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机制及新风胶囊对其干预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血小板微粒 细胞因子 新风胶囊 出处:《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1目的本研究分别从临床与动物实验两个方面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细胞因子及相关实验指标的变化,评价新风胶囊(Xinfeng Capsule,XFC)对其的影响,探讨XFC干预PMPs表达的作用机制。2方法2.1实验研究将7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模型对照(Model control,MC)组、新风胶囊高剂量(Xinfeng Capsule High Dose,XFCH)组、新风胶囊中剂量(Xinfeng Capsule Medium Dose,XFCM)组、新风胶囊低剂量(Xinfeng Capsule Low Dose,XFCL)组、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组,每组12只。MC、XFCL、XFCM、XFCH、MTX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均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ml致炎,复制佐剂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的模型。致炎后第19天开始灌胃给药,剂量按照各种实验动物间单位体表面积的用药量相等的原则进行药物换算,连续给药30天。观察各组大鼠足趾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rthritis index,AI),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水平,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PMP标志物CD61、CD41双阳性的表达情况,超微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足趾关节滑膜组织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各组大鼠腹主动脉中PI3K及AKT的表达变化及XFC对以上指标的影响。2.2临床研究所选60例RA患者均来自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安徽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的住院病人,且符合1987年ACR修订的RA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R提出的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指导原则》。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组为XFC组、MTX组、MTX+XFC组各20例。另设2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基础生化指标及血常规,ELISA检测血清IL-1、IL-4、IL-6、IL-10、TNF-α、VEGF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PMPs标志物CD61、CD41双阳性的表达情况,问卷量表的方法来观察RA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及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变,观察XFC对RA患者的疗效、PMPs及细胞因子水平等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3结果3.1实验研究结果3.1.1 AA大鼠体质量、足趾肿胀度和AI变化及XFC对其影响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足跖肿胀度及A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致炎后第19日给药,与NC组比较,MC、XFCL、XFCM、XFCH、MTX组大鼠足趾肿胀度和AI均显著升高(P0.01),MC组与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连续给药30天后,与NC组比较,MC组与各治疗组大鼠足趾肿胀度和AI仍升高,体重降低,(P0.01或P0.05);与MC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和AI明显降低,体重增加,(P0.05或P0.01);与MTX组相比,XFCM组体量有所增加,足趾肿胀度与AI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2 AA大鼠关节病理形态学变化及XFC对其影响光镜下观察各组AA大鼠的足趾关节HE染色病理切片:NC组大鼠的滑膜组织结构清晰,未见增生、突起,无炎细胞浸润,细胞排列规则,分层较少,关节软骨及骨结构完整;MC组大鼠关节滑膜中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的滑膜组织增生及滑膜血管翳形成,滑膜衬细胞分层增多,关节面模糊,部分关节软骨表面毛糙或缺如;XFCM组大鼠关节滑膜、血管壁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滑膜组织结构较MC明显改善,增生程度减轻,关节面较规整;与XFCM组比较,MTX组大鼠关节滑膜衬细胞增厚,部分关节软骨可见血管翳形成,关节面欠规整;XFCL和XFCH组大鼠关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于滑膜及其周围组织,滑膜血管翳增生,滑膜衬细胞增厚,关节面较模糊,有关节软骨及骨破坏。3.1.3 AA大鼠血清PMPs阳性表达率的变化及XFC对其影响与NC组比较,MC、MTX、XFCL、XFCH组PMPs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XFCM组PMPs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C组比较,MTX、XFCL、XFCM、XFCH组PMPs均显著下降(P0.01);与MTX组比较,XFCM组PMPs降低(P0.05),而XFCL、XFCH组无统计学差异。3.1.4 AA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VEGF水平的变化及XFC对其影响与NC组比较,MC、XFCL、XFCH、MTX组IL-6、VEGF均明显升高、IL-10明显降低(P0.01),XFCM组IL-6升高、IL-10降低(P0.01),VEGF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C组相比,XFCL、XFCM、XFCH、MTX组IL-6、VEGF明显降低、IL-10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MTX组比较,XFCM组VEGF明显降低(P0.05)。3.1.5 AA大鼠腹主动脉组织PI3K、AKT的表达变化及XFC的影响在大鼠腹主动脉组织中,与NC组比较,MC、MTX、XFCL、XFCM、XFCH组PI3K、AKT均明显上升(P0.01);与MC组比较,MTX、XFCL、XFCM、XFCH组PI3K、AKT均明显降低(P0.01);与MTX组比较,XFCL、XFCM、XFCH组PI3K明显上升(P0.01),AKT升高(P0.01或P0.05)。