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阴阳五行学说探讨自噬对于脂质代谢内稳态的调节
本文关键词:基于阴阳五行学说探讨自噬对于脂质代谢内稳态的调节 出处:《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自噬对于脂质代谢内稳态的调节分属两个理论体系。脂质合成与脂质分解作为脂质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及相互转化的关系,与中医阴阳平衡的理论相一致。脂质合成与脂质分解之间的相互平衡共同调节着机体脂质稳态。在自噬与脂质代谢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已经有研究证实自噬以"噬脂"促进脂质的分解,又通过某种途径参与脂质合成。同时,脂质沉积抑制自噬水平的高低。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五行学说解释为:自噬"生"脂质合成"、"自噬"生"脂质分解"、"脂质合成"侮"自噬"。运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探讨脂质代谢及自噬对于脂质代谢的调节关系具有颇为特殊的意义,将为进一步探究其科学内涵提供启示。
[Abstract]: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 of TCM and the regulation of autophagy on the homeostasis of lipid metabolism belong to two theoretical systems. Lipid synthesis and lipid decomposi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ipid metabolism have opposite constrai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tual use of roots and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The balance between lipid synthesis and lipid decomposition regulates lipid homeostasis.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ophagy and lipid metabolism. Autophagy has been shown to promote lipid decomposition by "phagocytosis" and to participate in lipid synthesis in some way.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pid deposition and autophagy was explained by five elements theory: autophagy "lipids synthesis" and "autophagy" born "lipid decomposition". "Lipid synthesis" insults "autophagy". It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pid metabolism and autophagy by using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will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further exploring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作者单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中医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痰瘀论治"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辽宁省中医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02834)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020394)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LR2015041) 辽宁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0162000000)
【分类号】:R226
【正文快照】: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具有对立统一辨证观念的古代哲学理论。阴阳是中医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之一[1],阴阳平衡理论与脂质代谢分属于两个理论体系,但笔者认为脂质代谢过程中的脂质合成与脂质分解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等关系,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阴阳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五)[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06期
2 吴越文 ,廖宇峰;试论阴阳五行学说的批判和继承问题[J];新中医;1972年04期
3 车离;;略论《内经》的哲学基础(上)——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内容及局限[J];中医药学报;1978年02期
4 王桂林;学习《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的心得[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5 徐鸿文;李庆升;;第二讲 阴阳五行学说[J];山东中医杂志;1982年02期
6 祝长坦;祝大中;;祖国医学引入阴阳五行学说的时间及其意义的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7 董芷馨;从生态系统看中医阴阳五行学说[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8 ;养生之食,莫过于蒸——阴阳五行学说[J];养生月刊;2008年09期
9 陈蓉蓉,魏睦森;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再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0年08期
10 许广里,安彤,宋泽新;阴阳五行学说的存在形式[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高思华;孙天胜;;论阴阳五行学说[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2 郭建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地图观[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秋锐;;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数学模型[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贾成祥;;阴阳五行学说的集成与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肖党生;杨云梅;余国友;;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在细胞中的物质探讨[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老年病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6 刘志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中医药的科学研究[C];2007年
7 周振东;田祥喜;孙瑞松;;浅论李时珍对阴阳五行说的继承与发展[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金香兰;;论《内经》的人生论治理论[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从“阴阳五行学说”看中医汲新能力[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2 孟凯韬 西北大学哲理数学研究所;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3 彭果然;究竟该怎样看待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昊雯;《内经》饮食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7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42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