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湖南省四所中学青少年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电针百会、印堂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9 08:11

  本文选题:青少年 切入点:网络成瘾 出处:《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湖南省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比发达地区与偏远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率的地区差异性,为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及学校、社区等,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教育工作中提供参考。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客观观察电针百会、印堂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的疗效,探索电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临床应用,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增添新的证据和思路,为临床提供一种易行、安全、有效,青少年及其家长乐于接受的干预措施。方法:1.调查分析运用现状研究方法,于2015年7月~2015年8月采用非随机调查方法在湖南省长沙地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地区各选取两所非重点中学,再用抽签法从四所学校中随机抽取共16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以自编《青少年网络成瘾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网络使用情况,以及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形成网络过度使用诊断问卷条目。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并参照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将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符合该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80例青少年网络成瘾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对照组,每组40例,通过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40天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For Internet Addiction,YDQ)、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修订版(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11)、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来观察疗效。结果:1.调查分析共回收736份问卷,回收率96.13%,其中有效问卷721份;完成预期120.16%。1.1研究的一般情况男生375名(52.01%)、女生346名(47.99%),年龄13-17岁,平均(15.0±1.2)岁;发达地区367名(50.90%),偏远地区354名(49.10%);初一47名(6.5%)初二240(33.28%)、初三117名(16.22%)、高一130名(18.03%)、高二128名(17.75%)、高三59名(8.18%);有420名(59.74%)的父亲及366名(52.06%)的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家庭月收入1万元有192人,占26.63%,1万~5千元有450人,占62.41%,5千元以下有79人,占10.95%。1.2网络使用情况第一次上网年龄小于8岁的有113人(15.67%),41.02%的青少年在网吧上网,11.23%的青少年会逃课或者牺牲晚上睡觉的时间上网,46.65%的青少年上网是为了玩游戏。1.3网络成瘾情况共有63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检出率8.73%(其中男生52名,占82.53%、女生11名,占17.46%);发达地区40名,10.98%;偏远地区23名,6.49%;发达地区与偏远地区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4成瘾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地域、父母对其上网的态度、家庭经济状况、开始上网年龄、每周上网次数、每周上网次数、每次上网的时间、上网的地点等变量进入回归方程,X2=397.353,P=0.000。2.临床研究治疗40天后,电针组YDQ评分、中医症候积分、SDS评分、SAS评分、BIS-11评分,CG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类比量表改变都较明显,两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血肿、晕针等不良事件。结论:1.调查分析网络成瘾发达地区检出率明显高于偏远地区,网络成瘾状况在青少年中检出率高;网络游戏成瘾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形式;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因素可能是:性别、父母对其上网的态度、开始上网年龄、每周上网次数、每周上网次数、每次上网的时间、上网的地点,应针对多方面的相关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2.临床研究电针百会、印堂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能够明显改善其网络成瘾的程度、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减少其冲动的行为,值得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对于一部分疗效欠佳的青少年,与网龄、家庭情况、严重程度等是否存在相关性,还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淑玲;计算机的应用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与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2年08期

2 金木;;青少年切莫吞云吐雾[J];贵州体育科技;1992年02期

3 杨式芹,赵莉莱,范新宇;二例青少年同性恋的心理问题探讨[J];中国校医;1997年05期

4 何安明;惠秋平;齐原;郑世通;;青少年手机使用状况及对其价值观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年01期

5 彭元槐;范光;黄超群;;创建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4年03期

6 张云鑫;青少年为何与“早恋”共舞[J];心理与健康;2002年07期

7 谷荣华,蔡继业;青少年性健康与性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5年04期

8 张维蔚;周丽;袁碧涛;陈青山;;深圳市青少年上网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4期

9 王德民;张延赤;;浅谈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综合治疗[J];中国医疗前沿;2007年23期

10 何航飞;陈晓华;;青少年体能下降原因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防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马瑜;;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王海;;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区域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优化运作的实践研究》情报综述[A];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2012年

4 尚帅利;;从家庭教育看青少年网络成瘾[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卫红梅;;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6 许世桐;;爱祖国 立大志 求真知 做真人——与青少年朋友谈学陶参与教改[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姚建兰;;科技辅导员有效地开展科技活动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作用[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8 王晓刚;杜李琴;;西部地区青少年学生抑郁障碍的现状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梅红祥;唐克祥;宗丽香;;青少年科技教育浅析[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6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内容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吴培超;;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研究及其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海燕 记者 龚志伟;绵阳质量技监局荣获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N];中国质量报;2006年

2 李领邋刘婷;我市“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正式启动[N];商洛日报;2007年

3 张剑雯;两岸五地青少年关注山西环保[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4 李如一;青少年活动中心:首府孩子成长的乐园[N];伊犁日报(汉);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N];阿坝日报;2007年

6 共青团中卫市委员会 沙曼曼;当前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N];中卫日报;2008年

7 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 刘林波;全国青少年车模赛在我市举行[N];深圳商报;2009年

8 记者 柴葳;超九成青少年认为参与公益是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通讯员 吴福全;青少年创新之花绽放羊城[N];大众科技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薛庆元 通讯员 吴琪明 赵忠 时猛;为青少年撑起一片蓝天[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罗春燕;上海市青少年课余屏前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江小小;中国城市儿童青少年闲暇静态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孔垂辉;青少年非接触式体型二维测量与评价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4 李海燕;上海市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邹志春;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6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房蕊;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郑思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荫;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青少年网络沉溺[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2 刘春来;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建华;国家营养监测项目福州监测点儿童青少年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庞振昱;崇安区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马春莹;我国青少年消费观的伦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6 金双英;杭州市青少年出境游学市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7 吴志璇;消费文化语境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洲;手机网络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9 罗维;开放体校作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蒋少晨;四川省青少年业余运动员的培养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725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725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4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