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分光光度法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甘草质量快速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甘草质量快速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年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甘草质量快速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周香珍
【摘要】:针对目前甘草来源广泛,不同来源甘草在活性成分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甘草质量参差不齐,而采用HPLC对甘草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存在着诸如繁琐费时、分析成本高、在实际工作中较难推广等问题,因此,亟需一种简便、快速的甘草质量分析方法,能够简便快速地测定甘草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本文从建立定性、定量数学模型的角度,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一步研究了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近红外光谱法及紫外光度计色度分析法快速分析甘草质量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已有的甘草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更为简便、快速的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皂苷、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建立了利用HPLC双波长法同时测定甘草中5种活性成分(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和异甘草素)含量的方法。 (2)甘草酸与总皂苷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及异甘草素均与总黄酮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分别建立了通过总皂苷、总黄酮含量来判别甘草酸、甘草苷所属含量范围的判别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甘草酸判别模型的平均判别准确率为91.3%,甘草苷判别模型的平均判别准确率为90.0%;分别建立了甘草酸与总皂苷、甘草苷与总黄酮含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对方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甘草酸回归方程的平均预测准确率为68.6%,甘草苷回归方程的平均预测准确率为75.3%。 (3)分别建立了野生和栽培甘草的近红外图谱与其甘草酸含量之间的校正模型,其甘草酸实测值和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均达到0.999以上,模型平均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1.4%和95.7%;分别建立了野生和栽培甘草的近红外图谱与其甘草苷含量之间的校正模型,其甘草苷实测值和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6和0.998,模型平均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6.2%和93.2%;分别建立了野生和栽培甘草的近红外图谱与其异甘草苷含量之间的校正模型,其异甘草苷实测值和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均达到0.999以上,模型平均预测准确率为分别为89.4%和89.0%。 (4)不同表面颜色甘草在总皂苷、总黄酮、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和异甘草素这7种活性成分含量上均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不同断面颜色甘草在总皂苷含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在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素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色度分析结果表明,甘草去皮粉末的颜色值中明度值L*与总皂苷含量和异甘草素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甘草去皮粉末颜色越白,其总皂苷含量和异甘草素含量越低;黄兰值b*与甘草酸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甘草去皮粉末颜色越黄,其甘草酸含量越高;黄色系数Y1分别与总皂苷和甘草酸含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甘草去皮粉末的黄色系数越高,总皂苷和甘草酸的含量越高。 (5)从简便、快速、经济、准确性等方面综合比较得出,近红外光谱法在甘草质量快速检测中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方法,并对甘草酸、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NIR定量分析模型进行了再验证,再验证结果表明,甘草酸和甘草苷NIR定量分析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为稳定,可用于实际工作中,而异甘草苷NIR定量分析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受样品的影响较大,还不够稳定。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28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福来;刘凤波;王文全;侯俊玲;李卫东;陈惠杰;王文杰;;甘草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2年12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晓梅,周建理,刘永好,葛传红;安徽亳州引种甘草质量的初步评价[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刘建玲;周珏;曲凡;;RP-HPLC法测定栽培甘草中3种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魏昭智;李剑中;;采挖期和采挖深度对人工甘草品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6年08期
4 王立,李家恒;中国甘草属植物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1999年04期
5 孙素琴,刘军,周群;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法无损鉴别药材的真伪[J];分析化学;2002年02期
6 瞿海斌,刘全,程翼宇;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黄连浸膏粉中生物碱含量[J];分析化学;2004年04期
7 瞿海斌,刘晓宣,程翼宇;中药材三七提取液近红外光谱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校正方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姚李吉;沈洪;;抗抑郁中医方药的实验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8年05期
9 汤彦丰,张卓勇,范国强;中草药大黄的近红外光谱和人工神经网络鉴别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11期
