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不同医生辨证与针刺处方差异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1 14:32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临床医生临床辨证与针刺处方中存在的差异性。方法以癌症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患者为研究对象,拟对其进行针刺治疗。分别由两名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进行独立的四诊辨证,并拟定具体的针刺方案,包括选穴、针刺深度、手法强度、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对辨证一致性进行Kappa检验,比较不同医生针刺方案的差异。结果两名医生的辨证结果一致性很低(一致率38.5%,k=0.22),但对于穴位的选择基本一致,以中脘、天枢(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为主穴,选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746,P=0.724)。两名医生针刺方案的手法强度、针刺深度、留针时间、补泻手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癌症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不同医生辨证结果一致性低,但对穴位选择影响不大,差异体现在针刺手法的不同。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s among different clinicians. Methods patients with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cancer chemotherapy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By two different doctors to the same patient by the independent four diagnosis differentiation, and draw up specific acupuncture program, including point selection, acupuncture depth, manual strength,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anipulation, needle retention time. The consistenc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as tested by Kappa, and the difference of acupuncture schemes among different doctor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two doctor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ere very low (the consistent rate was 38.5%), but the selection of acupoints wa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main points were Zhongwan, Tianshu (bilateral), Neiguan (bilateral) and Zusanli (bilatera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of acupoint selection (蠂 ~ 2 ~ 2 ~ (8.746) P ~ (0. 724). The difference of manipulation intensity, depth of acupuncture, time of retention of needl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anipulation between the two doctor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cancer chemotherapy, the differenti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doctors have low consistency, but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choice of acupoints, the differ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ce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西苑医院;
【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Z11110205451108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92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271)
【分类号】:R2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杨鸿飞,尚清旭;针刺耳穴戒烟4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09期

2 李鸿超;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小儿腹泻[J];中国针灸;2001年06期

3 刘效周;针刺深度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2年09期

4 刘德成,刘德华;自身体验针刺治疗心得[J];中国校医;2003年05期

5 ;针刺深度对组织黏性和弹性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年02期

6 王占慧,赵东;针刺治疗急性腹痛101例[J];中国针灸;2004年11期

7 黄建军;解秸萍;付平;;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J];针刺研究;2006年04期

8 陈育科;;针刺治疗中枢性呃逆68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9 李岩琪;刘阳阳;张洁;郭义;;针刺不良反应及针刺事故的现状分析[J];中国针灸;2011年08期

10 张昕;于慧娟;谭奇纹;;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颖;;略论传统针刺深度与现代临床针刺深度的差别[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董明凯;刘迈兰;高玉杰;兰蕾;郭太品;高丽美;梁繁荣;;从针刺不良事件中思考针刺操作规范[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邵水金;;针刺引起气胸的解剖学分析与预防[A];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0年

4 周怀明;;针刺治疗“植物人”临床总结[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于海波;刘永峰;李淑珍;马晓明;;针灸结合音乐疗法对脑瘫患儿接受针刺治疗时伴随的焦虑与疼痛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6 罗孟辉;;微波针刺治疗肩周炎268例[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五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符文彬;梁兆晖;杨宇华;于鹏;朱晓平;伍洲梁;张继福;;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及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陈少飞;储浩然;汪瑛;王震;朱春沁;孔红兵;;针刺干预以肥胖症为主的亚健康人群不同体质的临床疗效比较[A];安徽省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会议暨中医治未病高层论坛资料汇编[C];2012年

9 回克义;;针刺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针灸临床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朱宏;董克礼;吴岳;李广诚;肖岚;张婷;王慧玲;;针刺对AD模型小鼠海马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编译 康佳媛;针刺产品换代有章可循[N];中国纺织报;2013年

2 刘炜宏;针灸疗法能够参与传染病的防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恩丽;针刺苍白球内侧部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袁锋;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及对颈部软组织张力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崔常香;针刺对特定基因敲除小鼠肠运动的影响及其外周神经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王家有;针刺太冲与非经非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延髓蛋白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志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作用机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琦玮;针刺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薛尔平;针刺对结肠吻合术后大鼠胃肠功能及c-kit、iNOS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吴名;背部腧穴针刺深度暨临床应用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2年

5 何晓霞;针刺治疗影响IVF-ET的机理探讨[D];兰州大学;2011年

6 席光春;针刺治疗胃肠腑热型肥胖病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张文然;针刺配合正天丸治疗颈椎病型头痛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兰辛键;针刺深度不同对神经性耳鸣患者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苏李;基于针刺治疗腰痛的临床期刊(中文)文献质量评价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10 廖伯年;三维正脊疗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04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04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5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