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汗出速率检测的大学生寒热体质客观测评

发布时间:2018-10-25 09:48
【摘要】:研究目的:应用汗出速率动态检测的方法对人体寒热状态进行客观测评,为寒性、热性体质人群的鉴别提供客观的评价方法。研究设计:1.研究类型:探索性研巧。2.研究对象:来源于2015年6月至10月间山东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的健康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542人,年龄在18-35岁之间,根据志愿者填写的寒热体质问卷,筛选出典型的寒性、热性体质人群入选为研究对象。3.信息采集:制定受试者寒^体质观察问卷及基本信息采集表,采集受试者姓名、性刹、出生年月、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及其近一年来身体寒热状况,并据此来对人群进行寒热状态分类。4.样本分组:根据中医学关于寒热状态的界定和诊断原则,本研究从受试者中筛选出能够明确诊断为寒热体质的受试者进行研究,分为以下2组:a.寒性人群:经常感觉怕冷,手足发凉,不能耐受寒冷,喜温而恶寒者。b.热性人群;经常感觉怕热,手足发热,耐寒不耐热者。5.检测设备:本研究采用的是中医汗出检测化由课题组与北京国浩传感器技术研巧院及浩华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该仪器可以对汗出速率进行动态无创检测,测量精度为0.01 μg/(s·cm2)。6.检测方法:(1)检测环境:受试者在平均温度(25±1)°C、湿度30%-70%、无明显空气对流的房间内着单衣接受检测,测试期间要求环境平稳、安静。(2)检测部位:前臂内侧肘横纹下2-5cm。(3)检测时间:夏秋季节的上午8:30-11:30,下午2:00-6:00。(4)检测步骤;①测试工作者向受试者讲解检测的目的、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消除受试者的紧张情绪,以免影响汗出测量结果。②将检测设备的探头固定于相应检测部位,嘱受试者采取舒适坐位。③开启中医汗出检测仪,校正仪器初始水平。④触屏点击"开始测试"、"开始记录"键,仪器开始检测并记录存储测试数据。⑤前5分钟连续检测受试者静息状态下的汗出速率,第6-10分钟嘱受试者按照节拍器的节奏做一定速度的台阶试验以诱发汗出,结束运动之后安静休息10分钟,个阶段分别称为"静息期"、"运动期"、"恢复期"。⑧完成检测后取下探头,导出试验检测数据,告知受试者检测结束。7.数据处理及特征指标提取:针对汗出速率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提取静息期、运动期、恢复期三个状态下汗出速率的算术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汗出最大速率及其出现时间,单位面积汗出总量,以及运动期/静息期、恢复期/静息期、恢复期/运动期的汗出速率均值比。8.统计学分析;a.对测试环境温度、湿度、测试季节及受试者的年龄、性别、BMI等可能影响汗出的因素进行正态性检验、卡方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确定用于对比的两组受试者中的影响因素是巧相同或分布是否一致。b.用一个倾向评分代替所有己知混杂因素,从处理组选出一个个体,再从对照组中选取与之倾向评分最接近的个体组成对子,完成所有配对,最后按抽取好的样本对子分析结果变量和研究变量的联系。C.对两组人群三个时期的汗出速率的均值、标准差、不同时期的汗出速率比值及测试过程中的汗出总量、最大汗出速率和时间等进行正态性检验,明确数据的分布特点,并根据其分布特点实施秩和检验,以发现寒性、热性体质人群的汗出特征指标。9.模型构建方法:将测试获得的特殊参数(如运动期汗出速率均值)作为诊断指标,利用诊断性试验及R0C曲线可以将受试者分为不同的状态(如寒热体质)。通过与量表得分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评价各个诊断指标的诊断价值。研究结果:本研究检测的542名受试者中,明确诊断为寒性体质的人有167名,热性体质的人有163名,平均年龄为(22+3)岁,具有明确寒热体质的人占60.9%。寒热两组受试者的体重指数不同(P0.05),性别构成不同(x2=60.796,p=0.000),因而采用倾向评分法对混杂因素进行均衡,最后获得92对匹配数据。因受试者关于汗出速率的各项检测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故应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的形式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匹配后寒热体质人群的汗出数据有以下结果:①在静息期,热性人群平均汗出速率为1.23(0.91,1.42) μg/(s·cm2),寒性人群平均汗出速率为1.20(0.88,1.44)帖/(s·cm2),寒热两类人的平均汗出速率相同,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期,热性人群平均汗出速率为1.71(1.27,2.29) μg/(s·cm2),高于寒性人群平均汗出速率1.37(1.05,1.89) μg/(s·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热性人群的汗出速率均值为2.06(1.45,3.05)μg/(s·cm2),高于寒性人群汗出速率均值1.60(1.17,2.20)μg/(s·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性人群中以及热性人群中测试三个阶段的汗出速率不同(P<0.01),恢复期>运动前>静息期,但寒性人群恢复期汗出速率与运动期汗出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运动期,热性人群汗出速率变异系数为26.03%(5.73%,43.84%),高于寒性人群汗出速率变异系数17.21%(2.90%,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热性人群最大汗出速率为3.86(2.89,5.48)μg/(s·cm2),高于寒性人群3.07(1.91,4.81)μg/(s·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热性人群检测期间1cm2汗出总量为9.92(7.47,12.99)mg,高于寒性人群为8.05(6.12,11.05)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热性体质者运动期/静息期汗出速率均值比为1.35(1.04,1.93),寒性体质者为1.11(1.00,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性体质高于寒性体质。热性体质者恢复期/静息期汗出速率均值比1.58(1.24,2.72),高于寒性体质者的1.42(1.01,2.07),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热性体质者恢复期/运动期汗出速率均值比1.20(0.98,1.47),寒性体质者为1.05(0.96,1.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汗出速率曲线图形特征:①热性体质人群的平均汗出速率高于寒性体质人群。②运动期,热性体质者汗出速率上升的时点早于寒性体质者;或热性体质者在运动刺激之后汗出速率上升的速度比寒性体质者更快。⑨热性体质者在运动刺激后维持高水平汗出速率的时间比寒性体质者更长。诊断性试验结果:当设定恢复期汗出速率均值≤1.86μg/(s·cm2)时,诊断为寒性体质的灵敏度=71%,特异度=58%,正确率=62.2%,诊断比值比为3.38,阳性似然比为1.69,阴性似然比为0.5。当设定恢复期汗出速率均值1.95μg/(s·cm2)时,诊断为热性体质的灵敏度=67%,特异度=62%,正确率=63.7%,诊断比值比为3.33,阳性似然比为1.76,阴性似然比为0.53。结论:1.利用精度为0.01μg/(s·cm2)的汗出速率动态检测仪器可以对受试者汗出速率实现无创、动态连续检测,据此绘制的汗出速率曲线可以直观反映受试者的汗出变化情况,依据汗出相关指标可以对寒热体质进行分类。2.寒热不同体质人群汗出状态不完全相同。统计结果表明,热性体质人群在运动期和恢复期的汗出速率均值、运动期汗出速率变异系数,以及最大汗出速率和汗出总量均高于寒性体质人群。总体上,热性体质者在运动刺激之下比寒性体质者易汗。寒性体质者在运动时的汗出状况比热性体质者平稳。3.在静息、运动、恢复静息三种不同的状态下,寒热体质者三个时期的汗出速率及其变化幅度大小顺序为:恢复期>运动期>静息期,说明在结束运动后的恢复期之初汗出速率仍然在上升,或者说运动结束时身体仍在加强散热。4.热性体质者在运动后汗出持续时间比寒性体质者更长,说明热性体质者在运动诱发汗出后不易消退。5.诊断试验结果表明,恢复期汗出速率均值能从一定程度上诊断寒性体质者和热性体质者。说明恢复期平均汗出速率可以作为诊断指标辨识寒热体质人群。6.诊断模型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等评价指标偏低,说明仅依靠恢复期汗出速率判定寒热体质的诊断价值偏低,说明寒性体质、热性体质虽与机体的气化水平(能量代谢水平)密切相关,但能量代谢不仅取决于以汗出为主要形式的散热,还与产热及产、散热的平衡情况(如温度习服和体温调定点)有关。所以,需要结合体温等其他能体现代谢水平的指标一同检测和评价。7.汗出速率的影响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同一体质类型内,人们的汗出状态不尽相同,这可能会弱化人群的排汗特点,降低某种体质人群汗出的特异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热性与凉性食品[J];华夏星火;2000年01期

