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数学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伤寒论》脉证—方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1 21:30

  本文关键词:基于数学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伤寒论》脉证—方药研究 出处:《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伤寒论 偏序结构 脉象


【摘要】:目的:中医经典的传承问题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重大科学问题,而以《伤寒论》为代表的中医四大经典更是中医药文献整理和学术传承的核心。引入现代科技对《伤寒论》及其方证系统进行全面、客观、多层次的知识发现对于《伤寒论》的传承无疑是大有裨益。对《伤寒论》脉证-方药系统的研究是中医方证对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理论客观化、规范化和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都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中医经典传承还是方证对应的角度,针对《伤寒论》及其脉证-方药系统的现代研究都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为了解决中医复杂概念网络研究中的问题,本文将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对《伤寒论》中脉象-症状-方剂-药量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结构以一种现代信息技术思路和方法进行研究,并尝试发现其中可能隐含的知识,为中医经典著作的传承及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方法:本文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伤寒论》为蓝本,以尊重原著和原著本意为前提,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伤寒论》多年专业的教学、科研及临床经验,以原文字词为表现形式,将《伤寒论》中包括脉证、方剂、药物组成等内容表达成具完整性、唯一性的相关概念。通过将相关症状、方药、剂量等数据制成Excel表格,应用数学原理,将excel表格生成属性偏序结构示意图。基于《伤寒论》脉-证-方药群结构与簇集子群结构基本规律,利用脉证结构(显性症状、隐藏症状等)、方剂配伍规则(包括用量、用法等),多方位、合理地对《伤寒论》方药群结构与簇集子群结构基本规律进行解释发现。结果:本文共研究《伤寒论》中脉象共6种,分别是浮、沉、迟、紧、数、微脉,具体结果如下:1.浮脉:发热、脉紧、恶寒、脉数这四个症状是脉浮的常见伴随症状。浮脉与发热多主表证;244条转属阳明选方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浮紧脉为阳明中风主脉,阳明中风应为病发于阳明病本经的过程,以脉紧、脉浮、发热、腹满、口苦、喘这几个症状要主要特点。用药:脉浮用姜、枣、草,意在充养汗源;脉浮用半夏,重在降逆与祛痰2.沉脉:脉紧、下利、脉迟、脉微、发热这1个症状是脉浮的常见伴随症状。脉沉与发热并见多属少阴证。脉沉与下利并见,伴随脉证往往决定预后转归;沉脉亦主水饮病。用药:沉脉多用附子、大黄,是取两者攻逐体内寒湿、瘀血之邪出体外的功效。3.迟脉:恶寒、脉沉、腹满这3个症状是脉迟的常见伴随症状。迟脉与恶寒并见,多为太阴病或阳明病兼表证;迟脉与腹满并见,并非一定是寒证,亦有阳明腑实证的可能。用药:若迟脉伴里气不和,多以桂枝、芍药、炙甘草调和里气;脉迟可用四逆辈。4.紧脉:脉浮、脉沉、下利这3个症状是脉紧的常见伴随症状。紧脉与少阴下利并见,当有两种转归,一种是汗出亡阳,此时急当回阳救逆,而另一种下利是下利后脉暴微,手足温,此时病情则是趋于好转。用药:紧脉用药常以桂枝陪甘草为方根,兼表则加麻黄以散寒解表,兼水饮则加茯苓以温阳利水。5.数脉:脉浮、下利、发热、便脓血这4个症状是脉数的常见伴随症状。脉数可作为厥阴寒利过程中的指征,但需要注意阳复太过的情况;而阳复太过,则容易伤及阴分,出现便脓血。浮数脉亦可出现在表寒证中,其所对应的症状当有发热.用药:浮数脉,仍从太阳治之。6.微脉:下利、脉弱这2个症状是脉紧的常见伴随症状。脉微与下利并见,多见于少阴及厥阴病中,往往提示阳气已虚衰严重,此时急当回阳救逆。表证出现脉微弱,多提示阳气虚衰,不可强行发汗。用药:生附子配伍干姜,以取回阳救逆之效,但两者用量不应拘于方名,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结论:1.伤寒论中,下利与脉的联系较多,在本次研究的六个脉中,其中4个脉(沉、紧、数、微)下利均为常见伴随症状之一,可见仲景在诊治下利时的脉象在判断病情转归较其他情况下是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的。2.伤寒论的脉象与后世对脉象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如迟脉可主太阴与阳明表证,数脉为阳复之脉等。3.仲景在治疗外感病时,无时不注重里气的顺逆,若里气不和程度较轻,仲景多用桂枝汤的主要药物桂枝、芍药、炙甘草三者搭配使用(如桂枝汤、新加汤),若里气不和程度较重或者外感夹有痰湿为患,则喜用半夏降逆化痰(小陷胸汤、葛根加半夏汤)。4.脉象作为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主要的手段和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浮脉、沉脉、微脉中较为明显,在太阳病的辨证中,根据浮脉或浮数脉,可根据脉象浮而用力或无力选用麻黄汤、桂枝汤。在少阴病的辨证中,根据沉脉、微脉,即可断定当用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四逆汤类方进行治疗。这也与太阳病及少阴病提纲证中涉及的脉象相符合。说明在太阳病和少阴病中,脉象的在诊断的过程中占主导的地位,可以凭脉断证,凭脉选方。5.伤寒论中的方药运用,多遵循《神农本草经》中所描述性味功效,在研究伤寒论药物时,应多从本经入手,可更接近仲景使用药物的真正意图。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lse condition and the symptom - prescription - drug quanti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hidden knowledge . The symptoms of pulse - floating , pulse - floating , pulse - sinking , abdominal fullness , bitter and asthma are the main symptoms of pulse - floating . Conclusion : 1 . The pulse rate can be used as ind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cold and cold . On the basis of pulse and pulse ,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n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olar disease , it can be use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孝先,卓娅·古巴诺娃,阿扎丹·司马义;《伤寒论》教学改革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李赛美;从历史、文化、源本角度还原《伤寒论》真谛——评《伤寒论疑难解读》[J];山东中医杂志;2001年01期

