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伯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临床研究
本文选题:金伯华 + 金氏针法要论 ; 参考:《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是本学生跟师金伯华教授学习三年来,对金老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较系统的学习总结。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金伯华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金伯华教授学术思想概述、金伯华教授诊疗经验、金氏华佗夹脊督脉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研究。1金伯华教授学术渊源金伯华教授学术思想形成,主要包括(1)参军学医,抗美援朝:华北军政大学白求恩医校学习和朝鲜战场战伤抢救,打下了坚实的西医基础;(2)中医之路,名家熏陶:通过第二中医门诊部和北京中医医院学习工作,吸取内科名家武阴南、方鸣谦、周国璋及金针王乐亭、贺普仁、夏寿人等针灸名家学术精华;(3)精研典籍,风格独特:通过中医经典大专班和四部经典著作研究班学习,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针灸大成》等中医典籍,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针、灸、药并用的临床诊疗思路和金氏针法操作技法。(4)中西结合,攻克疑难:主持北京市科委"八五攻关规划——中药研制'追风速'注射液穴位注射及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取得国家专利。项目研究报告、学术论文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奖"及世界传统医学"生命力杯"奖。(5)仁心仁术,桃李天下:传授弟子,谆谆教导,先后培养金氏入门学术弟子30余人,分布于世界各地10余个国家,充当着中医传承、济世救人的骨干力量。2金伯华教授学术思想概述结合金老《金氏针灸临床精粹》、《金伯华痹症治验集》、《针坛巾帼金伯华》等专著,根据金伯华教授针灸方要理论及临床跟师所得,深化和升华金老学术观点,创新性的总结提出由:"病多气郁、治病求本","诊法独到、观察入微","以调为要、心肾为纲","针药并用、相得益彰","善用单穴、手针治痛","发扬刺法、自成一家","重视瘀血、长于刺络"等七方面要素组成的"金氏针法要论"。2.1在临证治疗中,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临证必谨守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之基本大法,治病必求其本。强调对疑难杂症须追根溯源,认为现代诸病内因七情所伤、外感六淫邪气,但因工作压力、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气郁致病为当今主要病机。2.2诊断方法独到,注重经络局部诊察,如中风病人,观舌下系带两侧血管变化,初步判断患者属于出血或者梗死;面瘫患者通过翳风穴压痛反应判断疾患轻重转归等。2.3主张凡病要重"调"——调理气机,调脏腑、调阴阳、调气血、调经络,使之达到阴阳平衡,才能治愈疾病。临床辨证重视心肾,"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脏六腑之大主;"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先天之本。善用内关、膻中、鸠尾调心神,肾俞、命门、太溪调理肾精。2.4重视针灸药结合,崇尚针药并用,孙思邈提出"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故是良医。"指出针灸科医师必须针灸中药协同治疗,临床用药做到理法方药,以六经辨证为主;针灸做到理法方穴,以经络辨证为主,针灸诸法多用。临床治疗胸痹、脱发、顽固性便秘等疗效显著。2.5擅长单穴治病,手针治痛,临床取穴,经验独到。临床常以曲池穴治疗胁痛、胃腹痛;攒竹治疗呃逆、急性腰痛;公孙治疗急性胃痛、脾虚头痛;太溪治疗咽干,肾虚头痛;手针足跟穴治疗跟痛症,及灵活应用下睛明等。2.6精研内经刺法,临床常用齐刺法、扬刺法、围刺法治疗寒湿痹阻病症,并独创了柳刺、齿轮刺、梅花刺等特殊刺法。针刺强调三度,即深度、角度、力度,临床常远端取穴,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使针感趋向于病痛部,改良烧山火法,治疗瘫痪麻痹、寒湿痹痛、四肢厥冷、脘腹寒痛等病证,操作简便。2.7结合古代针法和近代瘀血致病理论,临症擅长刺络放血,广泛应用于各类皮肤疾患,如丹毒、湿疹、痛风,还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头痛,面瘫、颈椎病等。3金伯华教授诊疗经验本研究将结合收集记录金伯华教授临床临证病案,根据"金氏针法要论"的学术思想,分析金老独特的诊疗方法,通过金老常用针灸处方的组成、功用,分析总结金伯华教授针灸处方用穴的辨证方法及针药并行的学术特点。以金老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偏瘫、面瘫、强直性脊柱炎、抑郁症、肥胖症等疑难杂症的宝贵经验入手,通过金老独特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典型病例分析,全面介绍金老诊疗经验。4金氏华佗夹脊督脉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研究在继承金伯华老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经验基础上,运用金氏华佗夹脊督脉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患者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明确该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患者的枕墙距、胸廓活动度、Schorber试验等,并以脊柱痛VAS评分标准、ASAS20、BASDAI指数等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经统计分析总结,疗效显著。通过对华佗夹脊穴古今文献分析及金老临床取穴,重新确立腧穴定位,将华佗夹脊穴定位为脊柱旁开0.5或1寸,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夹脊穴旁开1寸向内斜刺45°深刺法,针至病所,可为深刺夹脊穴治疗截瘫、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等疑难杂症,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取穴依据。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永霞;强直性脊柱炎误诊1例[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2 李军,陈列;手法配合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9例临床报导[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李朝晖,姜永庆;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0年12期
4 徐翠华;强直性脊柱炎12例误诊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5 宋伟东;女性强直性脊柱炎误诊一例[J];中国疗养医学;2000年01期
6 杨清锐,遇晓,张源潮;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J];山东医药;2001年09期
7 龚卫娟,范丽安;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1年01期
8 叶新生;三兄弟同患强直性脊柱炎报告[J];海南医学;2001年04期
