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痞满的现代文献研究
本文选题:针灸 + 痞满 ; 参考:《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痞满是以症状命名的中医特有病名,以自觉胃脘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为主要证候特点,多见于现代医学诊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疾病中,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针灸治疗痞满,采用“异病同治”原则,针对不同疾病中的痞满症状进行辨证治疗,疗效较好,文献多有报道。本研究着眼于针灸对痞满症状的改善,全面收集整理以痞满为主症的现代疾病针灸治疗文献,运用循证医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针灸治疗“痞满”的治疗方案,评估其有效性、安全性和文献质量,从而为针灸治疗“痞满”这—症状提供诊疗思路,为《针灸治疗痞满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和理念,依据PICO原则,结合预检索和临床专家意见,确定文献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自建库伊始至2016年6月的全部相关文献;经过严格的文献筛选、整理、建立数据库并备份;根据本研究欲分析的内容,制定资料录入表格,建立原始数据库,并备份,之后:①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文献分析。对原始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文献基本信息分析,包括对发表信息、研究方法、患者信息、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数据的统计分析。②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将原始数据库中的疾病、辨证、取穴、干预措施信息提取,以干预措施为单位转化记录条目,形成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库,将数据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挖掘针灸治疗“痞满”的辨证、取穴、干预措施等信息,探索治疗方案。③使用RevMan5.3和GRADE软件进行系统评价。将原始数据库中随机对照试验的信息提取,形成系统评价数据库,使用RevMan5.3和GRADE软件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疗效评价、偏倚风险评估、GRADE质量评价,对针灸治疗痞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结果:在本研究原始数据库纳入的89篇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文献中,涉及功能性疾病的有40篇、器质性疾病的有49篇,具体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23篇),糖尿病胃轻瘫(17篇),慢性胃炎(28篇),胆囊炎(2篇),肝癌(1篇),肝病消化不良(1篇),肝硬化(2篇),胰腺炎(3篇),脂肪肝(4篇),消化性溃疡(3篇),术后胃肠功能紊乱(2篇),慢性心衰合并消化不良(1篇),胃下垂(1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31篇,占34.8%,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 50篇,占56.2%,有对照的观察性研究CCT 8篇,占9.0%;相关疾病的诊断多采用《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占15.5%;中医辨证分型多引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占27.0%;疗效评价指标以症状评分为主,占73.0%;仅有8篇文献提及对患者进行随访;针灸治疗痞满的不良反应39例,西药治疗痞满的不良反应80例;39例针刺不良反应主要见于穴位贴敷19例,腹针7例,温针灸6例,针刺5例,穴位埋线2例;针灸治疗痞满的常用穴位有:足三里(频次76)、中脘(频次62)、胃俞(频次35)、脾俞(频次28)、内关(频次26)、三阴交(频次20)、天枢(频次18)。将原始数据库中的89篇文献,以干预措施为单位,转化成116条记录,形成本研究中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库。统计结果显示,痞满的证候分型包括:脾胃虚弱占22.4%,胃络瘀阻占9.5%、肝胃不和占8.6%、中焦虚寒占7.8%、胃阴不足占6.0%、脾胃湿热占4.3%、气滞占4.3%、肝脾不和占3.5%、胃热和痰浊阻滞各占总数据量的1.7%;针灸方法包括:针刺占28.5%、灸占13.8%、穴位注射占10.3%、穴位埋线占9.5%、穴位贴敷占8.6%、温针灸占6.0%、电针占6.0%、耳穴贴压占5.2%、腹针占3.5%、经皮穴位电刺激占2.6%,中药离子导入占1.7%,穴位按压占1.7%,电热针占8.6%,放血占8.6%,芒针占8.6%,共15种。针刺的核心穴位为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脾俞(支持度27%);脾胃虚弱的核心穴位为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脾俞(支持度26%);肝胃不和的核心穴位为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太冲(支持度40%);胃络瘀阻的核心穴位为中胺、内关、足三里、胃俞、脾俞、肝俞、膈俞、期门、三阴交、公孙(支持度18%);中焦虚寒的核心穴位为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脾俞、气海(支持度33%);胃阴不足的核心穴位为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脾俞、三阴交(支持度43%);脾胃湿热的核心穴位为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脾俞(支持度60%)。将原始数据库中的89篇文献,根据系统评价的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20篇RCT,形成本研究中的系统评价数据库。利用RevMan软件比较了针灸与西医(胃肠动力药、抗酸、抗菌药)对痞满症状积分的影响,SMD=-0.54,95%[-0.96,-0.12],亚组西药(胃肠动力药)SMD=-0.70,亚组西药(抗酸抗菌药)SMD=0.14;针灸治疗功能性疾病导致的痞满症状的效果SMD=-1.11,针灸治疗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痞满症状的效果SMD=-0.40。