3 李永宸;近50年《伤寒论》研究论文调查的两个比例关系[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4期

4 李婕,蒋小敏;《伤寒论》理论研究新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4年02期

5 祝世讷;正本清源释伤寒——《伤寒论通释》的方法论启示[J];山东中医杂志;2004年04期

6 翟慕东;;《伤寒论》课堂教学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7 何敏,何泽民;近10年《伤寒论》实验研究述评[J];国医论坛;2005年05期

8 王历;;对留学生伤寒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教育;2005年06期

9 张国骏;马晓峰;;谈《伤寒论》原文结构规律及其运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6年01期

10 王又生;;浅议《伤寒论》服药饮食保养正气[J];医药产业资讯;2006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家诏;邓远美;杨宏宝;赵岩;杨仕权;;试谈《伤寒论》的创新教学——开展《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初步体会[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曲夷;;《伤寒论》教学设计初探[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3 董正华;;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永生;;《伤寒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赵怀舟;王红梅;;宋本《伤寒论》方例初考[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蔡永敏;;《伤寒论》药物煎服特点[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义兵;;浅谈《伤寒论》的辨证施治[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刘建华;刘庆十;;谈《伤寒论》对炮制的贡献[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赛美;熊曼琪;朱章志;蔡文就;;《伤寒论》课程建设10年回眸[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莉;张虹玺;;《伤寒论》便秘论治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便秘专题研讨会论文专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元庆;学《伤寒论》要注重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林士毅 滕依丽;李心机独创《伤寒论》诠释新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张胜忠;《伤寒论》研究视角的“负效应”[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山东中医药大学 李心机;为什么要学与怎样学《伤寒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冯世纶 中日友好医院;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刘绍武评讲《伤寒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7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伤寒论》“汗出……不能发黄”的启示[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8 樊粤光 王庆国 李赛美 李宇航 朱章志 刘敏 方剑锋 王保华 刘树林 万晓刚 罗广波 黄开颜 蔡文就 熊曼琪;“六梯级”《伤寒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9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伤寒论》“心中懊恼”是胃病[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10 周乙龙;聂惠民:学好《伤寒论》要树立“四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莉;《伤寒论》中英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比较[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郑全雄;《伤寒论》方族的文献及组方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3 李恩Y,

本文编号:1411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411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8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