2 朱家昌;;从热性痉挛向无热性痉挛的过渡(临床和脑电图的随访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79年01期

3 么纯玉;小儿热性痉挛[J];冶金医药情报;1992年02期

4 周一海;;热性体质人慎喝药酒[J];华人时刊;2013年07期

5 ;《金匮》论热性呕吐分几类?其证治有何异同?[J];河北中医;1981年S1期

6 晓君;;藕茶[J];今日科技;1989年05期

7 伏新顺;伏帅;;热性物品[J];家庭医学(下半月);2012年12期

8 张乃诚;;急性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一例报告[J];铁道医学;1980年02期

9 胡丽芬,包晓忱;热性眼─皮肤─粘膜综合征1例报告[J];吉林医学;1994年04期

10 ;热性食品与凉性食品[J];河南农业;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邓大伟;何峰;王俊;王淑娇;;Bi_2O_3-ZnO-B_2O_3系玻璃形成区与热性能的研究[A];2010全国玻璃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庞朝善;;庞氏热性眼病辨治新议[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庞朝善;;庞氏热性眼病辨治新议[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冯辉霞;张国宏;刘静晨;雒和明;;导热性EP/M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连淑兰;上火,少吃四类食物[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许锦华;食物的寒热属性[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3 ;发性热性食物春季少吃[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张国喜(中国中医科学院);冬季宜吃温热性食物[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5 宝山 辑;单味蒲公英治小儿热性便秘[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6 庄燕鸿(副教授);防治热性皮炎之对策[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7 卢绪德;预防冬季热性皮炎[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张胜刚;渐进式适应 增热性暖身[N];人民武警;2010年

9 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 王长松;寒咳莫当热来医[N];健康时报;2006年

10 康丽;饮食的宜忌[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若琛;Ni-Mn-Sb-Si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相变行为及磁热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牟梓君;基于汗出速率检测的大学生寒热体质客观测评[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3 范庆涛;六氟化硫气体过热性分解实验系统研制及实验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4 许佩佩;塔式太阳能吸热器热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高察;E系列电子封装产品的热性能和热疲劳分析与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6 孙慧娟;微水微氧对过热性故障下SF_6分解特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7 张业聪;皮与纤维的热性能及明胶制备工艺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年

8 丁程;枯草杆菌蛋白嗜热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许静茹;基于计算智能算法的蛋白质温热性识别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93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293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6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