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特点,为辨证施治提供指导;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中医疗效,寻找丰富的治疗手段。方法:根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收集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口服中药患者病例,将患者以中医分型诊断标准分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肝郁气滞、痰血瘀阻四型,并制定纳入和剔除标准,依此标准筛选出55例合格病例,搜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及现病史,包括病程、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等,检测甲状腺球蛋白(Tg)、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高敏促甲状腺素(s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等。分析以上观察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评价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辨证论治中药治疗的疗效情况。结果:(1)5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男性20例,占36%,女性35例,占64%,男女患病比例为4:7。其中气阴两虚证最多,占40%。脾肾阳虚型平均年龄最大,肝郁气滞型平均年龄最小。不同中医证型间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化型甲状腺癌术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在术后病程小于或等于半年最多见;脾肾阳虚患者在术后病程≥2年最多见;肝郁气滞患者在术后病程0.5-1年最多见;痰血瘀阻患者术后1-2年最多见。不同病程组间中医证型分布不具显著差异(P0.05)。(3)四个中医证型中痰血瘀阻证病灶大小平均值最大,气阴两虚证病灶大小平均值最小。但各中医证型在病灶大小之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阴两虚证的单发病灶与其他证型有显著差异(P0.05)。(4)29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气阴两虚证患者最多,占52%。26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痰血瘀阻证最少,占12%。不同中医证型间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临床观察5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乳头状甲状腺癌所占比例为93%。滤泡状甲状腺癌所占比例7%。二者比例为12.75:1。51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气阴两虚证占41%。不同病理类型各中医证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6)手术方式为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以脾肾阳虚证最多,所占比例44%;手术方式为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以气阴两虚最多,所占比例43%。各中医证型分布在不同手术方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51例Tg≤55ng/ml患者中,气阴两虚证最多,所占比例41%;4例Tg55ng/ml患者中,脾肾阳虚证最多,所占比例50%。中医证型在不同Tg值范围之间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8)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各证型甲功FT3、FT4组间比较,脾肾阳虚证低于其他三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TSH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24例TPOAb阳性患者,痰血瘀阻证最少,占28.6%,脾肾阳虚证最多,占66.7%,脾肾阳虚型TPOAb阳性率高肝郁气滞证、痰血瘀阻证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7例痰血瘀阻证患者,高危组人数最多,占57%,11例肝郁气滞证患者,低危组人数最少,占55%。各中医证型在不同危险分层之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11)中医症状症候积分情况的比较,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肝郁气滞证治疗前后积分较前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痰血瘀阻证治疗后积分较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证的总有效率是91%,脾肾阳虚证的总有效率是80%,肝郁气滞证的总有效率是82%,痰血瘀阻证的总有效率是71%。其中气阴两虚证中的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改善比例是最好的,改善比例都为79%;脾肾阳虚证中多汗、小便清长改善比例较好,分别为73%,71%;肝郁气滞证中胁痛、嗳气改善比例较好,分别为89%,80%;痰血瘀阻证中身体局部出汗、颈前疼痛改善比例较好,分别为77%,75%。在四个证型中,症状改善比例最差的是失眠、水肿、脱发,改善比例分别为25%,33%,33%。气阴两虚证治疗前后两组比较FT3、FT4均升高,TSH下降,TG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治疗前后两组比较FT3、FT4均升高,TSH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G治疗前后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治疗前后两组比较FT3、FT4均升高,TSH下降,TG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血瘀阻证治疗前后两组比较FT4均升高,TSH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T3治疗后较前有所升高、TG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各证型与患者性别、病程、手术方式、病灶大小和数目、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功能、TGAb、TPOAb、 Tg、术后复发危险度分层之间无明显关系;中医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中医中药在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有广阔空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晖;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因素的研究状况[J];北京医学;2001年01期
2 范西红,贾士铨,刘少兰,单礼成;放射性~(131)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年03期
3 王雪晨,姚永忠;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侵犯特点及手术治疗[J];江苏医药;2003年10期
4 姚永忠,王雪晨;分化型甲状腺癌误诊及再手术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3年06期
5 郭海鹏,杨熙鸿,陈伟正,林建英,尹秋艳;分化型甲状腺癌死亡因素分析[J];哈尔滨医药;2004年04期
6 王金卫,陈逸韶,陈辉兵,陈学荣;分化型甲状腺癌53例诊治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年05期
7 卢受强,蒋仁晶;大剂量~(131)碘辅助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体会[J];广西医学;2005年07期
8 殷德涛,卢秀波,邱新光,王庆兆,李德旭;分化型甲状腺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表达及其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年11期
9 纪宗正;;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6年03期
10 陈福进;李秋梨;曾宗渊;宋明;杨安奎;张诠;陈艳峰;欧阳电;;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多因素预后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全勇;余永利;陈立波;陆汉魁;朱瑞森;;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A];第二届全国核素显像及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李树春;董慧蕾;李振东;;分化型甲状腺癌三个危险组的划分及其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吕朝晖;;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的长期管理[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学敏;马丽;陈正福;;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的疗效评价及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5 崔坤炜;高再荣;;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疗效常见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6 国兰兰;高沁怡;李亚明;;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转移灶疗效的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7 郭一玲;张英男;辛镇绂;;~(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时~(131)I在血液内清除时间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肖海鹏;;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内科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华清泉;;浅谈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对策与思考[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会议、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10 陈健;;关于分化型甲状腺癌风险分层的认识和思考[A];湖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论坛资料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石岚;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规范化综合治疗[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袁耿彪;维甲酸和曲古抑素联合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分化基础研究及维甲酸诱导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初步临床应用[D];四川大学;2006年
3 张浩然;~(131)I-chTNT靶向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赵国庆;~(99m)Tc-MIBI及~(99m)Tc-HL91显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清甲后复发的关系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阳;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D];南京大学;2016年
2 姜昊e,
本文编号:228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