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_《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古今医家根据张仲景方证理论以及从《宋本伤寒论》与《桂本伤寒论》进行系统论述当归四逆汤的文献极少。因此,本文对于填补当归四逆汤空白之处和提升临床指导意义具有重大必要性。本文主要目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总结当归四逆汤方证的要点和运用规律;扩大临床治疗范围以及提高疗效;分析岭南地区(包括香港)人群的体质变化,以便推动和发挥当归四逆汤在岭南地区广泛临床运用以及改善偏阳虚体质的病人。研究方法:本课题综合运用古今文献调查,中医学术研究和医案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整理《宋本伤寒论》与《桂本伤寒论》有关条文,参阅《神农本草经辑注》、《本经疏证》、《张仲景50味药证》和《中医十大类方》等著作,对当归四逆汤药证和方证作出归纳和分析;并结合《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有关体质进行论述;而且对古今医家的临床医案加以分析;以及配合本文作者在菩提堂中医诊所之真实可靠的临床验案加以证明;最后探讨岭南地区人群在当今时代偏向于“阳气不通或亏损”的体质状态。发掘这些现象后与当归四逆汤方证的临床指导思想作出紧密联系。主要内容:第一,当归四逆汤经典条文分析。对《宋本伤寒论》和《桂本伤寒论》条文逐句剖析,并对其用药差异进行探讨。第二,当归四逆汤文献分析。对古今与现当代医家之医论与医案进行分析;再结合菩提堂医案临床实录加以佐证。第三,方证体质概论。透过《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关于体质论述,证明方证体质学说之根源所在。第四,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首先对药证内涵进行阐释。再探讨桂枝是否为肉桂;通草是否为木通;芍药是否为白芍还是赤芍;原方是否含有附子以及药量使用问题进行深层次梳理。此外,本文从方证与病机,疾病谱,方证鉴别和配伍规律展开讨论。第五,探讨当归四逆汤有关问题。探讨当归四逆汤在岭南地区广泛运用;探讨当归四逆汤对于岭南地区的影响;最后探讨“通阴阳气”临床理念相关问题。研究结果:主要是以下五点:一.当归四逆汤方证病机: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血虚寒凝。二.当归四逆汤主要功效:调和营卫,通阳化瘀,温补散寒。三.典型主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兼证是:胃脘部或小腹或腰部长期冰凉。四.体质特点:(1)面色:大多面色青紫或苍白或萎黄,无光泽;(2)四肢温度:四肢偏凉或冰冷,手指尖或脚趾尖为甚,颜色暗红甚至青紫,遇冷更甚,甲色、唇色、面色、耳廓较苍白。(3)身体疼痛:头痛、牙痛、胸痛、背痛、关节冷痛、痛经等,其痛多为刺痛、绞痛、牵扯痛等,疼痛呈慢性化;(4)脉象:微细或细弱或细弦,一般多见缓,甚至沉迟。(5)舌象:大多偏淡红或暗红或有瘀斑,舌苔大多偏薄白或白腻。五.易发疾病族谱:当归四逆汤方证能广泛应用在古今疾病谱。研究结论:人体出现“阴阳气不相顺接”形成诸多慢性病。岭南地区气候虽然炎热偏湿,但是许多岭南地区的人有长期饮食冰冷和过长时间身处在冷气环境下工作,在这种影响因素下导致五脏阳气不通和阴气与阳气不相顺接,因而出现众多慢性病。此外,当归四逆汤广泛适用于岭南地区。根据时代变迁因素,岭南人群体质转变,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因此,运用当归四逆汤能有效治疗该范畴的慢性病。最后,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过程中对本人收获的还有以下三方面:(1)疾病谱虽然随着时代不断增加,但是人体出现的症状几乎与古代是一样的。因而熟记《伤寒杂病论》条文对于抓住特征性症状从而运用方证有极大帮助。(2)张仲景除了重视病机辨证之外,同样重视方证思维,为后学者审证处方至少提供了两套思路。(3)重视“通阴阳气”理念以及重视疏通血气对于五脏通畅的重要性。
本文关键词: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1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9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