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探讨体质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发布时间:2018-01-12 02:22

  本文关键词: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探讨体质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出处:《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体质 经济 学历 抑郁症


【摘要】:目的:本课题旨在从中医角度,评估、分析普通人群及抑郁症患者的体质类型,为早期干预该体质类型的抑郁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4月到2016年1月期间南通市中医院心理科门诊抑郁症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该院健康体检人群106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经济状况),同时对2组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判定。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查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抑郁症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50.5±18.5 vs 43.2±15.6岁,P=0.003)。学历:在抑郁症组中,低学历患者占62.5%、中等学历患者27.1%、高学历患者占10.4%。在正常对照组中依次为26.4%、42.5%和31.1%。两组学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济:抑郁症组经济拮据者占46.9%、经济一般者占39.6%、经济富余者占13.5%。在正常对照组中依次为29.2%、41.5%和29.2%。两组经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九种体质的分布:在抑郁症组中,体质分布频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气郁质39.6%、气虚质19.8%、阳虚质18.8%、平和质5.2%、湿热质4.2%、血瘀质4.2%、痰湿质3.1%、特禀质3.1%、阴虚质2.1%。在正常对照组中,体质分布频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平和质53.8%、阳虚质10.4%、痰湿质8.5%、湿热质5.7%、血瘀质4.7%、特禀质4.7%、气郁质4.7%、气虚质3.8%、阴虚质3.8%。抑郁症组气郁、气虚型体质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平和体质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OR=1.044,95%CI 1.022.1.067,P0.001).低学历(OR=3.133,95%CI 1.565.6.270,P:0.001)及气郁型体质(OR=3.411,95%CI 1.808.6.437,P0.001).气虚型体质(OR:1.061,95%CI 1.229-6.791,P=0.015)为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而平和型体质为抑郁症的保护因素(OR= 0.252,95%CI 0.074-0.861,P=0.028).结论:高龄、低学历、拮据经济和气郁体质为抑郁症危险因素。气郁质、气虚质更容易患严重抑郁症。
[Abstract]:Objective :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type of depress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depression pati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 . Methods : In the period from April 2015 to January 2016 , 96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the patients in the depression group was 46.9 % , the vital essence was 4 . 8 % , the phlegm - wet mass was 4 . 5 % , the damp - heat quality was 4 . 7 % , the blood stasis was 4 . 7 % , the intrinsic quality was 4 . 7 % , the damp - heat quality was 4 . 7 % , the deficiency of qi deficiency was 3 . 8 % , the yin deficiency was 3 . 8 % . Age ( OR = 1.044 , 95 % CI 1.022 . 1.067 , P0.001 ) . Low education degree ( OR = 3.133 , 95 % CI 1.565.6 . 270 , P : 0.001 ) and qi stagnation type constitution ( OR = 3.411 , 95 % CI 1.808 . 6.437 , P0.001 ) . Qi deficiency type constitution ( OR : 1.061 , 95 % CI 1.229 - 6.791 , P = 0.015 ) was the risk factor of depression , while the level and type constitution wer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of depression ( OR = 0.252 , 95 % CI 0.074 - 0.861 , P = 0.028 ) . Conclusion : Old age , low educational background , economy and qi stagnation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 Qi depression and qi deficiency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severe depression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曦,李艳红,陈晓兰;30例抑郁症患者的P_(300)电位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2 艾丽,秦晓霞;抑郁症与自杀问题[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3期

3 卢胜利;光量子氧透射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现代康复;2000年06期

4 孔淑华;青春期抑郁症的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校医;2000年06期

5 万艳琼,谢斌,郑瞻培;抑郁症患者1年内再次住院的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3期

6 赵庆莲,李莲芳,王立伟,诸索宇;血管性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3期

7 闫立新,韦好儒,陈林庆;以反复呃逆为首发症状的抑郁症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年01期

8 郁缪宇;抑郁症的神经营养机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4期

9 李银霞,张淑兰,林桂梅;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康复指导[J];现代康复;2001年11期

10 张然;让抑郁症无处藏身[J];中国工商;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海京;李跃华;杨慧敏;肖爽;;抑郁症相关因素的归因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范振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咨询与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周东丰;孙学礼;张心保;赵贵芳;马崔;许毅;欧红霞;李惠春;李斌彬;;噻奈普汀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邹春玲;;96例老年住院荣军抑郁症调查[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5 魏道敏;汪厚根;;抑郁症与自杀关系的探讨[A];湖北省民政康复医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耿峰;李晓驷;郑东旭;周晓琴;谢雯;季益富;夏海涛;;抑郁症患者早年分离经历调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周翠粉;王世伟;;青少年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及防治[A];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培;;就诊于口腔科的抑郁症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芮晓东;;老年人首发抑郁症头颅影像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关于建立抑郁症科学防治体系的几点建议[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新德;知识分子高发抑郁症[N];长春日报;2005年

2 彭怀仁;归属感与抑郁症[N];光明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罗序文 实习生 周新宇;不可忽视的抑郁症[N];湖北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非尔;抑郁症“盯上”白领丽人[N];华夏时报;2004年

5 绿水;抑郁症与全身疾病[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6 吕斌;关注男性抑郁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广东 廖祖笙;给抑郁症患者真正的出路[N];中国信息报;2005年

8 陈福新;抑郁症青睐5种人[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刘共;话语太多可能是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唐艳英;更年期情绪低落警惕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芬;抑郁症外周血特异lncRNAs的筛选与验证[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米国琳;HTR3A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及其临床表型的关联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赵约翰;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钟静玫;替普瑞酮抵抗环境应激所致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曲姗姗;电针印堂、百会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及Rs-fMRI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凯明;抑郁症脑电信号的非线性研究与诊断模型构建[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7 魏强;抑郁症电抽搐治疗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陈玉明;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偏向[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佳佳;KIBRA基因多态性、社会心理因素及端粒在抑郁症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张永东;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抑制NF-κB-IL-6信号通路缓解长期避光诱发的小鼠抑郁样行为[D];山东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翠;媒介真实与现实世界的背离:国内报纸抑郁症患者形象再现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马洋洋;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隋丽娜;哈尔滨地区抑郁症患者就诊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刘欢欢;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闪闪;抑郁症患者发病进程中神经机制的探索[D];西南大学;2015年

6 李琳;抑郁症快感缺失亚型的脑功能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7 娄乐;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影响因素初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8 Verica Malinkova;中西医学对抑郁症治疗方式的对比研究及刘清国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刘楚;抑郁症静息态功能连接网络动态模式特征的脑磁图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王雅慧;柴胡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兼痰浊)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12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412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a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