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罗布麻质量控制及药效成分体内代谢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药罗布麻质量控制及药效成分体内代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二军医大学》 2012年
中药罗布麻质量控制及药效成分体内代谢研究
梁珊珊
【摘要】:中药是典型的复杂体系,对其的质量控制也是中药现代化的瓶颈之一,中药质量控制要体现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的特点。对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不仅要求对其中所含各类化学成分进行鉴别,对其中指标性成分进行精确的含量测定,还需对其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确定可能的药效成分,同时进一步对其体内代谢过程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合中药方证模型和药理指标来评价药效,最终确定中药方证相关的有效成分。从而达到整体全面地控制与评价中药质量。 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是实现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本论文运用多种现代分析联用技术,从体外、体内两个层次,对罗布麻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罗布麻化学物质鉴别以及含量测定的方法。同时对罗布麻可能的药效成分及其体内代谢过程进行了探索,并对相关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的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题采用HPLC-TOF/MS技术对罗布麻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别。利用飞行时间质谱的精确分子量测定,建立并比对化合物数据库,共鉴别出21个成分,其中16个为黄酮类成分。利用GC-MS对罗布麻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由于GC-MS的EI源采用70eV的标准电压,所得质谱图具有高度重现性,可借助计算机检索与相应的化学成分数据库自动匹配,获得鉴别结果。试验中共成功鉴别出罗布麻80种挥发性成分。该研究为更全面的了解罗布麻中的挥发性成分及后续质量控制提供了基础。将HPLC-TOFMS和GC-MS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相结合,用于鉴别与区分不同产地来源的罗布麻药材,并找出对不同来源的罗布麻药材起主要分类作用的特征性成分,如应用TOFMS鉴别出得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以及三叶豆苷,以及应用GC-MS数据鉴别出得苯甲醛,五亚乙基六胺,1-乙烷丙醇,2-乙基呋喃等成分均为不同来源罗布麻分类的标志性成分。本研究为阐明中药材质量差异提供了有效地方法,并为其它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根据药材体外成分鉴别结果,建立了罗布麻中四种黄酮类成分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以及槲皮素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对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罗布麻中4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并应用于9批罗布麻药材的测定。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价格低廉、通用性强,可用于罗布麻的常规质量控制,为进一步的药理研究及总要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依据。 采用HPLC-TOF/MS技术进一步鉴别了罗布麻尿液中相关成分的代谢产物。充分利用了TOF/MS精确质量测定和源内裂解揭示样品中潜在代谢物的优势。结果表明,共筛查出8中原型成分以及34种代谢物。探寻罗布麻中主要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为罗布麻在体内的代谢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该方法可作为体内中药外源性代谢物组的鉴定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研究罗布麻主要成分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建立了大鼠血浆中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HPLC-MS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这种HPLC-MS测定方法,简便可靠,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均不干扰样品峰,2个物质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对回收率、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稳定性、定量限和检测限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测定的要求。通过比较大鼠灌胃给药罗布麻提取物以及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标准品水溶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发现金丝桃苷在大鼠体内代谢较快,在20min之后就很很难检测到,体内生物利用度很低。异槲皮苷在大鼠灌胃给药罗布麻提取物的药动学参数(AUC0-1,AUC0-∞MRT,CL以及Vd)与灌胃给药异槲皮苷单体溶液后的参数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异槲皮苷的大鼠灌胃给药罗布麻提取物以及单体水溶液的药动学曲线均出现双峰现象。这些结果说明异槲皮苷可能在成分吸收入血时发生了转化反应,且可能存在肝肠循环。在中药质量控制的同时对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进行控制很有必要,阐明了多成分含量测定对中药质量控制的科学性,对临床合理用药以及罗布麻的后续药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28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怀斌;乌仁图雅;侯建平;张莹;益小刚;;蒙药山川柳质量标准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回瑞华,侯冬岩,李铁纯,关崇新,朱永强,刘晓媛;超临界CO_2萃取淫羊藿挥发油的正交实验和GC-MS分析[J];分析化学;2004年05期
2 杜永强;韩维维;李姗姗;;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5期
3 谢娟平;孙文基;;淫羊藿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6年05期
4 彭文达;;益肝颗粒及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0年06期
5 吴向起;杨新波;杨解人;黄正明;陈红艳;;罗布麻提取物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年05期
6 周丽,王效山,黄和平,周亚球;不同产地罗布麻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年05期
7 宋剑;李知遥;贾继明;刘兴国;;不同品种淫羊藿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年05期
8 罗国安;王义明;曹进;杨学东;;中药指纹图谱理论和实际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年06期
9 曾斌芳;田莉;燕雪花;;新疆罗布麻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02期
10 罗国安;梁琼麟;张荣利;王义明;刘清飞;胡坪;;化学物质组学与中药方剂研究——兼析清开灵复方物质基础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世杰;王维刚;蒋宏霖;许蔼飞;范忠;;GC-MS法结合聚类分析用于烟用香精质量控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2 黄世杰;许蔼飞;王维刚;蒋宏霖;范忠;吴晶晶;;主成分分析法在烟用香精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3 滕旭;史俊友;王洪伦;索有瑞;刘永军;;大叶白麻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4 蔡利;李秋潼;黎洪利;杜启云;;烟用香精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方法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5 张劲;陈卫东;吴勇;陈延杰;雷妮;;药物动力学与代谢组学对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促进作用[J];安徽医药;2011年01期