其中,4篇利用计算机随机序列的随机方法,16篇采用随机数字表的随机方法;仅有4篇(20.0%)采用分配隐藏,2篇(10.0%)采用受试者盲法,1篇(5.0%)采用数据分析者盲法;GRADE评价文献质量中,针灸疗效优于西药的证据质量为低,针灸改善痞满症状有效、治疗功能性疾病中痞满症状有效、治疗器质性疾病中痞满症状有效的证据质量均为极低。结论:①痞满症状既见于功能性疾病中,也见于器质性疾病中。其中,原发性疾病53篇,继发性疾病36篇。功能性疾病(40篇)有2种:功能性消化不良(23篇)和糖尿病胃轻瘫(17篇);器质性疾病(49篇)包括以下11种疾病:慢性胃炎(28篇)、胆囊炎(2篇)、肝癌(1篇)、肝病消化不良(1篇)、肝硬化(2篇)、胰腺炎(3篇)、脂肪肝(4篇)、慢性心衰合并消化不良(1篇)、术后胃肠功能不良(2篇)、胃下垂(1篇)、消化性溃疡(3篇)。针灸治疗痞满临床研究中,针对上述不同疾病中的痞满症状进行辨证治疗,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原则。②痞满多伴发疼痛。无论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疾病,在出现痞满症状的同时,多伴有胃痛症状,其中肝胆胰腺疾病还多伴有胁痛。如糖尿病胃轻瘫(支持度50%)、功能性消化不良(支持度32%)、慢性胃炎(支持度28%)、肝胆胰腺疾病(支持度21%)。③针灸疗效优于西药。对于痞满症状的改善,针灸疗效优于西医胃肠动力药、抗炎、抗菌药(SMD=-0.54,95%[-0.96,-0.12]),并且针灸相对于胃肠动力药的疗效优势(SMD=-0.70)大于针灸相对于抗酸抗菌的疗效优势(SMD=0.14)。针灸治疗功能性疾病导致的痞满症状的效果(SMD=-1.11)优于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痞满症状(SMD=-O.40)。④针灸治疗痞满的诊疗方案痞满的证候分型以脾胃虚弱为主。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库中,痞满的证候分型以脾胃虚弱为主,占116条记录的22.4%;其次是胃络瘀阻、肝胃不和、中焦虚寒、胃阴不足、脾胃湿热、气滞、肝脾不和,分别占9.5%、8.6%、7.8%、6.0%、4.3%、4.3%、3.5%,比较少见的证候是胃热和痰浊阻滞,仅仅占总数据量的1.7%。将证候按虚实分类,虚证占50.6%;实证占32.2%;虚实夹杂占17.2%。针灸治疗以针刺和艾灸最为常用。针灸治疗痞满的方法有15种,其中以针刺和艾灸最为常用:针刺(28.5%)、灸(13.8%)、穴位注射(10.3%)、穴位埋线(9.5%)、穴位贴敷(8.6%)、温针灸(6.0%)、电针(6.0%)、耳穴贴压(5.2%)、腹针(3.5%)、经皮穴位电刺激(2.6%),中药离子导入(1.7%),穴位按压(1.7%),电热针(8.6%),放血(8.6%),芒针(8.6%)。针灸治疗痞满常用取穴:①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脾俞(支持度27%)。②配穴:反酸加太冲(支持度21%);胃部烧灼感加太溪(支持度19%);胁痛加期门、肝俞(支持度22%);脾胃虚弱加脾经交会穴三阴交(支持度26%);肝胃不和加脾经交会穴三阴交、肝经原穴太冲(支持度40%);胃络瘀阻加膈俞、肝俞、期门、内庭、公孙、三阴交(支持度18%);中焦虚寒加气海(支持度33%);胃阴不足加三阴交(支持度43%);脾胃湿热加内庭、三阴交、天枢(支持度60%)。针灸治疗痞满的疗效评价指标以临床症状评分(73.0%)和有效率(27.0%)为主,其次为胃动力检测(7.9%)。⑤针灸治疗痞满的安全性针灸治疗痞满的安全性优于西药。针灸对痞满症状治疗的不良反应(39例)少于西药(80例)。针刺不良反应中穴位贴敷最为多见(48.7%)。⑥文献质量RCT缺少盲法(10.0%)、随机隐藏(20.0%)和随访(9.0%)等质量问题,存在报告偏倚和发表偏倚。quasi-RCT存在随机方法不正确或报告不详的问题。GRADE评价文献质量低。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4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菁;胡永华;;流行病学展望:医学大数据与精准医疗[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年08期
2 钟恒;;中医健脾法治疗痞满临床与实验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3 任思冲;周海琴;彭萍;;大数据挖掘促进精准医学发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年23期
4 姚鹏;;穴位埋线治疗消化性溃疡44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5年12期
5 李毅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11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05期
6 唐仕欢;申丹;卢朋;杨洪军;;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应用评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02期
7 张铮铮;邝卫红;樊冬梅;张爱娟;兰小和;;许鑫梅治疗胃痞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8 税典奎;陈峭;侯秋科;蒋应玲;;子午流注开穴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9 张志云;黄寅莹;;多潘立酮联合隔姜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2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年19期
10 宋贵荣;赵莉;;厚朴温中汤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53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查炜;穴注调肝和胃法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玉莲;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张雯;俞募配穴为主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3 李彦龙;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5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93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