10 陈红军;王秀歧;张尚斌;;家种梁外甘草最佳采收期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谷会岩;中国甘草资源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2 李刚;甘草酸ELISA法建立及栽培甘草产量与品质调控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闫永红;不同来源甘草的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唐晓敏;水分和盐分处理对甘草药材质量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解军波;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晓宣;近红外光谱定性定量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杨云;甘草苷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3 张晓彗;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连翘有效成分分析与产地鉴别技术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捷;宋继梅;方芳;;红外光谱法测定咖啡因的含量[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安金翠;葛淑俊;孟庆荣;王静华;孟义江;;甘草属种质资源与品种选育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3 李赫男;李刚;;植物生长调节物质HKL-4对黄花乌头种子萌发及出苗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4 曹君迈;祁金涛;崔建宁;;甘草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5 王勇;赵海燕;封琳;马永平;;几种甘草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6 周斌;常军;刘可越;刘海军;程春清;;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中总黄酮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7 吴春蕾;曹福磊;丁云洁;王景安;;不同pH对甘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8 杨云裳;晁雪静;张应鹏;;新型营养添加剂纽甜-钙螯合物的合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9 权美平;廉小平;;绞股蓝研究及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10 周剑;冯晓静;刘洪杰;李建平;;甘草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长江;万鹏;;近红外检测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衍;刘育建;王井岗;;烯丙基苯醚及酚的合成与表征[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3 黄启厅;周炼清;史舟;李震宇;顾群;;FPXRF——偏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土壤中的铅含量[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风贺;孙清;石晓坚;陈俏波;;绿色水处理药剂低膦水解聚马来酸酐的合成[A];第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徐云;王一鸣;吴静珠;祝诗平;;基于NIR的单粒花椒挥发油定量分析方法研究[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6 白慧东;娄玉红;杨国萍;蒋玉凤;;临床药师向临床提供基于系统分析的循证药学证据一例——逍遥散方剂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的Meta分析[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何丹;刘凤琴;李焕德;;甘草解毒的研究现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8 何丹;刘凤琴;李焕德;;甘草解毒的研究现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9 祝诗平;王刚;杨飞;;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花椒挥发油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华岑;班付国;周红霞;宋善道;徐银凤;;近红外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动物药品学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辉;植物油的亚油酸、亚麻酸红外光谱融合和模型优化方法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黄富荣;人体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近红外光谱无试剂分析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包鑫;稳健回归技术及其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4 郑梅竹;罗布麻叶总黄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白静;转染ALDH2基因对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育辰;甘草质量评价多指标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不同来源甘草药材鉴别上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祝玉泉;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在典型灾害气体检测中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柳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白芍中药配方颗粒制备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龙飞;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上市品种三七三醇皂苷及其制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黎霜;深绿卷柏中双黄酮提取、分析及其与牛血清作用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安;花生粕中植酸的提取及纯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万容兵;载体表面化学组成对蛋白质吸附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侯婷婷;羧酸桥联的铜—稀土杂多核配合物的合成和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林振;先兆流产的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王学鑫;中草药超细粉体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高明星;棉织物鱼腥味客观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7 吕丹;利用近红外光谱进行羊绒与羊毛的鉴别技术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8 刘洪霞;粪鬼伞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和对S-180肿瘤的抑制作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蓓;高驱油剂浓度条件下二元复合驱采出水破乳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桥;三七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丹参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管青霞,王引来,王琳;党参不同等级种苗栽植效果比较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2004年09期
2 张国荣,张玉进,李生彬;乌拉尔甘草种子种苗分级标准制定[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年05期
3 陈翠;康平德;汤王外;吕丽芬;杨少华;杨丽云;;云南重楼种苗分级栽培生长情况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孙群;杨力钢;丁自勉;王建华;孙宝启;;乌拉尔甘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10期
5 李隆云;彭锐;李红莉;吴叶宽;崔广林;;中药材种子种苗的发展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10年02期
6 于福来;方玉强;王文全;王秋玲;刘凤波;;甘草栽培群体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变异及相互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18期
7 崔秀明,王朝梁,陈中坚;种苗分级对三七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中药材;1998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素莲,王雪梅;甘草中皂甙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测定[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赵江涛;李晓峰;李航;徐睿忞;;可溶性糖在高等植物代谢调节中的生理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3 刘建玲;周珏;曲凡;;RP-HPLC法测定栽培甘草中3种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马靖,符乃阳,李玉梅,彭文烈,徐安龙;甘草提取物体外选择性诱导几种人肿瘤细胞凋亡[J];癌症;2001年08期
