间:2018-01-09 08:11

  本文关键词:对于“五脏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 出处:《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五脏相关 阴阳 气血


【摘要】:五脏相关论是以五脏一体观为基础的,五脏一体观认为,人体可分为肝、心、脾、肺、肾五脏机能子系统,五脏系统呈多层级功能结构,构成一个多维联系的立体网络。这样一个多层级功能结构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也隐含着对五脏功能子系统的非线性特征的启示。因此,对肝、心、脾、肺、肾五脏机能子系统中任何一子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认为是属于五脏相关的范畴。在此基础上,五脏相关论综合脏象、阴阳、气血等理论,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促进和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和传变、在疾病防治中注意调整兼顾五脏的内在关系。
[Abstract]:The five is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y of five integral view, five one view, the human body can be divided into liver, heart, spleen, lung, kidney viscera function subsystem, five system was multi level functional structure, form a multi-dimensional rel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uch a multi-level function structure embodies the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body system, also implies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scera function subsystem enlightenment. Therefore, the liver, heart, spleen, lung, kidney function of five subsystems in any subsystem, can be considered to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related organs.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theory, five comprehensive dirty like Yin and Yang, Qi and blood, the theory shows that among the five organs in physiology mutual promotion and restraint, and mutual influence i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 in disease prevention, pay attention to adjust the bal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作者单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
【基金】: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项目~~
【分类号】:R223
【正文快照】: “五脏相关”的文献最早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古代医学家借五行学说作以解释,认为五脏通过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来体现脏气的相通相移。汉代张仲景所提出的“五脏病论”,较之《黄帝内经》更具有灵活性,提出肝病治脾,更切合医疗实际。如《金匮要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启华;潘宇政;;“相火以位”与五脏相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01期

2 陈树东;;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初探[J];光明中医;2010年04期

3 黄吉春,程基焱,刘广益,余鸿;中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研究现状和前景[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3年03期

4 陈芝喜 ,刘小斌 ,周名璐 ,李志强 ,陈津岩 ,林沁臻;健脾补肾药对脾虚大鼠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3年04期

5 范少光,丁桂凤;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一)[J];生物学通报;2000年03期

6 刘文俊,李荣兴;中医五脏实质是人体生命本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冰冰;朱爱松;石岩;;对于“五脏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07期

2 李欣彤;奴尔黑扎·巴哈夏别克;李鹏;;近十年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6年02期

3 钟琴;马武开;刘正奇;杨良山;安阳;周静;万翠萍;;从痰、毒、瘀论治难治性痛风体会[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年03期

4 郭洪梅;苏丹;马寿欣;王传春;;中药对猪圆环病毒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J];中兽医学杂志;2015年06期

5 杨彬彬;季旭明;王世军;;黄芪多糖不同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血清IL-1、IL-2、IgG及补体C3水平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5年10期

6 周蕾;阮广欣;;健脾补肾法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5年27期

7 何晶;罗湛滨;;浅析“脾”的护卫功能[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07期

8 罗刚;;以“脑心脾同治”立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71例[J];河南中医;2015年04期

9 罗明富;;免疫+血管+神经交互联系网络及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J];中国针灸;2015年02期

10 李莹鸿;靳利利;;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鹏耀;;四逆汤立足点在中焦[J];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31期

2 王新菲;牛学恩;;从“一气周流”探讨抑郁症[J];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31期

3 周江霞;敖海清;高寒;;从慢性心理应激损伤与细胞自噬角度探讨肝主疏泄的功能实质[J];新中医;2014年07期

4 陈明;;从《伤寒论》解读“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04期

5 杜磊;郑洪新;;肾藏精起亟舍志与在志为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6 王华强;陈利国;孙喜稳;陈俊蓉;;桂枝加桂汤方证辨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9期

7 黄靖;;试论君相二火[J];江苏中医药;2010年03期

8 邓铁涛;郑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2期

9 赵亮;李芳;肖会泉;;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从五脏相关论治[J];新中医;2007年10期

10 岳广欣;黄启福;陈家旭;贾春华;;相火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医研究;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伟;刘小斌;;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2006年06期

2 周正华;;从“五脏相关”论治疑难病二则[J];中医杂志;2007年04期

3 徐志伟;刘小斌;邱仕君;郑洪;;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初步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韩林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五脏相关理论初探[J];江西中医药;2011年07期

5 李小会;;从五脏相关理论论治慢性肾脏病[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12期

6 刘世红;;例谈“五脏相关”理论在治疗哮喘病中的运用[J];光明中医;2012年03期

7 刘琼;李成年;邱明义;;试从五脏相关析仲景论治失眠[J];辽宁中医杂志;2012年08期

8 李瑞萍,王惠敏,马宝林;胃腑与五脏相关论[J];内蒙古中医药;2005年02期

9 李古松;;外疡从五脏相关论治[J];中医文献杂志;2006年02期

10 唐梁;董秀娟;邱向红;;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J];新中医;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唐梁;董秀娟;邱向红;;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与五脏相关[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2 唐梁;董秀娟;邱向红;;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与五脏相关[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廖荣鑫;赵亮;周福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从五脏相关论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邱仕君;陈坚雄;程宾;张元贵;;中医五脏相关的非线性特征及其方法论启示[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友章;杞锦政;侯丽颖;;222例肝硬化病例的病因及中医五脏相关证候回顾分析[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旭虹;;论目窍与五脏相关理论在治疗风牵偏视中的指导意义[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2008继续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徐志伟 刘小斌;五脏相关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楼观;五脏相关论肾病 宏观覃思治先天[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3 胡京京;在继承与创新中造就“铁杆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凯佳;中医五脏相关理论探讨及补脾益肾法对大鼠M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罗智聪;五脏相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的体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郭英普;高血压病五脏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祁晨;中老年妇女虚证的五脏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张少俊;亚健康的五脏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许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肝硬化五脏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邓筠;慢性心力衰竭五脏相关的病机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杞锦政;肝脾相关理论探讨及222例肝硬化病案回顾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余乐端;肌萎缩侧索硬化(痿证)五脏相关辨治的古今文献初步整理及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张元贵;中医心肺相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00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400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7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