6 李海燕;顾景凯;张继稳;;中药制剂“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沈鸿伟;杨君;初敬华;;内蒙罗布麻营养器官初生结构的形态解剖学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张玉书;韩国君;;罗布麻植株构型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任辉丽;曹君迈;陈彦云;李国旗;;罗布麻的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利用[J];北方园艺;2008年07期
10 唐跃林;周慧;郑一敏;曾品涛;胥秀英;;HPLC法测定麦冬中甲基沿阶草酮甲的含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勤;张颖;王淑君;杨瑞;邱宁;;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新进展[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许红玮;;毛细管电泳色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A];中药饮片质量分析与中药鉴别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志刚;颜仁梁;梁达;韩丽萍;赵树进;;HPLC测定补肾壮骨颗粒中淫羊藿苷的含量[A];广东省药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林海;;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及其策略[A];海南省药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江华东;;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领域的进展[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周文彬;蔡永铭;陈华艳;;基于合谱提取特征峰的中药指纹图谱鉴定技术[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孝栋;杨志琦;郑亚云;王红梅;李峰;;明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提高中药制剂有效性的可行性途径的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8 张秋萍;张晶;宋洪涛;;雷公藤多苷片的抗炎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9 陆舍铭;孟昭宇;刘志华;李中昌;谢昆或;缪明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联法建立烟用香精指纹图谱[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陆茵;;利用系统生物学开展方证对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A];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明;四逆散有效组分改善睡眠作用的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于定荣;以慈航丹方药探讨含挥发性成分复方用“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模式[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刘健;手参有效部位及其体内代谢过程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4 韩莉妲;基于GC/MS技术的脂肪酸代谢轮廓谱方法和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卫智权;芒果苷抑制脂多糖诱导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赖玲;三七总皂苷口服肠溶制剂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柳森;中药关白附中新型MMPs抑制剂的发现及其作用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黄召谊;交泰丸的药代动力学及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代谢组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程发峰;精制清开灵注射液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兴奋性毒性级联损伤的调控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胡芳弟;几种中药活性组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电化学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雅萍;吴藿降压滴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耿磊;益气补肾中药(脑神康)对糖尿病及其脑缺血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贺静;丹参水溶性提取物的物质基础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衣申艳;甘薯茎叶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及其基因型差异与环境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莉娜;远志与厚朴配伍对小鼠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梁杨静;三味檀香散药代动力学及体内效应物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贺璐;双黄连粉针剂和口服液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体外代谢初步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成林杰;中药仙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雷;淫羊藿提取物对大鼠运动能力影响的量效学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简伟杰;灯心草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的探索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芳,陈植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作用[J];大理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 孙稚颖;周凤琴;郭庆梅;;山东东营河口区柽柳林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年01期
3 牟欣 ,许志 ,刘安 ,田景奎 ,凯撒·苏来曼;柽柳研究现状及进展[J];国医论坛;2002年01期
4 王焕芸;王玉华;贾彦胜;杜海燕;;丁香药材中槲皮素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锋,徐宁宁;中药白鲜皮的化学成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2 武子敬;冉靓;沈笑媛;;白鲜皮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3 陈向涛,汪惠丽,李俊;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J];安徽医药;2002年01期
4 周裔彬;张伟;马挺军;宁井铭;陈俊芳;肖虹;;罗布麻叶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朱天忠;芍药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及药理研究[J];北京中医;1985年04期
6 王学美,富宏,刘庚信;淫羊藿、枸杞子对老年大鼠线粒体DNA缺失、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和ATP合成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1期
