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葛黄颗粒治疗酒精性肝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8-10-19 17:30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葛黄颗粒治疗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最终为该药的新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0例酒精性肝病(包括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观察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包括葛黄颗粒组(15例),葛黄颗粒加美他多辛组(15例);对照组包括美他多辛组(15例)和单纯戒酒组(15例)。每组均戒酒和进食低脂饮食,采取不完全随机对照试验,疗程为6周。观察四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及血清SOD、瘦素、MOD、TNF-a、IL-6、血浆内毒素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最后记录整理及统计学处理。结果:(1)各组总疗效比较:四组治疗酒精性肝病患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其中以葛黄颗粒加美他多辛组疗效最好(P0.05),其次是美他多辛组和葛黄颗粒组,单纯戒酒组效果最差,葛黄颗粒组与美他多辛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肝功及血脂比较:葛黄颗粒加美他多辛组、葛黄颗粒组、美他多辛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ALT、GGT、TG均明显降低(P0.05),三组之间比较,葛黄颗粒加美他多辛组降低最显著(P0.05),葛黄颗粒组与美他多辛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戒酒组GGT降低显著(P0.05),ALT、TG降低均不显著(P0.05);四组AST均显著降低(P0.05),几乎均达到正常值水平,而四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血清TNF-a、IL-6和瘦素水平比较:单纯戒酒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不显著(P0.05),葛黄颗粒加美他多辛组、葛黄颗粒组、美他多辛组三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降低显著(P0.05),其中,葛黄颗粒加美他多辛组降低最显著(P0.05),葛黄颗粒组与美他多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血清MDA、SOD水平的比较:单纯戒酒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葛黄颗粒加美他多辛组、葛黄颗粒组、美他多辛组三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能显著降低MDA水平,提高SOD活性(P0.05),其中,葛黄颗粒加美他多辛组降低MDA水平,提高SOD活性作用最显著(P0.05),葛黄颗粒组与美他多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比较:单纯戒酒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不显著(P0.05),葛黄颗粒加美他多辛组、葛黄颗粒组、美他多辛组三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降低显著(P0.05),其中,葛黄颗粒加美他多辛组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葛黄颗粒组与美他多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葛黄颗粒治疗酒精性肝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并且具有缓解患者症状、改善体征、保肝降脂的作用,总疗效与美他多辛相当,以葛黄颗粒与美他多辛联合用药效果更佳。2.葛黄颗粒能够有效降低血清MDA水平,提高血清SOD水平,推测该制剂具有一定的抗脂质过氧化,稳定肝内细胞膜的作用。3.葛黄颗粒能够有效降低血清TNF-a、IL-6水平,反映出该药物具有一定程度的调节免疫和抑制炎症反应作用。4.葛黄颗粒能够有效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推测该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肝内脂质沉积和细胞炎性因子的释放。5.葛黄颗粒能够有效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说明其该药具有减轻内毒素血症,减少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释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炳元,傅宝玉;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年05期

2 刘厚钰;我国酒精性肝病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华消化杂志;2002年07期

3 甘天福,丁明权,张光曙;酒精性肝病防治研究现状[J];人民军医;2002年08期

4 陆伦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07期

5 厉有名;;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教育;2003年01期

6 李安福,李雪冬;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观察[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7 卿笃信,凌奇荷;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2003年01期

8 朴熙绪,张媛;酒精性肝病的诊断[J];胃肠病学;2003年05期

9 武景连,富琳岩,钱学艳;达斡尔族部分居民酒精性肝病的患病情况[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年01期

10 李异玲,王炳元;酒精性肝病的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瑞芬;;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观察[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厉有名;;中国酒精性肝病的研究现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3 徐有青;;酒精性肝病的进展[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4 阎明;;从基础实验看酒精性肝病的发生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刘勋臣;;86例酒精性肝病临床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厉有名;;我国酒精性肝病的研究现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崔雷;洪阳;周力;;酒精性肝病的诊疗进展[A];2009年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病学术交流暨专题学术讲座论文汇编[C];2009年

8 姚树坤;;酒精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9 姚树坤;;酒精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郑娉娉;王炳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酒精性肝病的异同[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一福;我国酒精性肝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孟凡明;酒精性肝病研究基地在长揭牌[N];吉林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李娜;警惕酒精性肝病[N];吉林日报;2006年

4 伏新顺;酒精性肝病防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浙江省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概况[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孙克伟;警惕酒精性肝炎[N];大众卫生报;2007年

7 叶建平;我国酒精性肝病发病率上升[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建影;饮酒无度必成“酒精肝”[N];保健时报;2004年

9 保健时报特约记者 朱丽丽;酒精性肝病是慢性损伤[N];保健时报;2007年

10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张明辉;莫让酒精伤你肝[N];家庭医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翠青;分泌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和19/15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调节机制[D];吉林大学;2015年

2 阎明;乙醇所致线粒体损伤与酒精性肝病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陈卫星;酒精性肝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发病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金武丕;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因素在大鼠酒精性肝病中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5 周宁;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崔克乐;天然免疫细胞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孙捷;德惠市饮酒与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周俊英;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及脂肝宁防治ALD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9 朱孔锡;线粒体DNA ATPase6,,8基因突变与大鼠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邢微微;IL-22结构功能及其在酒精性肝病和暴发性肝炎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曦;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α(CPTIα)在酒精性肝病中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毕立娟;Lipin-1在酒精性肝病发病机理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元勋;代谢相关因素及血清TNF-α和E-选择素与酒精性肝病和/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颈动脉内膜厚度关系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4 孙丹丹;阶段性改变模式在酒精性肝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5 刘朝云;Grx1调节蛋白质谷胱甘肽化在酒精性肝病中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6 吴圣伟;肠—肝轴在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蚌埠医学院;2016年

7 王俊岭;ANI及联合GGT对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鉴别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8 李逢源;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GG菌株发酵液对酒精性肝病保护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9 孙文亭;酒精性肝病患者脉象要素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李铭玉;葛黄颗粒治疗酒精性肝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D];西南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81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281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5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