3.1.6 AA大鼠PLT超微结构变化及XFC对其影响电镜下可见:NC组血小板呈椭圆形、表面光滑,伪足少见,胞质内可见散在的α颗粒、线粒体及囊泡状开放的管道系统;MC组血小板伸出伪足,部分脱落形成囊泡状PMPs,胞质结构明显损伤,胞质内α颗粒、线粒体减少;MTX组血小板伪足突起较MC组减少,α颗粒、线粒体较MC组增多,部分胖胀、空泡样变;XFCL组血小板有较多伪足突起,α颗粒、线粒体较MC组增多,较MTX组减少,部分肿胀、空泡样变;XFCM组血小板无伪足,基本保存椭圆形结构,α颗粒、线粒体明显较MTX组增多,少数空泡化;XFCH组血小板有少许伪足突起,α颗粒、线粒体明显增多。3.2临床研究结果3.2.1 RA患者PMPs、细胞因子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共检测20例NC组及60例RA组的PMPs阳性表达率、IL-1、IL-4、IL-6、IL-10、TNF-α、VEGF水平,与NC组比较,RA组的PMPs、IL-1、IL-6、TNF-α、VEGF水平均有明显升高,IL-4和IL-10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PMPs与IL-1、IL-6、TNF-α、VEGF呈正相关,与IL4、IL-10呈负相关。3.2.2 RA患者PMPs、细胞因子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相关性分析显示,PMPs与ESR、CRP、PLT均呈正相关,IL-1、TNF-α与ESR呈正相关,IL-6、VEGF与CRP呈正相关;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与PMPs、IL-1、IL-6、TNF-α均呈正相关与IL-4呈负相关(P0.05或P0.01);关节肿胀与IL-10呈负相关,晨僵与PMPs、IL-1、IL-6、呈正相关;生活质量总积分与PMPs、IL-1、TNF-α呈正相关(P0.05);DAS28与PMPs、IL-1、IL-6、TNF-α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3.2.3三组病例临床疗效比较ACR20/50/70卡方检验P值0.05,说明三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由表中的数值可以看出,MTX+XFC组的疗效要略优于MTX组和XFC组。3.2.4三组RA病例治疗前后PMPs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与治疗前相比,三组药物治疗后PMPs、IL-1、IL-6、TNF-α、VEGF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IL-4、IL-10显著升高(P0.05或P0.01);治疗后,与MTX组相比,MTX+XFC组PMPs、IL-6、TNF-α降低(P0.01);IL-4、IL-10升高(P0.05或(P0.01),XFC组IL-1、VEGF有所升高(P0.05或P0.01)。3.2.5三组RA病例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比较,三组药物治疗后ESR、CRP、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中医症候体征积分各项及总积分、生活质量积分各项、HAQ、DAS28、SAS、SDS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与MTX组比较,MTX+XFC组CRP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少气懒言、食欲减退明显改善(P0.05),AQT、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健康自我认识能力均有所改善(P0.05或P0.01),HAQ、DAS28、SDS明显降低(P0.05),XFC组少气懒言、食欲减退降低(P0.05)。4结论4.1 AA大鼠会出现体质量下降以及类似RA的关节炎症的表现和病理结构,而XFC能改善大鼠的关节炎症表现及滑膜的病理结构,降低滑膜炎症,抑制血管翳增生,且对大鼠生长无不良影响。4.2 AA大鼠体内确实存在PMPs的释放和PLT活化,而XFC能抑制AA大鼠体内PMPs的释放和PLT活化,且中剂量的XFC作用优于MTX。4.3 AA大鼠体内存在促炎因子和血管活性因子的升高以及抑炎因子的降低,而XFC可以通过平衡细胞因子网络发挥抑制炎症发应和滑膜血管新生的作用,且中剂量XFC的效果更加明显。4.4 AA大鼠体内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的上调,而XFC可以有效的调节AA大鼠腹主动脉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水平,且作用优于MTX。4.5 PMPs可通过促进关节滑膜炎症反应以及滑膜血管翳的形成,从而在R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4.6 XFC可通过下调PI3K/Akt通路,降低PMPs阳性表达率,维持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从而改善RA滑膜炎症和血管翳增生,达到治疗RA的目的。4.7 RA患者体内存在PMPs的释放,其中促炎因子和血管活性因子的升高以及抑炎因子的降低与PMPs的释放有关。4.8 PMPs与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及关节症状呈正比。4.9 XFC能显著抑制RA患者体内PMPs的释放。4.10 XFC能够显著提高RA患者外周血中抑炎因子,降低促炎因子和血管活性因子的表达。4.11 XFC能明显缓解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改善局部和全身症状、生活质量以及精神状态;且在改善少气懒言、食欲减退方面优于MTX。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江;以咳嗽为首发症状的类风湿关节炎一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2 陆丽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激素撤减期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24期
3 艾脉兴,曾小峰;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14期
4 田新平,林星,余建华,费贵军,唐福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4期
5 冯梅,段怀玉;以类风湿肺为首发表现的类风湿关节炎一例[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5期
6 王金铠,孙丽霞,颉玉欣,赵柱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5期
7 王天,刘复强,唐福林,吴轶苹,叶进,崔晶,杨磊,杨光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测定[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6期
8 劳惠兰 ,余有志;综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8期
9 Alan J Silman,张文;评论:基因或环境是否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2年04期
