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筋骨调衡”手法治疗CSA临床疗效及对后肌链生物力学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15:25

  本文关键词:“筋骨调衡”手法治疗CSA临床疗效及对后肌链生物力学效应研究 出处:《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筋骨调衡”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后表线肌肉链 生物力学效应


【摘要】: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CSA临床疗效,并从后肌链角度肌张力和姿势的对称性角度探讨“筋骨调衡”手法治疗CSA生物力学效应机制,为中医推拿手法临床评价系统提供科学根据,同时为“骨正筋柔”和“筋骨并重”中医理论提供现代医学客观依据。方法:采用RCT方法将60例CS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筋骨调衡”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一个疗程(10次);同时用Tbed床分别检测即刻和一疗程后后肌链角度肌张力和姿势对称性。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生物力学效应比较,以观察“筋骨调衡”手法对CSA患者症状、体征及功能评分、齿突寰椎轴线差值、齿突侧块间距差值、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后肌链角度肌张力和姿势对称性等相关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从而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效应。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都能改善相关症状、体征及功能;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筋骨调衡组在改善CSA患者临床症状等方面优于传统手法组。2.两组治疗前后RVA、LVA、BA的Vm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两组均能提高椎-基底动脉Vm;两组治疗前后RVA、LVA的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降低椎动脉RI;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筋骨调衡组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齿突寰椎轴线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比较,筋骨调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筋骨调衡组能够缩小上述相关指标差值,而传统手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传统手法组未能调整上述相关指标差值;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筋骨调衡组在调整寰枢关节结构异常方面优于传统手法组。4.一个疗程后,筋骨调衡组总有效率为90.3%,传统手法组总有效率为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筋骨调衡组治疗期疗效优于传统手法组;3个月随访期后,筋骨调衡组总有效率为83.3%,传统手法组总有效率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筋骨调衡组远期疗效优于传统手法组。5.一次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角度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未能调整上述指标;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调整后肌链角度肌张力方面相当。两组治疗前后头颈段及整体姿势对称性差值比较,筋骨调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筋骨调衡组能够调整姿势对称性,而传统手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照组未能调整上述指标;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骨调衡组在改善头颈段及整体姿势对称性方面优于传统手法组。6.一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角度肌张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下调上述指标;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调整后表线肌肉链角度肌张力方面相当。两组治疗前后头颈段姿势对称性差值比较,筋骨调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筋骨调衡组能够调整头颈段姿势对称性,而传统手法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传统手法组组未能调整上述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整体姿势对称性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都能调整上述指标;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筋骨调衡组在改善头颈段及整体姿势对称性方面优于传统手法组。7.一个疗程后,后表线肌肉链角度肌张力与CSA患者症状体征学评分两组指标的差值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成正相关(P0.05)。结论:1.“筋骨调衡”手法能有效改善CSA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且随访期疗效稳定;2.“筋骨调衡”手法能有效改善CSA患者寰枢关节错缝椎体的位移及椎-基底动脉血流供应,说明该手法能改善颈椎力线、增加椎管有效容积,改善头部供血不足,这可能是其效优的作用机制之一;3.“筋骨调衡”手法能有效调整CSA患者后肌链角度肌张力及姿势对称性,为中医“骨正筋柔”理论和“筋骨并重”临床治疗模式提供现代医学客观依据;
[Abstract]:Objective :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 muscle and bone "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SA in the treatment of CSA biomechanical effect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 )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 P0.05 )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 )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 ) . It may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mechanism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 volume of the vertebral canal , improve the effective volume of the vertebral canal and improve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head .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龙;手法治疗颈性头痛2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年03期

2 薛军,赵颖林,赵军;手法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症22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4期

3 陶道洲;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100例[J];按摩与导引;2002年06期

4 贺金龙;蒋小建;刘建红;刘德玉;;中药醋拌热敷加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J];国医论坛;2007年05期

5 周明浩;郑玉文;;手法治疗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44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年02期

6 陈立五;;手法治疗闪髋症18例临床报告[J];骨伤科通讯;1985年02期

7 陈天才;手法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J];四川中医;1989年04期

8 白玉龙;手法治疗的有效性[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4年01期

9 庞振,李巍薇,庞春燕;牵展收手法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J];黑龙江中医药;1995年03期

10 石英林;手法治疗急性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68例[J];按摩与导引;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世刚;张小华;;手法治疗颈性头痛的体会[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陈镇荣;黄奕标;林绵辉;;髌周软组织损伤的手法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钟良科;;手法治疗聋哑[A];2005全国首届壮医药学术会议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林建强;;牵引下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苑子乐;谭焕芹;;手法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症210例[A];全国脊诊整脊医学第三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脊诊整脊杰出专家表彰大会会议专刊[C];2007年

6 张新建;禹顺安;;针刀配合疼痛液及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A];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彭小三;吴绪平;;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A];全国第三届针刀治疗膝关节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张文映;;手法治疗小儿夏月高热综合症[A];第四届全国推拿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1995年

9 肖少华;柯志钢;刘敏;;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主题报告、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王平;杨光;穆刚;张君涛;;辨证选用活血舒筋手法治疗肩凝症的临床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立武;手法治疗青少年重症落枕[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2 孙树椿名医传承工作站 齐越峰 于栋 张淳 赵国东;松正结合 手法治疗颈椎性类冠心病[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记者 梁景华;让腰椎患者站起来[N];通化日报;2006年

4 孙树椿名医传承工作站 罗杰 于栋 赵国东;手法治疗外伤性尾骨痛[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西安市中医医院 赵颖林;手法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症[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6 ;一次性剥脱手法治疗肩周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李玉花;宫廷正骨重点保护[N];健康报;2007年

8 王洁伟;颈硬膜外腔滴注加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9 孙树椿名医传承工作站 陈兆军 王庆甫 季元;“三结合”诊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10 广西 副医师 林中;手法治疗胆绞痛[N];家庭医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叶勇;“筋骨调衡”手法治疗CSA临床疗效及对后肌链生物力学效应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余志勇;早期膝骨关节炎的六步手法治疗及步态分析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3 王伟军;MMPs抑制剂和手法治疗对大鼠腰椎间盘组织退变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常亮;菱形阻滞结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王先立;中药口服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李家东;骶尾手法治疗骶尾痛的规范化及临床疗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通拉嘎;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杨彬;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手法治疗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段邦;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王晨曦;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法治疗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杜妤;温养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凌云;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姜青松;中药直肠给药对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增效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14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414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1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