9 潘建玲,于威,蒲米娜;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J];黑龙江医学;2001年08期
10 信素英,樊爱华,陈永汉;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源潮;杨清锐;遇晓;张春玲;陈立辉;;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马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健康教育[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沈友轩;周定华;王艳艳;柯瑶;王嫱;;强直性脊柱炎79例临床特点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潘文友;刘焱;刘华;;晚发强直性脊柱炎十例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张丽颖;刘朋;;晚发强直性脊柱炎八例临床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自强;方泽志;汪方记;;强直性脊柱炎证治附60例疗效观察[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卞曙晓;刘江涛;勾丽;刘兴中;;强直性脊柱炎的早诊断早治疗[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张秀英;董砚奉;国艳霞;焦红梅;王丽;;强直性脊柱炎误诊24例分析[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阎小萍;;强直性脊柱炎误诊131例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张育;王艳茹;马莹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21例的临床回顾分析[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马丽;强直性脊柱炎结成群害亲人[N];保健时报;2007年
2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内分泌科 冯修高 整理 吴志 张文明;肺炎衣原体可引发强直性脊柱炎[N];健康报;2013年
3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曾小峰;强直性脊柱炎能被有效控制[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姜晨怡;强直性脊柱炎 易被误诊的“不死癌症”[N];科技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熊昌彪;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要走出两个误区[N];中国医药报;2013年
6 冯兴华;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N];健康报;2003年
7 ;强直性脊柱炎及早治疗是关键[N];上海科技报;2002年
8 石兰;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护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9 刘秀凤;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运动[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10 周武;强直性脊柱炎为何易误诊?[N];浙江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明强;强直性脊柱炎诊疗现状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2 赵英华;磁共振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活动性的检测[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军;ANO6,HAPLN1,EDIL3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与强直性脊柱炎的易感性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猛;调节性B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中的分布及功能[D];山东大学;2016年
5 周颖燕;补肾强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抗骨化作用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李岱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局部与全身基质Gla蛋白(MGP)表达下降与影像学进展的联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冉博;HRH4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易感性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8 李大河;强直性脊柱炎韧带组织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及膜联蛋白A2功能验证[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9 彭冬青;金伯华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金氏针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关天容;宋欣伟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学术特色与临床观察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跃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IL-23、IFN-γ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刚;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杨帆;TNF-α拮抗剂与传统药物相比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张应子;强直性脊柱炎STAT3表达及其与治疗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胡艳婷;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6 范大志;IL-3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刘丽;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NAs的表达与血清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徐立伟;祛瘀舒督颗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9 李亭;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焦蕊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跟腱损伤的评估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53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75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