5 谢同炳;发锌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朱玉贤;植物基因工程的现状与展望[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7 任芊,解国玲,董守龙,黄友之;OSC-PLS算法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应用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赵永志,张海萍,尹光红;不同基肥对黄芪、甘草产量、品质影响[J];北京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9 丁章森;甘草有效成分的研究概况[J];北京中医;1992年02期
10 杨剑平,金文林,徐红梅,王文平,陈莹玉;SA对水分胁迫下红小豆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戎 闫智勇 李文军 徐涛 覃仁安 潘玲 李咏梅 马亦龙 张天娥 刘明芳;[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胜利;乌拉尔甘草地理变异与种源选择[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2 王继永;乌拉尔甘草栽培营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3 闫永红;不同来源甘草的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长利;甘草抗旱特性的初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克;张坤;闫广利;王健宫;;柴芩清肝方有效部位群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年03期
2 郭子杰;黄儒强;;三七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J];中国药业;2007年07期
3 沈岚;冯怡;徐德生;苑素云;周端;;比色法测定三七花中总皂苷的含量[J];中成药;2007年09期
4 原素敏;倪健;朱盈;;正交实验优选威灵仙总皂苷提取工艺[J];中南药学;2009年01期
5 冯磊;陈爽;邱丽颖;金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合欢皮总皂苷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9年06期
6 赵启铎;王颖;舒乐新;宋志国;李金梅;;消炎止咳浸膏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高培红;曹军毅;宋小妹;;正交实验法优选珠子参总皂苷的提取工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江海燕;蔡少芳;卢广兰;周晓;;广西产栽培桔梗的质量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8期
9 马木提·库尔班;;新疆马林果中总皂苷的比色测定[J];食品科技;2007年11期
10 马木提·库尔班;玛丽娅·马木提;卡马梨别克·吾买尔;;新疆榅桲中总皂苷的光度测定[J];分析试验室;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进;魏胜利;王文全;;气候和土壤因素对甘草药材质量影响的初步分析[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2 唐姗;尹春梅;张辉;;西洋参总皂苷含量的聚类分析[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艳艳;王柯;张杰;赵东保;刘绣华;;金银花不同部位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李馨芸;刘世彪;;红光和蓝光滤光膜对绞股蓝及五柱绞股蓝的形态和总皂苷含量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李学禹;;中国甘草属(Glycyrrhiza L.)植物种质资源[A];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果平;李晓瑾;石明辉;;新疆道地药材甘草产地适应性分析[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7 陈云华;赵晓霞;王文全;;高效液相同时测定甘草指纹图谱及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素含量[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陆嘉惠;李学禹;周玲玲;吴玲;;应用RAPD分子标记对甘草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陆嘉惠;李学禹;阎平;周玲玲;吴玲;;甘草属植物的RAPD分析及系统学意义[A];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谢彩香;张学文;黄长平;张立福;陈士林;周应群;曹海禄;贾光林;邓庭伟;黄照强;;基于冠层光谱数据的甘草产地识别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陈锦屏;[N];健康报;2007年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 孙志蓉;[N];阿克苏日报;2007年
3 丁;[N];医药经济报;2001年
4 记者 张玲 通讯员 徐文虎;[N];伊犁日报(汉);2006年
5 丁乡;[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6 徐建中 盛束军 俞旭平;[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戴晓敏;[N];科技日报;2006年
8 百姓;[N];医药经济报;2007年
9 朱连献 郑家暗;[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季宇彬 姜薇 尚明;[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应群;遗传与环境因子对甘草生长及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刘育辰;甘草质量评价多指标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不同来源甘草药材鉴别上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刘婷;三种药用甘草遗传多样性和次生代谢物含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4 于福来;甘草优良种质遴选指标与传粉特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陈光亮;萆薢牛膝总皂苷防治痛风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6 梁新华;微量元素对甘草中甘草酸形成与积累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杨全;甘草黄芩种内变异及选种基础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唐晓敏;水分和盐分处理对甘草药材质量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李丽;中国西北地区甘草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钟方丽;林下参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香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甘草质量快速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李秀凤;甘草开花特性及传粉生物学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3 包金龙;甘草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与悬浮细胞中活性成分分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占红;黄精营养特性及配方施肥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索婧侠;红外光谱技术在甘草质量分析上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万春阳;盐分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积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刘盛林;水分和盐胁迫下AM真菌对甘草生长和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0年
8 曲丽丽;大蒜脱臭方法及机理探讨[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周雪洁;干旱和外源激素对甘草生理特性及甘草酸积累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文燕;乌拉尔甘草有效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甘草质量快速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0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80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