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头针为主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本文选题: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切入点:方氏头针 出处:《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kinetic disorder, ADHD)亦称小儿多动症、儿童多动症(hyperkinetic disorder),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障碍,多发生于儿童时期,若控制不当,亦会影响到患儿的青少年时期以至于成年时期。本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障碍(与年龄段无相关性),无法对一事物保持持久注意力,有活跃过度及多发冲动行为等,同时该病还伴有多种心理问题如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情绪障碍及学习障碍等。关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目前医学界仍无明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有关联,认为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多发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疾病,常与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因素等有关,由于诊疗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本病的普及意识慢慢增强,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英国儿童的患病率约为1%,荷兰的患病率约为5%-20%,美国的患病率约为3%-5%,日本的患病率约为4%,而根据我国报告显示学龄儿童的患病率约为1.3%-13.4%。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发生于6-7岁,并约有70%的患儿会发展至青春期,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直至成年仍未恢复,因此若不及时医治,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甚至以后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因此得到了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对于本病的积极研究也在逐渐开展。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口服药物与心理干预、行为锻炼为主,但这些疗法均存在一定的弊端,针刺疗法在本病的治疗方面有着不错的临床效果,逐渐为临床工作者所熟悉及应用,研究的范围与深度亦逐渐扩大。中医治疗讲究的是辨证分型论治,其根据不同患儿的情况制定出各异的临床治疗方法,应用中医方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报导不断增多,但其经验尚处于初级阶段,多为病例报导内容,对本病的临床机理分析及治疗尚偏于较肤浅的阶段,故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本病是涉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疾病,其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原因亦较复杂,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综合的治疗,方能取得较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针刺疗法在改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临床症状有其优势的一面,故需要继续发扬光大。方氏头针疗法以改善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要的临床治疗特色,临床治疗上根据头部分区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对应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临床治疗上更加贴合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方向,因此在本研究中选用方氏头针疗法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进行治疗,以期验证方氏头针疗法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初步探寻方氏头针疗法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的作用机制。目的:在本研究试验中,采取的是严格的随机对照法,旨在比较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西药利他林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以及观察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和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同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并分析方氏头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试验纳入的是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香港复康矫形中心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共计60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其舌脉象辨证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证型,然后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中,而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方氏头针疗法及口服西药利他林,并根据其临床证型的不同,同时配合不同的体针疗法治疗,而对照组则仅予以口服利他林,6岁以上儿童一次5 mg,一日2次,早餐或午餐前服用;按需每周递增5-10 mg,一日不超过40mg。以3个月为1个疗程。针刺每周作5天治疗,每周休息周六和周日2天,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研究开始之前及第1、2个疗程结束之后对患儿家长进行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调查,来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的观察指标,同时亦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中所制定的临床疗效标准及Conners父母问卷结果进行临床疗效的判定。结果:2组患儿纳入研究之时,各组的基线资料(性别构成、年龄比例、病程组成、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SNAP-IV量表评分及瑞文联合型CRT智力测验评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是具有可比性。在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分别再次对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进行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经过治疗后,组内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的治疗针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再次对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进行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组内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针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在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之后,分别对SNAP-IV量表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亦可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利他林口服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纯应用口服利他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再次对SNAP-Ⅳ量表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而通过统计学分析:组内对比SNAP-Ⅳ量表评分均有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SNAP-Ⅳ量表评价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针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在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之后,对瑞文联合型CRT智力测验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亦可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以认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纯应用口服利他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再次对瑞文联合型CRT智力测验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而通过统计学分析:组内对比CRT智力测验评分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CRT智力测验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针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总的疗程结束之后,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u=2.50,P=0.01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结论:经过本试验的研究,治疗组的总体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改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使其回归正常生活与学习,而且方氏头针操作简便,安全性有保证,在本临床实验进行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而且本病的故患儿对本实验治疗方案依从性好,故方氏头针疗法是一种可以应用于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的有效治疗方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Legget;马方氏综合征主动脉根并发症:低危险型的确定[J];医学信息;1996年12期
2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王一雄;台湾方氏根在云霄阳下[N];闽南日报;2008年
2 陈勇 冯志坚 周文理;方氏父子的教育情结[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本报特派巴黎记者 刘志华、窦丰昌;“欧洲画家没人不知道方氏”[N];广州日报;2006年
4 新华社记者 龙文彬;治安协管员保护“地下妓院”[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丽虹;“现代商居文化”书写厚街传奇[N];深圳特区报;2010年
6 ;土地龛与财神龛[N];中华建筑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慧雯(Tse Wai Man Lucy);方氏头针为主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娟;方人杰《庄骚读本》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艳艳;明末清初桐城桂林方氏诗韵考[D];安徽大学;2015年
3 丁超睿;清代科举家族桐城方氏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聂倩;桐城方氏家族女性诗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5 史哲文;论方东树的唐诗观[D];华侨大学;2014年
6 张家波;明清之际桐城桂林方氏文学世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章顺利;明清之际桐城桂林方氏文学世家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91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59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