10 李景怡,方勇飞,王勇;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兴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2 张艳敏;姜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间质性肺病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滕玉芬;刘晖;库尔班江;刘芳;武丽君;;几种实验室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中的评估[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孙晓云;蔡莉萨;王怀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贫血的临床分析[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李芳;李小峰;胡学芳;王小霞;许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及意义的探讨[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武丽君;滕玉芬;阿迪娜;;新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部受累初探[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陈海英;顾光;魏平;李薇;王俊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首次确诊时应用慢作用药治疗现状分析[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8 陈仁利;苏茵;栗占国;;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9 冯兴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思考[A];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刘喜德;张全禄;刘风云;;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医学会2007年风湿病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天舒;类风湿关节炎有望从源头治起[N];健康报;2008年
2 记者 韩璐 吴刚;近八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首诊“进错门”[N];健康报;2010年
3 记者 韩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四成多被误诊[N];健康报;2011年
4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要自行选药[N];保健时报;2004年
5 黄冈市康泰医院中医针灸科主治医师 赵俊;类风湿关节炎的饮食疗法[N];黄冈日报;2005年
6 提莲英;治类风湿关节炎技术创新[N];健康报;2002年
7 上海光华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倪立青;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要不要“忌口”[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8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 吴东海;类风湿关节炎可以早期诊断[N];保健时报;2007年
9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 张英泽;类风湿关节炎是种慢性消耗病[N];保健时报;2007年
10 田静;类风湿关节炎能根治吗?[N];大众卫生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锐;预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TNF-α拮抗剂治疗反应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王芳;HNP-1诱导pDC细胞活化机制以及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3 王冰;IL-34调控FLS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4 马丽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制和相关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孙莉萍;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与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孙建;河南省漯河地区中老年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D];郑州大学;2013年
7 刘玮;中国汉族人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王勇;马玉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贫血的经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9 李萍;调节性T细胞异常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黄绣媚(Wong Sau Mui);汪悦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与用药特色分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静;雌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croRNAs表达的影响[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孙凤艳;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白介素-21在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牟方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巧灵;关节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的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刘韦;小分子SYK抑制化合物HL131078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6 邓龙飞;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研究威灵仙总皂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陈本露;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云萍;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周期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及其对外周血GITRL表达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李希明;炎性因子IL-17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糖蛋白的调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朱凯;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与IRF5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及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54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55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