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筋通络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6 13:32
本文选题:颈型颈椎病 + 舒筋通络手法 ; 参考:《云南中医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对舒筋通络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探讨舒筋通络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应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1收集从2015年12月-2017年2月在昆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颈型颈椎病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去脱落的病例,本研究最终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舒筋通络手法治疗,每天一次;对照组给予牵引治疗,每天一次。3疗程: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4观察指标:采用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NPQ颈痛量表及VAS疼痛评分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分析,评估疗效。5统计方法: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本研究中入选符合各项标准的患者最终为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的NPQ颈痛量表评分、VAS疼痛评分表、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的PRI、VAS及PPI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的NPQ颈痛量表评分、VAS疼痛评分表、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的PRI、VAS及PPI评分等方面具有可比性。2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的PRI、VAS及PPI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Mc Gill疼痛量表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RI、VAS及PPI评分可随着治疗改变,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促进其功能的恢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经PRI、VAS及PP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c Gill疼痛量表的PRI、VAS及PPI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不但在降低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而且在改善患者的颈部疼痛、恢复其功能、消除因疼痛产生的不良情绪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 NPQ颈痛量表: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NPQ颈痛量表评分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都可以缓解患者颈肩部疼痛不适,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工作能力;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NPQ颈痛量表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颈部疼痛程度、恢复颈椎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优于对照组。4 VAS疼痛评分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表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两种治疗方法都能缓解患者颈部疼痛不适;两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改善患者颈部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18.1%;对照组复发率为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无明显的相关性。6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对于颈型颈椎病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治疗组(舒筋通络手法)疗效优于对照组(牵引疗法)。2经疼痛量表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均能缓解颈部疼痛不适,其中治疗组(舒筋通络手法)疗效优于对照组(牵引疗法)。3舒筋通络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优于牵引疗法,疗效显著。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hu - tendon Tongluo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Conclusion :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method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traction therapy )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raction therapy ) ,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method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traction therapy ) .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 Shu - tendon Tongluo method )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traction therapy ) .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俊燕;王司晔;;牵引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16年04期
2 陈艳红;;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治疗老年颈型颈椎病41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年15期
3 周运峰;许辉;郜文菊;吴光明;王光安;;颤压“颈三线”结合导引“望月拿肩”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年08期
4 王宏南;;仰卧位后伸定点旋转扳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6年15期
5 杨晶;马德元;;热敏灸结合颈夹脊穴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对照观察[J];光明中医;2016年13期
6 项小林;杨婷婷;魏新萍;董明;;小针刀与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颈椎活动度改善的对比观察[J];四川中医;2016年07期
7 王建伟;华夏;周静;喻益峰;门修博;石印玉;;石氏抗骨质增生合剂治疗热证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年07期
8 王冬柏;;颈舒方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6年07期
9 刘海平;文太凤;燕鹏;刘景玉;;武术颈椎保健操在颈型颈椎病防治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10 王烂,
本文编号:1896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8969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