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相关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和投射特性
本文选题:经络 + 运动神经元树突投射 ; 参考:《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背景与目的经络学说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两千多年以来,经络学说一直在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指导临床治疗,特别是针灸等治疗方面应用广泛。但是经络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实验证据。因此,揭示和阐明经络的本质及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循经感传现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将会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既往研究发现,在大鼠足三阳经对应的肌肉采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标记显示,同经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腹角(前角)通过相互之间的树突特异性投射分别形成每条经所特有的神经柱。刺激大鼠足阳明胃经中的体表穴位诱发的传入冲动,通过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反射活动诱发支配同经的其他穴位所对应的运动神经元的激活,可能是形成“得气”感循经感传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构成的躯体反射与经络活动有密切联系。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大鼠模型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支配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体表沿线相关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空间定位和树突投射的分布特性并观察二者有无相互联系,以及研究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是否也有类似足阳明胃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的特性,从而确定经络的运动神经元属性的普遍性。材料与方法应用神经元具有特异运输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特性,采用神经元高吸收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的能力,标定支配经络穴位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和初级感觉神经元,在大鼠腹壁的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以及前肢的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路径上的肌肉的每一穴位点分别注射5μL的CB-HRP(含1%辣根过氧化物酶)溶液,经过3-4天的药物吸收后,通过灌流固定-切片-成色反应等组织化学反应程序,显示出支配各条经相关的运动神经元胞体及突起,并用光学显微镜在横切片和纵切片上观察这些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空间分布特异性及其相互联系。结果1.大鼠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腹壁部分(1)大鼠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每条经标记的运动神经元细胞在胸腰段脊髓腹角分别形成一个首尾走向的、定位明确的运动神经元柱状联结。(2)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同一条经各自对应的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丰富的树突-树突和树突-胞体定向投射,形成由运动神经元和及其树突构成的细胞柱状实体。(3)由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共同对应的腹直肌群穴位的两条运动神经元柱之间有明显的树突相互投射。2.大鼠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前肢部分(1)大鼠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相关的运动神经元在颈3-颈7节段脊髓腹角分别形成首尾走向、定位明确的运动神经元柱状联结。(2)手阳明大肠经以及手厥阴心包经同一条经各自对应的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丰富的树突-树突和树突-胞体定向投射,形成由运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细胞柱状实体。结论我们研究结果表明:1.同经相关的运动神经元之间构成一个紧密连接的神经元柱,同一条细胞柱内部的运动神经元之间的树突-树突和树突-胞体定向投射可能是循经感传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2.所有研究的经络都表现出相似的运动神经元属性,每条经都对应一条结构明确的运动神经元细胞柱。每个标记的运动神经元都发出树突定向投射到属于同经的运动神经元,通过树突的定向投射形成了一个紧密连接、在脊髓前角有特定位置的运动神经元柱状结构。3.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腹壁部分各自标记的两条运动神经元柱之间存在树突相互投射,提示这两条对应同一腹直肌群的经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特异联系。
[Abstract]:BACKGROUND & OBJECTIVE : It is one of the core basic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hina . Afte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 it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TCM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良月;;经络的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3年02期
2 俞鼎芬;;《经络图解》评述[J];福建中医药;1989年02期
3 姜丽萍;;千古之谜:人体到底有无经络[J];精品(健康);2007年05期
4 鲁卫;;祝总骧谈“312”经络锻炼法(三)[J];长寿;2009年01期
5 ;Q&a[J];养生大世界(B版);2010年01期
6 岳明;;经络之谜[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2年09期
7 祝总骧;中老年人的保健与经络锻炼(一)[J];健康;1994年07期
8 张向真;了解经络 主宰健康[J];中国气功;2000年07期
9 沈志生;《内经》经络体系的再认识[J];中国针灸;2000年04期
10 鲍新民;经络生物膜假说[J];中国气功科学;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振华;符文彬;刘建华;;《内经》经络诊察体系及临床应用[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马铁明;任路;;对经络和经络学说概念的认识[A];“针灸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学术论文集[C];2008年
3 周逸平;胡玲;汪克明;吴子建;;经络理论研究的重大战略与经络与脑相关研究思路[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赵利华;庞文斌;;从宇宙观到经络之思考[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5 常西廊;;开刀与接经络[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6 柳百智;;对经络的认识[A];全国第九次针刀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姜晓华;;经络深层疏导浅析[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四届理事会2010年年会暨医学气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维波;;砭戒指经络保健法[A];第二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蓝现峰;;经络养生美容疗法[A];首届中国中医药美容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李树德;;经络理论新探[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冯雪;经络之谜破解了吗[N];北京科技报;2007年
2 北京科技大学 瞿文吉;经络科学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3 湖北中医药大学 王华;经络理论研究四方向[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4 方舟子 留美学者,生物化学博士;经络究竟是什么?[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张克镇;从实体到空间[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记者 秦秋;经络信号容积传输学说引关注[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7 美国纽约太平洋中医学院 叶菲姆;经络诊察法让我重识经络[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8 王 敬;经络是怎样被中国人发现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张维波 黄涛;两类古典经络及其与针灸的关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医院 吕金山;针灸应遵循何种经络理论模式[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丕闻;经络刮疗对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素云;明清西医东渐背景下经络理论的解读[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3 马晓彤;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刘东明;“根、溜、注、入”理论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王军;人体四肢经穴筋膜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6 殷振瑾;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生理功能的《内经》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强;具有自标定功能的经络检测仪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昆仑;经络段伏针长“线”灌注疗法联合中药治疗成人Still病经验总结[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严睿;多通道经络定位方法研究及在经络可视化系统中的应用[D];福州大学;2013年
4 李春艳;经络相关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和投射特性[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马晓蕾;基于生物体特性的经络可视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龚燕燕;关于经络电信号特征提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林睿爽;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经络值特点及中医体质类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杨叶梅;基于磁定位系统的经络数据高速采集[D];福州大学;2010年
9 马舜尧;电刺激经络导通法及刺激装置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欧阳碧清;基于能量传递特性的经络电信息检测技术与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1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02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