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通络灸法对SVD大鼠额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本文选题:血管性痴呆 + 化瘀通络灸 ; 参考:《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1.通过比较化瘀通络灸法对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D)大鼠模型治疗前后学习记忆成绩和神经行为学评分,对化瘀通络灸法治疗SVD的疗效予以评价。2.通过观察各组SVD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及皮质下白质髓鞘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化瘀通络灸法治疗SVD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SV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SPF级雄性成年Wistar大鼠100只,体重250±25g,用跳台实验对动物进行筛选,剔除反应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的大鼠10只,剩余90只通过电脑随机数字法选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其余70只大鼠用于SVD模型复制,造模方法选用改良的4-VO法。模型复制后第28天,再通过跳台实验进行复筛,选择学习记忆成绩接近的大鼠30只,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艾灸组、模型组和药物组,每组10只。艾灸组予以化瘀通络灸法治疗,疗程为每天1次,治疗4周。药物组予盐酸多奈哌齐灌胃治疗,疗程同艾灸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模型组常规饲养,不做特殊处理。2.治疗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跳台实验、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测;检测后,将所有大鼠进行脑组织取材。然后制片、染色、摄片、图像分析。实验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跳台实验成绩和神经行为学评分造模后第28天,结果显示:已造模大鼠跳台实验的潜伏期、错误次数以及神经行为学评分与正常组大鼠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结束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大鼠潜伏期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错误次数及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与药物组比,艾灸组的潜伏期更长(P0.01),错误次数更少(P0.05)。2.光镜检测:皮质神经元形态结构:正常组与假手术组,神经元排列整齐,细胞核居中,核仁清晰,细胞质染色均匀,胞浆丰富;模型组神经元排列紊乱、稀疏,核固缩,可见变性坏死细胞,有大量空泡产生。艾灸组可见少量散在的变性坏死细胞,神经元排序较为整齐,胞核大小较一致,核仁清晰,边界较光滑,整体形态接近正常组;药物组可见少量坏死神经元,细胞排序欠规则,细胞核染色略有不均,周围有大小不一空泡。各组神经元计数:在观测视野内,正常组神经元计数均值为112个,与之相比,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神经元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艾灸组和药物组神经元计数均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P0.01);与正常组相比,艾灸组与药物组都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电镜检测: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胞核完整,核膜光滑,核仁均匀,胞质内无空泡,线粒体完整、数量多,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丰富;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完好,大体似正常组;模型组皮质神经元变性坏死较多,胞核固缩,染色质团状聚集,胞质出现大面积空泡,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数量减少;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艾灸组皮质神经元形态较完整,核膜光滑,细胞核染色均匀,细胞质内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数量较多。半定量分析显示:艾灸组和药物组与模型组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对比,等级差异显著(P0.01)。皮质下白质髓鞘超微结构:正常组与假手术组髓鞘结构致密紧凑,染色深,厚度均匀,鞘壁光滑规整;与正常组比,模型组皮质下白质髓鞘出现明显的致密层分离,鞘壁疏松,结构破坏严重,有空泡形成;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艾灸组皮质下白质髓鞘染色较深,鞘壁较致密、光滑、规整,厚度较为均匀。结论:1.化瘀通络灸法可提高S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是治疗SVD有效的方法之一。2.化瘀通络灸法可改善SVD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变性,增加有效神经元计数,促进神经元修复,这可能是灸法治疗SVD的作用机制之一。3.化瘀通络灸法可改善SVD大鼠额叶皮质下白质髓鞘的变性、脱失情况,可修复受损的髓鞘,这可能是灸法治疗SVD的另一作用机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同度,张昌颖;素食大鼠的贫血现象[J];营养学报;1957年04期
2 陈伟强;赵善广;;自制注射用大鼠固定装置[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2年04期
3 肖柳英,林培英,冯昭明,张丹;不同周龄的SD大鼠生理、生化及体重的正常值测定[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6年03期
4 李淑云;简易大鼠灌胃器的制作[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杨明智,陈积圣;一种大鼠抓取与固定的新工具介绍[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年03期
6 戴英,陆群;复方H_(505)对Wistar大鼠外周血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年01期
7 韦应波,孙喜庆,曹新生,姚永杰,冯岱雅,杨长斌;+Gz暴露时间对大鼠记忆功能和行为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1期
8 吕学军,郭俊生,李敏,周利梅,张永娟;晕船大鼠体内铁含量的变化[J];中国职业医学;2003年04期
9 汤仁仙,王迎伟,王慧,周峰;201A中药合剂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病变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孙同柱,付小兵,翁立新,梁雪梅,陈伟;介绍一种简易的大鼠保定方法[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音;孙振宇;胡敏;李冬霞;;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对大鼠颞颌关节损伤的作用[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祝~=骧;iJ梊霞;洃克琴;崔素英;文允摪;,
本文编号:1760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76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