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大鼠下丘脑C型利钠肽受体的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针刺 切入点:焦虑模型大鼠 出处:《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本课题在前期本研究组证实针刺抗焦虑及其对中枢C型利钠肽受体(natriuretic peptide receptor B, NPR-B)表达水平有下调作用的基础上,应用神经化学激动剂激活中枢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alam us, PVN)的C型利钠肽受体,观察NPR-B激活是否可以阻断针刺对焦虑模型大鼠焦虑行为和HPA轴的调节作用,反证下丘脑NPR-B受体是否参与了针刺抗焦虑作用,拟为临床运用针刺治疗焦虑障碍再提供部分科学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SD (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驯化一周后测量体重,剔除体重不合要求的大鼠,运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将经过筛选后的大鼠按照其行为学随机分为6组,将其中三组合并为手术组,即空白(1组)、模型(1组)、针刺(1组)、手术(3组);随后空白、模型、针刺三组继续驯养一周,同时对手术组进行侧脑室埋管手术,即采用脑立体定位仪,根据PaXinos和Watson大鼠脑定位图谱将注射导管植入大鼠脑部特定位置,后加以固定,术后恢复一周,按其行为学将手术组再次分为3组,即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组(假注射组)、侧脑室注射NPR-B激动剂组(模药组)、侧脑室注射NPR-B激动剂针刺组(针药组)。其中模药组、针药组运用神经化学受体激活技术,即于侧脑室微量注射NPR-B激动剂CNP22 (2μg/2μl),假注射组则于侧脑室微量注射0.9%生理盐水2μl。同时参照改良后文献在15天的时间内随机安排7种刺激方法,建立不可预知的慢性情绪应激(CUS)焦虑模型。针刺组选用手针针刺方法,即选取大鼠单侧“内关”、“神门”穴进行针刺治疗,左右交替进行,隔日一次,每穴每次捻转0.5min,每5min捻针1次,行平补平泻手法,治疗30min,针刺治疗从造模开始至造模结束。造模结束后运用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 test, EPM)测试各组大鼠行为学,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NP)与其受体NPR-B,以及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的表达情况,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来检测血浆皮质酮(corticosterone, CORT)的水平。结果:1、行为学测试结果:(1)OT%值: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1),提示造模成功大鼠行为呈焦虑状态。针刺组OT%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提示针刺能够缓解焦虑症状。假注射组、模药组、针药组OT%值明显低于针刺组(P0.01),针药组OT%值与模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OE%值: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其他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2、下丘脑CNP、NPRB指标检测结果:(1)CNP: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假注射组、模药组、针药组下丘脑CNP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下丘脑CNP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均P0.01);模药组与针药组下丘脑CNP平均光密度较假注射组均呈明显增高趋势,但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针药组与模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 NPR-B:与空白组相比,除针刺组外其余各组下丘脑NPR-B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较模型组则显著降低(P0.01);与假注射组比,模药组、针药组下丘脑NPR-B表达呈显著升高趋势,但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针药组低于模药组,但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3、HPA轴相关指标检测结果:(1)下丘脑CRH:模型组、假注射组、模药组、针药组下丘脑CRH水平均较空白组均明显增高(P0.05),针刺组相比模型组降低明显(P0.05);模药组、针药组较假注射组CRH均有升高,且针药组升高明显(P0.05)。(2)血浆CORT:模型组、模药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针药组较模药组有所降低,但未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针刺治疗焦虑障碍效应明显,其作用可能与调节下丘脑CNP及其受体,抑制HPA轴的活性有关,CNP-HPA轴可能为针刺治疗焦虑障碍的又一重要作用途径。2、下丘脑室旁核NPR-B受体激动剂能够削弱针刺的抗焦虑效应,同时影响针刺对HPA轴的调节作用,进而证实中枢下丘脑室旁核NPR-B可能是针刺发挥抗焦虑效应的关键环节之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静;刘玉祁;李春华;苑鸿雯;张鹏;林驰;辛思源;郭峥嵘;马良宵;朱江;;关于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影响的探讨[J];中国针灸;2013年04期
2 傅德元;;谈针刺得气[J];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12期
3 王水清;促进针刺得气的一些方法与体会[J];中国医刊;2000年10期
4 张海杰;针刺与得气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函授通讯;2000年06期
5 杨晓桦;针刺治疗眼病体会[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年02期
6 潘光辉,田莉娅;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37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08期
7 廉治军,曲燕;王耀斌教授针刺经验辑略[J];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8 周立志,赵大贵,彭力;针刺致声音嘶哑之管见[J];上海针灸杂志;2005年01期
9 潘永清;;针刺治疗郁证的临床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7年01期
10 由克举;;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8例[J];河南中医;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虹;;有感于针刺“得气”——王毅刚老师经验[A];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荣英;李泳庭;;针刺得气在痛症中的应用[A];2006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针药结合论坛[C];2006年
3 邢方印;张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刺治疗[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陈秀荣;;针刺的护理[A];河南省科普、五官、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5 梁粤;皮敏;;针刺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育红;;针刺戒烟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金钰红;金钰钧;;矩阵针刺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8 邝伟川;;分期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的研究[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陈述荣;;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延东;崔秋红;于桂芬;;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程莘农院士名医工作室 杨金生 王莹莹 程凯 王宏才 朱兵;三要得气至上[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良登;针刺头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针刺对乳腺组织影像和血流动力有影响[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刘俊岭;专家认为针灸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头部围针治中风失语症[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针刺治疗肩周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调卫健脑针法治失眠[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乐微;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认知功能改善的中枢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刘西通;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腧穴配伍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詹益能;分期针刺治疗贝尔氏麻痹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李晓U,
本文编号:1700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70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