7 黄熙,任平;论“脾”主药物动力学[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任平,黄熙,张莉,王骊丽,封吉化;不同脾虚时期大鼠甘草甜素药物动力学特征及其机制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9 魏立平,吴玫涵;β-细辛醚及石菖蒲挥发油中β-细辛醚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5期
10 黄熙;方剂体内/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的提出及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有问必答[J];家庭医药;2006年07期
2 李立;王秋水;陈东方;张焱;王海玉;;罗布麻茶毒理学安全性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0年10期
3 沈春丽,刘学华,刘启平;浅析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中医药导报;2005年05期
4 代光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罗布麻茶中槲皮素的含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05期
5 李艳提;赵金凤;张卫明;顾龚平;刘起棠;陆长梅;;罗布麻茶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食品科技;2010年06期
6 牟彩萍 ,石俊英;红外光谱定量、联用技术及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工业;2002年04期
7 范骁辉;叶正良;程翼宇;;复方丹参滴丸批次间质量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5年09期
8 孙毓庆;孙国祥;金郁;;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及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色谱;2008年02期
9 马金花;黎晓敏;;中药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兽医导刊;2009年01期
10 ;全国中药质量及安全评价学术研究会征文通知[J];中华养生保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逸峰;;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与评价技术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2 谭勇;陈文;唐辉;张新跃;;新疆几种特种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与思考[A];2006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七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许红玮;;毛细管电泳色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A];中药饮片质量分析与中药鉴别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小如;陈宾;胡广林;李磊;黎先春;;中药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中的分析化学[A];全国第5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绍平;;中药质量控制发展策略[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6 刘娟;刘春生;魏胜利;;大黄药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林瑞超;;关于中药质量相关问题的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畅;吴宏伟;唐仕欢;陈建新;杨洪军;李耿;;基于组效关系的中药质量评价策略[A];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袁久荣;袁浩;;中药质量全成分控制论[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10 张立群;;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A];湖北省药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何燕君;[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1年
2 通讯员唐晓波;[N];伊犁日报(汉);2009年
3 ;[N];中国质量报;2004年
4 刘燕玲;[N];健康报;2008年
5 侯志明;[N];经济参考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孙燕明;[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7 记者 刘 永;[N];中国工商报;2005年
8 杨洪军;[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吉双姓 柴桂珍 梁晋琼 刘春龙;[N];中国海洋报;2001年
10 郭奇志;[N];中国邮政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嘉仡;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2 严诗楷;清开灵注射液化学指纹图谱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彭利霞;以菟丝子为例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问题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幸海燕;金丝桃苷对过氧化氢诱导的L0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5 王永生;哈蟆油药效成分及其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刘展眉;耦合Ri质粒介导发根技术的喜树次生代谢物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7 唐敏;金银花黄酮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与生物学效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8 范骁辉;药物及代谢组分析信息学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娄子洋;中药注射剂的化学物质基础与全程质量控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10 葛亚坤;内皮氧化损伤体外分析系统的建立及在药效评价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珊珊;中药罗布麻质量控制及药效成分体内代谢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王慧娟;罗布麻有效成分分离与抑菌活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3 谢彬;新疆罗布麻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4 林鑫;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罗布麻干预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苏前;新疆罗布麻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6 李赛男;传统中药罗布麻花、玫瑰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活性评价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7 张甜甜;基于成分敲除/敲入的中药金银花药效组分辨识与质量评价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岳晓芝;基于HPLC-MS技术的山楂多元酚类物质的质量控制[D];天津大学;2010年
9 胡伟;鬼针草药材质量标准及指纹图谱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10 贾媛;金丝桃苷胶囊的药学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药罗布麻质量控制及药效成分体内代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7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0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